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谈包浆审美变迁不同状态影响评级关乎溢价
一、包浆的形成及变化
和例如青铜器、香炉造像等其他金属类艺术品一样,包浆是机制币如影随形的一部分。这些钱币在自然环境和状态下,历经长年累月的氧化,形成了观感丰富的各种包浆状态,不仅增添了钱币的韵味和魅力,也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今市场有很多人喜爱收藏,并愿意为带有美感包浆的钱币付出额外溢价,包括新踏入收藏领域的一些新人也对包浆情有独钟,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些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以机制银币为例,其虽简称为银元,但确切说是以银为主、铜为辅,二者比例约为9:1。这点在1910年清廷的《币制则例》,和1914年北洋政府的《国币条例》中都有注明。在元素周期表中,铜的活性很强,而银则稍弱,然而作为流传百年的老物件,在长期保存和流通环境中,银币表面就会发生各种氧化反应,从而形成包浆。
二、对评级环节的影响
在钱币收藏中,人根据已有的认知、情感、经历和喜好,对不同状态藏品表现出感知和评价,其来自收藏爱好者们自身所持的审美观,以及一些市场环境的影响。而对于近年来日益被市场重视的钱币评级领域来讲,在评级师进行等级评定时,包浆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类型等,也是重要评定元素之一。
在由PCGS编著的《钱币评级与鉴定PCGS官方指南》一书中就有专门篇幅,对有关钱币色彩和包浆的技术讨论,以及对负面、中性和正面包浆的美学思考。比如书中有观点表示:有时漂亮的原始色彩或包浆能够提升钱币的等级,虽然严格来说包浆是某种形式的腐蚀,但没有理由总是持否定态度。只要保管得当,没有理由认为钱币上原始包浆的美丽色彩不能一直保存下去。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对部分形态包浆的评级观点说明,比如不同程度的均匀包浆、有时虽然略显斑驳但却美观惊艳的杂色包浆、常见于银币的靶标包浆(子弹包浆)、币盒包浆类当中主要和部分纪念币有关的压片包浆、多出现于银制美元上的布袋包浆,乃至经过一些清洗后的再生包浆,和整个钱币学中颇具争议的人工包浆等。
包浆更多属于视觉类元素,所以在评分中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其表现出的感官状态。例如不同程度的均匀包浆,因为对钱币原光的影响等因素,在评定等级环节被视为正面、中性或负面等判断;而杂色类包浆,如斑驳状、条状等,如果色彩绚丽或类似一些铜币上木纹状,感官漂亮的包浆,则可能被认定为正面;以及对于人工包浆,PCGS方面在书中表示:更多所关心的是意图,并坚持对有可疑包浆的钱币不给分数等。
三、对包浆看法的演变及市场影响
随着机制币行情近年来的水涨船高,收藏爱好者群体日益壮大,市场对于包浆认知的提高也与日俱增。包浆使机制钱币更具审美价值和稀缺性,在同种类、同等品相的机制钱币间,不同类型的包浆对于价格的影响也不同。传世包浆、生坑窖藏等自然形成的老包浆,往往会给机制币带来更高的溢价水平。包浆的厚薄、颜色、质感等,也同样对成交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形态优美,或较浅而不影响原光的包浆更易被市场接受,而过于厚重或颜色不协调的包浆,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也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对于不同包浆的偏好,存在各人主观差异化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些新老收藏爱好者,对包浆的审美建立在并不充分、完整的钱币知识基础上,以及受一些跟风影响的情况。例如假设很多人都说,在近两年开始流行的"黑彩"包浆好,那么面对这种包浆时,就一定可以盲目追捧投入吗?绝对不是这样的,因为首先市场存在一些"黑彩"是人为制造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然包浆。而即使有些真正原始黑彩包浆,也由于氧化物、污迹等过于厚重,使得包浆颜色失去层次,同时也失去了观赏价值。那么这样的所谓"黑彩",又有什么审美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