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因为全国都在开发建设,所以发现了非常多的古墓遗址,出土了天量的文物,让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得到了充分的补足。可是你知道吗?在以前还不富裕的时候,大量博物馆的文物都来自民间。
就连故宫都要靠捐赠,张伯驹、章乃器、孙瀛洲、郑振铎等,故宫半数以上的精品文物都来自这些著名收藏家的无私奉献。而普通老百姓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比如西汉皇后玉玺、武则天金简、红山玉猪龙、独孤信煤精印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能有大发现。
这些民间发现的文物都是从山里捡到的、土里挖到的、废品站找到的,那有没有普通百姓真正的传家之宝呢?当然,还不少,下面就列举其中五个很有名的国宝级文物。
一:大盂鼎、大克鼎
清代末年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附近,出土了著名的“海内三宝”:西周时期的大盂鼎、毛公鼎和大克鼎。而后出生于苏州望族的潘祖萌,因解救左宗棠之功获赠大盂鼎与大克鼎,天下三宝独得其二!后来潘家衰落竟后继无人,潘家媳妇丁达于年仅20岁就成了寡妇,她改姓为潘,立志于此生都要保护这两件国之重宝。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潘达于守护的这两件传家宝,经历了北洋军阀的觊觎、国民党的“明借暗抢”、日本人的掠夺、美国人的600两黄金加上海五层别墅的诱惑,难以想象一个弱女子是用怎样的毅力,散尽家财,把国宝给守护了下来。她坚持到了解放,然后毅然上交给国家,连国家奖励的10万元都分文不取,从名门望族到普通百姓,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令人敬佩。
二:清宫象牙席
此象牙席是孙秀英的父亲临终前传下来的,她并不知来历,后来烟台博物馆的专家偶然发现,查阅史料,才知她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山东黄县的伪税务局长,以数百银元的价格在收藏家丁宝检手中“强行”购得,专家晓以大义,数次登门,终于说服了孙秀英,用300元收走,如今已是烟台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三: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四:赵秉忠状元卷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1300多年总共只有700来位状元诞生,而因为战乱等原因留存至今的状元试卷凤毛麟角,比如整个明朝,目前只有一件存世孤品,它就是来自山东青州传了13代的赵秉忠状元卷。这份试卷,起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当时年仅25岁的赵秉忠金殿献策,高中状元,由万历皇帝亲笔御书“第一甲第一名”。
赵秉忠后来告老还乡,告诫后人要一直珍藏着这份传家之宝,到了第13代孙赵焕彬手里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赵焕彬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再穷再苦也努力保护着这件传家宝。后来酒后失言把消息泄露了出去,被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听到,魏振圣竟登门足足24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赵焕彬捐出这件文物,此后青州状元卷名震天下,也让青州博物馆一跃成为第一个在县城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五:掐丝珐琅冰箱
古代也有“冰箱”?没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一种“冰鉴”,暑天用来盛冰可以给食物保鲜,还能散发冷气使人凉爽。故宫就有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冰箱,从里到外分别是珐琅装饰、木胎和铅里,造型精美绝伦,使用时在隔层填冰达到冰镇效果,向里通过铅层隔热保温,向外通过钱纹孔散发冷气,底部有个小圆孔,用作冰化时候的泄水。
这件国宝曾深藏宫中,清末被溥仪偷偷带到天津寓所,本来还想再继续运走,但因为器型过大无奈只得就地拍卖,由收藏家陆观虎高价购得,后来他传给了自己的女儿陆仪。1985年,陆仪女士主动联系故宫,将这件传家宝无偿捐献,兜兜转转半个世纪,国宝又回到了紫禁城。
每一件国宝的故事都无比精彩,那些藏宝之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前真是一个纯朴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利益,只有保护文物的质朴精神。反观现在,某些专家声称民间不可能有宝物,一些收藏家也为了利益黑白颠倒,希望以后还会有老百姓的家传国宝被发现和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