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隔四川千里之外的齐鲁大地,就有一家名为“蜀香三绝”的新派川菜连锁品牌,据悉已有直营店50多家,家家宾客如云,座无虚席。“新派川菜”到底“新”在哪里,为何如此广受青睐?“蜀香三绝”到底“绝”在哪里,为何能在众多新派川菜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山东闻名遐迩的领军品牌?“蜀香三绝”品牌创始人冯邦荣何以能受邀参加CCTV科教频道的《家乡至味》栏目,他成长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诸多疑问,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与冯邦荣先生在“蜀香三绝”的总部潍坊泰华相对而坐,一个跌宕起伏、生动传奇的励志故事,逐渐浮现在眼前,激荡着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在四川的农村,每个人都是厨师
嘉陵江缓缓流淌,一波碧水滋养着无数的生灵。
冯邦荣,就出生四川嘉陵江畔的一个小村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冯邦荣跟村里的其他孩童一样,小小年纪都开始学做各种家务、农活。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说喜欢做家务是虚的,其实内心是抗拒的,但没有办法;不过,在诸多家务中,我最喜欢的是炒菜做饭,因为可以边做边解解馋。”聊起童年时的这段记忆,冯邦荣忍不住笑起来。
“在四川农村,每个人都是厨师。我现在这样讲,大家可能会有争议,但作为在餐饮行业,尤其是川菜领域摸爬滚打四十余年的我来说,始终认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而川菜的根,就在乡村。譬如,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些川菜——香碗、粉蒸肉、夹沙肉、烧白、坛坛肉等等,其根源都来自农村。”
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七八岁时的冯邦荣,已经学会做焖锅饭、炒串等家乡菜,虽然菜的品相不足为道,但味道却时常受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交口称赞。可以说,炒菜做饭对童年时的冯邦荣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喜欢,就像古代未曾谋面的包办婚姻,婚后却逐渐爱上了对方。我想,正是有了对做菜的一点小喜欢,有了被人称赞后的一点小欢喜,再加上对味觉特别灵敏的一点小天赋,为他今后踏上漫长曲折的餐饮人之路埋下了种子。
只为吃饱饭,踏上学厨之路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冯邦荣已16岁。那个年代的16岁,不是如今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少年,而已经是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了。
是继续留在农村,还是挤进进城务工的汹涌大潮,对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来说,是一道决定今后人生命运的选择题,冯邦荣也不例外。“对外面的世界,我自然是很向往,很想出去闯一闯。可自己也犯怵,也犹豫不决,一没高学历,二没一技之长,出去干啥呢?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进城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学厨到总厨,十年磨一剑
机会来之不易,冯邦荣倍加珍惜。课上认真听,课下反复学,掌握扎实理论的冯邦荣本以为毕业后的自己就是合格的厨师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闷棍,且不说理论与实操之间有一道鸿沟,就连一些基本的操作,对于初涉酒店厨房,年仅17岁的冯邦荣来说,都备受煎熬。
谈起这段经历,冯邦荣毫不避讳,非常坦率地举例:“当时的炒锅都是煤炭点火,初学点火时,自己总被整得灰头黑脸;还有,传统厨师一般都是左手颠锅右手拿勺,自己年龄小啊,左手力度不够,只能尝试右手颠锅。”
从职场的角度而言,冯邦荣无疑是成功的。虽然谈不上是逆袭,但在传承川菜文化之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走得很执著。这其中,离不开他自身的虚心向学、恒心勤学、用心苦学、静心善学,如韩非子所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冯邦荣敢于挑战自我,并战胜自我,一步一个台阶,自然越走越高。
诚然,除了自身努力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外因。问及外因,冯邦荣心潮起伏,谈及往事时几度哽咽。“外因,我总结为三个词,尊师、重义和修德。修德是基础,尊师和重义其实也是修德的一部分。之所以单独讲,是在我人生成长和职业成长的路上,这两个词让我收获良多。尊师,这个“师”是广义的师傅,包括一块共事的厨师。你尊敬别人,不耻下问,别人自然也会倾囊相授,这样就让我有了深度学习的机会,融会贯通的机会;重义,是朋友之间要讲真情,讲道义。现在回头想想,蜀香三绝品牌从创立走到今天,离不开诸多朋友的支持,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此,我始终心存感激。”
结缘山东,开启创业新征程
29岁时,经朋友引荐,冯邦荣来到山东济南,担任巴国老灶的行政总厨,并兼任整个餐厅的营销负责人。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山东这块土地,没想到却从此结缘后半生。
“四川的乡音是改不了了,但我觉得我的性格跟山东人很像,耿直豪爽。我要是能用山东话跟你交流的话,你肯定认为我就是山东人。”看似调侃的一句话,却真实地呈现出冯邦荣的真性情和对山东人的喜爱。
