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七千倍?小心“毒耳环”里的有害元素

均价五块多的“爆款”耳环不仅属“三无”产品,且据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报告,有3款镉含量超标约七千倍;4款镍释放量超标0.25倍、0.5倍、0.5倍、1.8倍。尚未有耳饰重金属暴露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定量研究数据,但引起重金属中毒的概率很小,“不必过于危言耸听”。如果长期佩戴耳环等饰品,尽量选择金、银、铂等贵金属,它们的监管较规范,质量较佳。11年前颁布的国标正在修订,可能会进一步严格铅含量的限量要求。

南方周末记者林方舟

责任编辑:汪韬

“你是来碰瓷儿的吧?”

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饰品店,当南方周末记者咨询耳环产地、生产商名称、是否有质检报告等问题时,店员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几十块钱的东西而已,你问这干嘛?”她似乎第一次被这样提问。

满墙的耳环、耳钉、耳夹被装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密密麻麻。射灯下,这些模仿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制成的仿真饰品折射出绚丽的光芒,女孩拿起它们,也拿起了对美的想象。

但美丽的背后,可能暗藏健康风险。许多耳环等仿真饰品是“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甚至镉、镍、铅等有害元素超标,戴上它们可能会“过敏”,健康亦受到威胁。

然而,国标执行已过十年,因为检测成本高、没有强制要求等原因,合金耳环等仿真饰品有害元素超标的案例和召回事件依旧很常见。

总销量超过6万件、均价五块多的“爆款”耳环质量如何?

2023年6月,在某电商平台,环保组织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无毒先锋团队(以下简称“无毒先锋”)下单了销量靠前的10款耳环,送至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检测。

这10款耳环均无质量合格证、产品名称以及生产厂家等信息标识,属于“三无”产品,违反产品质量法。而检测报告更是显示,有3款镉含量超标6808倍、6872倍、7208倍;4款镍释放量超标0.25倍、0.5倍、0.5倍、1.8倍。

“无毒先锋”向电商平台反映后,6款重金属超标的产品已经下架。

南方周末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这几位商家所售其他产品的合格证,有的表示“无质量合格证明”,有的则声称“有但不方便提供”。

仿真饰品有害元素超标现象屡见不鲜。2014年,来自珠海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的作者发表论文称,检测珠海市零售市场的40件仿真饰品,有19件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总体质量问题非常严重”。饰品的包装或印记上基本无成分说明,即使大的仿真饰品加工企业,也只冠以“合金/镀银/镀金首饰”等名称。

2021年,来自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作者发表论文:检测在网络平台和广州饰品批发市场购买的50批次仿真饰品,有11批次有害元素含量超标。

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李素青是国标《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的起草人之一,她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07年和2010年,针对国产仿真饰品,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两次提出大规模召回,这引起了国内监管部门重视,也促进了国标的出台。

我国对仿真饰品出口的监管也日趋严格。2011年1月1日起,仿真饰品被列入我国进出口法检产品目录——由国家商检部门制定、调整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

即便如此,近年来出口饰品的召回新闻依然频繁。在“河北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中心”官网,以“耳环”为关键词搜索,2018年3月-2022年11月,有62条欧盟发布的耳环产品召回信息,产地大多在中国,缺陷均为镉、镍或铅等有害元素超标。根据检测机构“ETC莱斯检测”统计,2021年第二季度,有66则来自欧洲国家和加拿大关于仿真饰品的召回通报信息,其中中国饰品高达41例。

不少人有这种体验,佩戴饰品,尤其是戴耳环时,皮肤发红甚至过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敏除了与个人体质有关,另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饰品的镍释放量超标。

仿真饰品的生产流程包含设计、压模、翻砂、烧焊、抛光、电镀等多道工序,出现镉、镍、铅等有害元素超标,是为了饰品更美而成本更低。

南方某地一家饰品工厂的设计师李华介绍,镍主要产生于电镀环节,电镀工艺越差,成本越低,也就越容易释放镍。张金良介绍,饰品生产中,加入镉会提高光泽度,还有防锈效果。加入铅能提高饰品柔韧度,便于塑形。铅和镉还是很多色素的主要成分,如果廉价的耳环等饰品色彩丰富,这两种有害元素含量超标的可能性较大。

