康永孚,矿床地质学家,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他主持并参加江西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等大型钨矿地质勘探工作,总结了南岭地区钨矿成矿规律和勘探经验,建立了中国钨矿床分类体系,为我国钨矿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永孚,1913年6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由于家境贫寒,读书时断时续。1929年考入平定初中,毕业后入太原市省立高中。1935年毕业,赴运城邮局工作,积蓄川资学费,于1936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康永孚青年时期,深受抗日爱国思想影响,选择“科学救国”的道路。当时他受山西盛产煤铁的启发,立志学地质开发矿业。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华北沦陷,随即到武汉参加李默庵所部14军战地工作团,转战太行和太岳山脉之间做宣传抗日工作。1938年到甘肃平凉中学任教。1939年7月入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继续求学并发表了《陕甘煤矿业及其改良刍议》论文。1942年6月毕业,答辩通过论文《汉中上游阶地形成条件和矿产分布》。1942年8月~1944年12月到甘肃榆中经济部甘青金矿筹备处任技术员、副工程师。1945年他在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任讲师,编著出版了《实用地质学》一书。1947年在洛阳龙门煤矿局任技术员。1948年到江西钨锡公司任助理工程师,在武功山矿场做采钨工作。
他曾任赣州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程师,赣南粤北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副总工程师,重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分局工程师、冶金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1950年由于他在大吉山钨矿探获了大型钨矿脉,1952年从副工程师被破格晋升为三级工程师。1953年又因主持并参加赣南钨矿勘探工作成绩突出,于1954年被评为湖南地质分局甲等劳动模范、1955年评为特等劳动模范。1956年康永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冶金部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赣南地区结束大规模勘探工作后,为了展望华南地区钨矿开发前景,1962年康永孚带队到华南广大地区进行调查,为60年代至70年代规划钨矿普查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
从1962~1988年康永孚先后任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冶金部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他积极从事学术活动,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地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康永孚40多年来,为祖国开发钨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探和矿床地质研究,为振兴我国钨业,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
钨矿是一种具有战略地位的矿产资源。我国南岭地区钨矿蕴藏丰富,驰名中外。1950年国家急需钨砂出口,单靠当时民窿(民工采钨的坑道)增产是不可能的。经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研究,决定在国营矿山中增加采矿工作面,并选中了大吉山西平窿之下,确定适当地点开凿下西平窿,同时派康永孚前去调查。当时这里没有经过正规地形测量,没有一份完整的地形地质图。他到达大吉山之后,跑遍了山岭沟壑,详细地观察了岩石、矿脉露头和控矿构造,并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大大小小的民窿坑道进行地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建议在西平窿之下约60米处开凿下西平窿。分局领导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设计施工数百米坑道,找到了大而富的矿脉。这次探矿取得的突破,不仅为当时大吉山钨矿产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来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为振兴钨业,开发赣南、粤北、湖南钨矿资源,1952-1953年重工业部同地质部联合组建赣南粤北地质大队,下设11个勘探队。康永孚任副总工程师,负责赣南钨矿的地质勘探工作。
经过3年的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他按时完成了三个大型钨矿床的地质勘探任务,提交了地质勘探储量报告书,.经国家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作为采选冶建厂设计的依据。这是中国钨矿进行正规地质勘探工作的第一批地质勘探储量报告,而且勘探速度很快,经验可贵。
中华瑰宝――钨矿,是我国富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如今无论储量、产量、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历史记录了50年代在南岭地区进行钨矿地质勘探的开拓者莫柱孙、李洪谟、康永孚、苗树屏、刘连捷等地质学家同广大勘探队员奋发图强,成功地勘探了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盘古山“四大名山”钨矿和一批中小型矿床。他们的业绩将永记在中国钨业发展史册上。
总结了中国南部钨矿的成矿规律和勘探经验
50年代末期,赣南、湘南、粤北的钨矿勘探工作相继完成。为了总结南岭地区的钨矿勘探经验和矿床地质研究成果,1958年莫柱孙、李洪谟、康永孚合著《中国南部钨矿工业类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总结》。同时,又由康永孚组织了湖南、江西、广东三个地质分局的22名地质工作者,编著了《中国南部黑钨矿脉状矿床的地质与勘探》。
建立了中国钨矿床分类体系
矿床分类是反映人类对矿床成因和形成过程认识的高度概括,对了解成矿作用的本质和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一直重视的研究课题。
康永孚对钨矿床的分类研究,经历了四次发展,一次比一次深入、合理、科学,是在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末,他在《中国南部钨矿工业类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总结》专著中,根据C.C.斯米尔诺夫(CMИPHOВ)提出的“矿系”概念,即按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和成因相似的矿床总和,将原生钨矿床划分为伟晶岩、黑钨矿石英和白钨矿石英三大“矿系”;在各矿系之下,又根据矿床成矿特征,分为若干矿床类型。第二次分类研究,是在《中国南部黑钨矿脉状矿床的地质与勘探》专著中,在“矿系”基础上,考虑了矿脉产出形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和有用金属矿物分布规律以及工业利用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矿床工业类型划分,发展了“矿系”分类方案。将钨矿床划分为热液石英―黑钨矿系、热液石英―白钨矿系、矽卡岩白钨矿系、伟晶岩矿系及砂矿床,并在各“矿系”之下又划分出若干矿床类型。这两次钨矿床类型的划分,是在南岭地区勘探钨矿时总结出来的,对当时地质勘探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色金属矿床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康永孚从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从事科研组织领导工作,是冶金地质和有色地质系统的矿床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参与组织全国性的矿床地质学术活动,创办《矿床地质》刊物,组织编著《中国矿床》专著,制订矿床地质研究方向,拟订重大研究课题,引导冶金和有色地质系统的金属“矿床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指导重大研究课题和国家攻关项目。
1964年康永孚根据冶金地质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提出矿床地质研究的主要课题和任务:一是为保证冶金工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应以适当力量研究有色金属和炼制各种合金钢所需要的稀有金属,以及发展尖端工业所需要的一些贵重缺门金属矿种,将其作为矿床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二是为保证生产矿山持续生产,开展隐伏矿床研究,进行深部找矿寻找盲矿体和隐伏矿床;三是在无生产矿山的成矿有利地带和矿点集中区进行成矿预测研究,编制大中比例尺的矿田构造图、成矿预测图。实践证明,这些意见不仅指导了当时矿床地质工作,而且对现在矿床地质研究和找矿勘探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康水孚为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尤其对钨矿研究业绩卓著。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仍在伏案疾书,勤奋著述。1990年主编完成了《中国矿床》专著(中册),1991年又发表了《中国钨矿地质特征、类型及其分布》论文。他的座右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决心为振兴中华,繁荣和发展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