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屡上热搜的民国金融谍战剧《追风者》在央视热播,让赣州观众感到惊喜的是剧中有大量的赣州元素。
由演员王一博饰演的男主角魏若来来自江西“我要去瑞金,去走我哥走过的路”
在最后几集的剧情中
主角团死里逃生
转场共和国的摇篮——赣州瑞金
由演员王阳饰演的沈图南一句
“赣州有很多山而且景色很好”
“我们可能会玩很久”
赣州又火了
?
数次出现的涌金门见证了赣南的历史变迁
赣州涌金门码头,是客家先民从水路登陆赣州的重要码头。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码头上停靠着各种小船(江涛摄)
三江口多年来皆是商品集散地
江口贸易分局交易处码头也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海关”……
红色是赣州最鲜明的底色,赣州是一块壮怀激烈、神奇光荣的红土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奠基,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新中国在这里“预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红色”已经成为了赣南儿女溶于血液的不灭基因,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1/3,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
你看到哪一集了?剧里这些赣南红色元素你都了解吗?
活捉张辉瓒
电视剧截图
在第12集,上海联络站负责人徐诺异常高兴地说打了大胜仗,活捉了张辉瓒。还吟诵了一首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出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共歼敌1.3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活捉张辉瓒。听到前方传来捷报,毛泽东喜上眉梢,在马背上吟就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部半电台
半部电台模型(资料图片)
王诤(左)、王子纲(中)、刘寅(右)都是红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资料图片)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战斗中全歼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两个旅和一个师部,活捉了师长张辉瓒,还意外收获了一份“礼物”——一部通信电台和十余名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不久,红军在东韶战斗中又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至此,红军一共拥有了“一部半电台”。十余名被俘获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自愿参加了红军,其中就有后来被誉为“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的王诤。1931年1月6日,在宁都小布镇赤坎村龚氏家庙,经过王诤、刘寅等无线电通信人员对损坏的“半部”电台的修理,红军终于拥有了无线电台。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也就此开启。
钨砂之战
第19集至第20集,苏区代表雷鸣和德国公司代表汉斯谈判钨砂贸易。汉斯给雷鸣指出了一条路子,联络陈济棠。此前,沈图南也曾多次强调,钨砂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了赣南,所以国民党部队必须通过大举兴兵来抢夺矿产资源。钨砂,既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时,可谓是各方争抢的重点资源。
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大余县西华山发现钨矿,之后又在崇义、全南、安远县境内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当年赣南钨砂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中华钨矿公司旧址(资料图片)
1932年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到于都县铁山垅矿区走访会挖钨矿的工人,进行调查研究,动员了500多工人,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铁山垅钨矿。1932年春,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钨矿企业——中华钨矿公司。
钨矿开采场景浮雕(资料图片)
江口贸易分局
江口贸易分局旧址(资料图片)
中央对外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位于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江口村李家村,时为中央苏区“第一海关”。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决定在江口设立江口对外贸易分局,具体负责组织对外(国统区)的进出口贸易,输出苏区的土特产品,购进大量紧缺物资,解决苏区军民的需要。为配合贸易分局加强与白区商人的联系,同年6月成立赣江办事处,深入白区秘密发展党组织和贸易工作网,秘密采办、运输苏区急需物资,支援苏区经济建设。1934年10月中旬,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江口贸易分局停止营业。
三江口
剧中反复提及的三江口,指的就是江口镇。江口镇是赣县区重要乡镇之一,这里地处贡江、平江、桃江三江交汇处,多年来皆是商品集散地。
一河之隔,便是当时赣州城,吸引着大批白区商人来做生意。地处三江交汇处的江口是当时的商品集散地,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圩,江口贸易分局交易处码头都会聚集上百条船只,这个码头也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海关”。
封锁线上的交易
中央苏区时期,赣州城有三家大商号,“广裕兴”经营百货,“广裕丰”经营南杂货,而“攀高铺”名为染布,实为经销钨砂。江口外贸分局与联合支部派地下党员侯礼湖等人潜入赣州城内,首先做通了“广裕兴”商号老板曾伟仁的工作,双方达成了互相贸易的协议。接着,又与“攀高铺”商号建立了联络,对方同意与江口外贸分局做钨砂的生意。不久,江口外贸分局便派人在赣州城内以开店为掩护长住下来,保持与这些商号的联络。至此,中央苏区商业和对外贸易取得大繁荣大发展。
《国富论》《资本论》
在第16集,被严刑拷打释放的魏若来重新回到七宝街,早上醒来的时候,床头柜放了一本书,给了清晰的镜头——《国富论》。《国富论》作为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魏若来反复阅读当然没错。有意思的是,1930年,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出版了《国富论》。这两位后续又翻译出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第24集,沈近真则给感觉迷茫的魏若来送来了“医书”——《资本论》。1930年3月,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一个《资本论》中文译本。但是因种种原因只出版了第一分册。之后有多人接续翻译,但是直到郭大力、王亚南两人合作翻译,才有了《资本论》(三卷)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
1938年,郭大力、王亚南翻译《资本论》首版。(资料图片)
魏若来从读《国富论》走向了读《资本论》,预示着埋头搞经济并不能救国,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变革,也预示着他的道路转变。