原材料质量也很重要。张金良称,一些饰品的原材料使用废弃金属或低质量合金,价格低廉,可能会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

饰品有害元素超标,会威胁人体健康。

张金良表示,镍容易导致皮肤接触性过敏,长期接触镍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神经衰弱、癌症反应。

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证为致癌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劳动卫生重金属委员会列为第6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慢性摄入可能引起高血压,增加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骨损伤。

无毒先锋检测的合金耳环中,有8款检出铅,虽然含量达标,但仍然不建议佩戴。因为铅是一种累积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累计到一定数值时会出现铅中毒。

质量不合格的仿真饰品对儿童健康危害更大。儿童喜欢咬饰品,有的铅制品还有甜味。科学研究证明,铅在儿童呼吸道和肺中的吸收率远高于成人,我国和其他国家也专门对≤14岁儿童佩戴的饰品作出有害元素限量规定。

然而,近年来仍有儿童饰品召回案例。例如,2021年3月12日至22日,加拿大卫生部相继发布4则儿童仿真首饰品召回通报,涉及4款产品,共计3904件,均为中国生产,召回原因是产品中的铅、镉含量超过当地标准。

不过,张金良也表示,有害元素的毒性只是理论上的说法,重金属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相对较少。目前,尚未有耳饰重金属暴露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定量研究数据;此外,耳饰穿耳部分与人体接触面积较小,若重金属超标,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但引起重金属中毒的概率很小,“因此也不必过于危言耸听”。

张金良建议,如果长期佩戴耳环等饰品,尽量选择金、银、铂等贵金属,它们的监管较规范,质量较佳。款式多、造型好、价格低的合金饰品,是与贵金属不同的使用场景,佩戴之前可以用酒精清洁,有助于减少饰品表面的重金属暴露,运动、洗澡、游泳等情形也尽量不要佩戴合金饰品,因为汗液接触合金后,可能会增加重金属暴露。

我国仿真饰品行业起步于1980年代,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仿真饰品出口国,形成了义乌、青岛和广州三大集散地。根据义乌市数据,义乌饰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多万人,年销售200多亿元,占全国饰品行业产值总量2/3以上。

许多第三方检测公司提供检测服务,但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检测行业暗藏“猫腻”。

对于不少仿真饰品而言,这笔检测费用相当于数百个产品的成本,于是检测服务有了“潜规则”。

“可以打擦边球。”淘宝上一家检测机构的客服说,REACH要求每款产品都需提供检测报告,但机构能为多个材质相似的饰品只做一次实测,其他“搭便车”的没有实测的产品,将其照片替换上去,检测数值不变,便也拥有了“专属”的检测报告。上述客服称,该机构最多能支持打包检测的数量为10款。

有的机构客服还介绍了更多数目打包检测的“潜规则”。“超过100款(打包检测)就有点太夸张了,因为出口清关、上平台销售都是有风险的,海关和平台可能会怀疑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这家检测机构的客服杨乐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客户的这种需求很常见,“考虑到成本问题,不可能每一款产品都拿去测试,所以我们的客户都会以‘系列’的名义,将许多款产品放在一起检测”。

杨乐表示,如果饰品企业担心产品有害元素实测超标,还可以提供“包下证”服务,出具一份非实测的检测报告,检测结果可以任意填写。“这个检测报告一样要上传备案,虽然我们没有实测,但它跟实测的检测报告是一模一样的。”

杨乐称,“包下证”和多款产品打包检测的收费相同,均为700元。由于“包下证”不需要实测,仅需要5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和大部分产品类似,仿真饰品的监管依据是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

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质量应当符合该标准。李素青介绍,商家生产和销售的仿真饰品必须符合国标要求,但在国内上市,并不像食品、家电等消费品一样,被要求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

例如家电产品必须拿到“3C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才能上市。

李素青认为,如果将仿真首饰纳入3C强制目录,也有难度和争议。对于售价为几块钱的耳环来说,如果让商家花几百元做有害元素检测,也不太现实,“既增加了商户和消费者的成本,也增加了执法成本”。

