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年,卡尔·林奈(CarlLinnaeus)将白鹇命名为Phasianusnycthemera,并发表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之后,鸟类学者又陆续命名了6个与此种类似的新种。直到1949年,Delacour才将白鹇以及那些与白鹇形态相近的物种一起并入Lophura属,构建了白鹇的种下分类体系[18]。
播报
形态特征
白鹇(雄鸟)
白鹇雌鸟体型较小,上体呈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眼周裸露皮肤为红色,虹膜为褐色、橙黄色或红褐色,喙为黄绿色。头部羽冠为褐色,先端为黑褐色,面部裸露部分较小,呈鲜红色。背部羽毛羽干颜色较浅,边缘颜色较深,飞羽为棕褐色,次级飞羽外侧边缘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为棕褐色,外侧尾羽为黑褐色,并布满白色的波浪状斑纹。下体也为棕褐色、橄榄褐色、白色或皮黄色,并有细密的纹路,胸部之后微缀黑色虫蚀状斑点,尾下覆羽为黑褐色并带有白色斑点,脚为鲜红色[10][17]。
白鹇(雌鸟)
大小量度
雄性
雌性
体重
1515-2000克
1150-1300克
体长
990-1135毫米
650-709毫米
嘴峰
32-35毫米
30毫米
270-290毫米
234-253毫米
530-685毫米
280-320毫米
跗蹠
93-100毫米
86-87毫米
参考资料:[2]
栖息环境
白鹇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则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阔叶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2]。
分布范围
白鹇分布于中国多个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在国外,白鹇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2]。
獐中国分布图[16]
生活习性
食性
白鹇主要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票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2]。
集群
白鹇通常成对或组成3-6只的小群活动。在繁殖季节,会形成由一只雄鸟和2-5只雌鸟组成的小群体,有时也会形成更大的群体。冬季群体数量可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较小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部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2][12]。
活动
白鹇
生长繁殖
白鹇的繁殖期为4-5月,雄鸟在3月中下旬开始发情。白鹇实行一雄多雌的交配制度,雄鸟之间常因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方式为侧面型。通常,雄鸟会从雌鸟的右后方开始,向前左侧绕圈行走。当走到雌鸟一侧并与其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会不断左右摆动尾羽,动作缓慢但幅度较大。随后,雄鸟继续向前走动,绕过雌鸟头部前方,从右侧离开。每绕行一圈后,雄鸟会在距离雌鸟2-3米处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每次发情炫耀,雄鸟可以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作高频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动作,称为“打蓬”。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26-28天[2][12]。
白鹇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32-36厘米,内径19-24厘米,深9.5-11厘米。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卵的大小为46.7-54.7毫米×36.3×39.5毫米,平均38毫米×50.6毫米,重31.1-41.5克,平均36.48克。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