郭大力,赣州南康人。1937年8月下旬,为了躲避战火,郭大力携妻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三江乡斜角村,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翻译《资本论》。历经居无定所、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译稿在日寇炮火中被焚毁的灾祸等种种磨难,1938年9月,他与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终于出版。此后,他为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贡献了毕生精力。
在此前,还有一个赣州瑞金人陈炽曾著一本《重译富国策》,即《国富论》。陈炽是清末爱国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与康有为、梁启超同为戊戌变法巨子。他在译著序言里说,他十分仰慕作者亚当·斯密,是“为救中国之贫弱而作”。在李大钊纪念馆的第一展厅,有一件展品,是李大钊九岁时手抄的《重译富国策》。
郭大力故居
位于赣州经开区三江乡斜角村田心组,2021年,对郭大力故居进行了全面保护利用和修缮提升,并列为了赣州经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2月20日,修旧如旧的郭大力故居正式开馆揭牌,同时《红色翻译家的信仰——赣州经开区郭大力故居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陈炽故居
陈炽故居“天马山庄”。范剑鸣摄
瑞金市瑞林镇禾塘横背村的天马山庄,为历史名人故居,其建筑独特,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014年3月公布为瑞金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列入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区银行
第20集,剧中讨论到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银行建设,及苏区金融政策。为了改变反动派遗留下来的混乱局面,统一苏区流通货币,苏维埃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银行。1930年11月,在原赣西南苏维埃政府银行的基础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江西工农银行。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关于借贷暂行条例的决议》明确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全面废除封建性债务,并严禁发生新的高利贷,为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扫除了障碍,为红色政权赢得了声誉。1932年3月,以江西工农银行为基础,并抽调闽西工农银行干部参加,在赣州瑞金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由毛泽民任行长。同年7月,国家银行正式发行纸质“苏维埃国币”,并集中开展了收缴劣币、禁用杂币、打击假币,由新币替代旧币,苏区金融市场焕然一新。
苏维埃国家银行
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资料图片)
苏维埃国家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创办的国家银行,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家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主持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暂行章程》,对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性质、隶属关系、领导机构、目标宗旨、业务范围等进行了明确,其主要业务包括统一发行货币,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发行公债及还本付息,生产金银和兑换买卖外国货币、证券或汇票等。1932年7月,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发行银币券纸币,面值包括1元、2角、1角和5分,1933年又增印了面值5角的纸币。中央造币厂成立后,苏维埃国家银行铸造了苏区银圆,币面中央有镰刀、锤子和地球图案,面值1元,只在苏区内流通使用。通过取缔国民党反动派杂钞、劣币,控制和集中现金,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革命事业和工农阶级。
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随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涌金门
当剧情围绕赣州城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有数次出现的城门——涌金门。
“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涌金门位于赣州城东北处,贡水之畔,古赣州水路主码头,为宋代五大城门之一,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用砖石修筑,几经兴废。当时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从章江、贡江的码头出发,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往往是选择在涌金门上岸,是赣州最繁华码头之一,“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因而得名涌金门。赣州当时的水运有多发达呢?1656年4月15日,荷兰首批赴华使团途经大庾岭商路过赣州,随团管事约翰·尼霍夫如此描述他所见到的景象,“在西门前泊船……经二道拱门方才入城……站在城墙上向北望去,来自各省数不清的船只经过”。
为便于城市交通,涌金门于1954年拆除城楼,将城门改建、拓宽。1994年,市政府耗资150万在城门原址修建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的现代化闸门,并在其上兴建仿宋城楼。
扁担上的银行
红军长征行进的队伍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的番号,始终是一个谜。
这支由上百人组成的特别编队装备的武器,不是长枪刺刀,也不是炸弹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担挑子。肩挑手扛的担子里,装着黄金150斤、白银840斤,以及大量的珠宝、银圆、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的纸币,另有几台沉重的印钞机和铸币机……为了保存红色金融仅存的火种,保障红军物资供给,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被挑在了肩上,踏上了征途。
1935年10月19日,第十五大队到达了陕北吴起镇,工作人员清点了扁担银行所有的资产,尚存有黄金两担、白银及银圆十二担,另有珠宝若干。核对账目之后发现,除了长征路上的正常开支,竟然没有损失一块银圆,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正是依靠这笔资金,国家银行保留了重新起家的资本。
“乘长风破万里浪
你们所看到的贫瘠土地
一定会长成足以支撑世界的经济良田”
赣州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跟随《追风者》一起走进赣州看红色历史,游江南宋城感受这个低调宝藏大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