市场监管部门对仿真饰品的监管,主要采取抽检的方式,例如义乌市开展过数次合金饰品专项整治,并以年度为单位开展监督抽查。2022年度抽查的17批次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均合格。

目前,仿真饰品是否送检,主要看客户需求。“很多客户不需要检测报告,因为这会增加成本。”李华称。

一位检测行业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国内,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和一些大型商超卖场,会要求商家提供饰品的质检报告,但一些电商平台和许多线下销售场所并未作此要求。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传播主任李本本称,无毒先锋计划2024年在多家电商平台搜集更多耳环样本,调查产品质量。

李素青建议,提高仿真首饰的合格率,须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公开资料中,鲜有饰品生产企业因产品有害元素不合格受到处罚。而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产品的,可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耳环等饰品的造型越来越复杂,成分也不只是仿真金属,还有纺织品甚至包括电池。

李素青透露,11年前颁布的国标正在修订,新版国标在化学性能方面的规定,可能会进一步严格铅含量的限量要求;还可能会增加一些机械物理性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对饰品针尖的位置、对含电池的饰品作出某些规定等。具体有哪些变化要以最终标准为准。

THE END
1.这5种首饰被曝“有毒”,难怪戴起来不舒服,家里有的话赶紧扔!而假水晶,很有可能是未经检测的萤石制成的,放射性超标,长期佩戴就会影响健康,还有一些化学染料制成的水晶也带有一定的毒性,这些假水晶,含有高浓度的铅元素,长期佩戴,铅元素会通过皮肤,然后渗入体内导致铅中毒。如就是喜欢水晶饰品,一定要学会鉴定,或者是专业人员帮忙查看,别再佩戴假水晶,让它们在危害你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394410162825242&wfr=spider&for=pc
2.黄金饰品对人体的影响是什么?黄金频道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自古以来就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被广泛用于饰品制作。除了其美观和价值,黄金饰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本文将探讨黄金饰品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包括其健康效益和可能的风险。 首先,黄金饰品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健康效益。由于黄金是一种惰性金属,它不易与皮肤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对皮肤较为温和,https://gold.hexun.com/2024-08-06/213874271.html
3.黄金饰品(精选四篇)调研发现, 大多数的黄金饰品品牌立足于黄金这一材质的成本价值, 对消费群的层次划分和针对性设计不足, 注重节日型消费群和储蓄型消费群, 忽视了具有资金能力和需求的潜在消费群。比如高文化层次和审美需求的消费人群对贵金属饰品的设计要求、青少年及其背后家庭的长期性消费需求 (青少年群体对贵金属的消费潜力在于其实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7r3uer.html
4.绿松石上的鎏金,真假辨别与价值解析文玩汇绿松石的价值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颜色、纯度、大小、切工和工艺等,高品质的绿松石颜色鲜艳、均匀,无瑕疵和裂纹,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绿松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会影响其价值,一些古老的绿松石饰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鎏金的特点与工艺 鎏金是一种传统的金属装饰工艺,通过将金或其他贵金属溶解在汞中,然后将汞蒸https://www.panta666.com/post/40770.html
5.因为禁售贵金属,所以金条和金饰品都禁售。()B. 持有该项投资对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为-25.8万元 C. 因为是债券投资,2020年末应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损失 D.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债务工具)计提的减值损失以后期间可以转回,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权益工具不https://www.shuashuati.com/ti/fcad592bf7884f5e83ba60fe4795e3ca.html?fm=bdbdse2e83a0ebbbe3052da55e7dbb8bbccca
6.首饰工艺复杂的贵金属饰品,一旦破坏,修理困难,且难于恢复原样,所以一定要小心对待,千万不能拉、折,洗澡、睡觉时应避免佩戴。避免贵金属饰品收藏在一起,相互摩擦,影响佩戴效果白色18K金是否含有75%纯黄金、25%其他金属的合金饰品,其基本色都带微黄色,如果佩戴不当,会破坏金属表面,露出其本色,影响饰品美观,请交往专业珠宝https://baike.sogou.com/v329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