跟山东人打成一片的冯邦荣,32岁那年跟朋友合伙,在济南芙蓉街创立了新派川菜——川锅123麻辣456,这便是“蜀香三绝”品牌的前身。这是身份的一种转变,从打工者到创业者;这是目标的一种转变,从一份工作到一份事业。
这种转变,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做了一辈子厨师,却未曾有勇气开一家自己的店。提及这段历程,冯邦荣坦言,“初到山东在巴国老灶任职时,就深切感受到川菜,尤其是新派川菜在山东的发展空间很大,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那时候的山东人对于川菜的普遍印象还是太辣,但依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
之所以选择在山东创业,冯邦荣直言不讳:“在商言商,首先是我前面所讲的,已感觉到新派川菜在山东有很大的商机,除此之外,山东人的厚道秉性,传承川菜文化和创新推广新派川菜,让更多人体验到川菜的独特魅力的责任感,也是促使我选择在山东创业的重要因素。”
转战潍坊,开创“蜀香三绝”品牌
此外,在这十余年中,冯邦荣还陆陆续续创建了“焖锅”“荣先生小火锅”“城门里”“陕旦旦”“三更半夜”“面十二味”等餐饮品牌,形成了多业态、多元化经营的餐饮大格局。
三生万物,变的是品类,守的是味道
“蜀香三绝”,初听这名字,常规的理解就是三道主打菜。对此,冯邦荣有自己独特的阐述。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三是个变数,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现在的“三绝”是绝味牛蛙、青花椒烤活鱼、绝味双椒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饮食习惯和口味需求的改变,我们也会跟着变化。菜品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变的,或者说我们要一直坚守的是味道至上。好滋味,是川菜的灵魂,也是新派川菜的灵魂。对食物在味道和口感变化上的不断追求,造就了新派川菜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感,但新派川菜的本质还是传统川菜,不能丢了自己的根。譬如说,传统川菜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我们研发的牛蛙也有六种口味,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
有传统,有创新,冯邦荣的言谈中,更多的是一种诚恳的认真,一种敬畏的态度。菜品的创新是容易的,但守住味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50多家门店,如何力求每家店、每一道菜的口味都纯正统一,对此,冯邦荣也是颇费苦心。
“要想口味相对统一,就得严要求、标准化操作。从厨师的烹饪时长,到每道菜的主材料,配料的采购,每道菜的主材料,配料的使用数量等,我们都形成了严格、系统的体系,公司的稽查组会不定期核查。譬如说,配料方面,花椒,我们选用的最好最贵的云南青花椒,辣椒选用的是四川满天星和成都正宗的二荆条,豆瓣酱,选用的是四川纯手工晾晒的。食材方面,牛蛙,只选用低于三两的鲜活小蛙仔,烤鱼,选用的全是活蹦乱跳的鲜鱼。”
牛蛙现杀,活鱼现烤,听起来简单,执行起来也不复杂,但这无疑会增加采购和运营成本。“别的成本可以压,但在食材和配料方面,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坚持直营,不做收割“韭菜”者
据“蜀香三绝”抖音号的运营人员透露,隔三岔五,就有人在抖音上私信,想加盟蜀香三绝。对此,冯邦荣一律婉拒。“我们坚持只做直营店,一方面,做直营店是对自己负责,对品牌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另一方面,好的东西何必要做加盟呢。我们不想,也永远不会做“韭菜”收割者。”
这个答案颠覆了我的认知,颠覆了我对商人追利的固有定性思维,顷刻间,让我对“蜀香三绝”的这个掌舵人更多了几分钦佩。毕竟,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市场经济大体制下,一个商人,能抱守这份初心,实在难能可贵。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
如果说,“蜀香三绝”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炬,那么,持火炬者必然是冯邦荣。这把火炬,吸引了众多的星星之火,而正是因为有了员工、消费者、社会各界人士这些数不清的星星之火的簇拥,这团火炬才能更大,燃烧得更加猛烈,更加持久,才能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对于冯邦荣而言,感恩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大部分厨师都是从四川找来的,背井离乡,很多人都跟了我十几年,我是亲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小伙子到白发渐生。为了给予员工们更高的收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公司开放了全员入股制,员工可以根据职位、能力,自主选择入股,只要他们愿意,都能从这个大家庭中分到一杯羹,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
“通俗地讲,就是我吃肉,也不能让大家总喝汤。”聊到这儿,冯邦荣率真豁达的真性情又表露无遗,他自己也忍不住会心地笑起来。
同样,冯邦荣也一直在践行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来自社会,也必须回馈社会。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要有感恩的心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馈人民。抗洪救灾,敬老扶贫,爱幼助学,公益慈善的路上,我们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