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住一句话:对大家来说,买产品算投资行为;对公募基金、银行、券商、三方、大V们来说,发售和推荐产品是生意!
还是那句话,研究产品就得先研究产业。
首先,机构准入,公募基金和银行总行沟通(总行各部门是管理部门,不给客户办业务)沟通完毕后,总行要对公募基金公司进行准入工作(一般个金部、托管部牵头完成,有的银行准入甚至流程要在金市、资管等部门都走一遍流程)银行国有属性越强,流程越全。
机构准入成功后,恭喜,双方可以合作了。注意,是可以合作了。
然后,产品准入,公募基金和银行总行沟通,将符合银行要求的老产品上架到银行的系统中(一般个金部负责完成),这个时候大家就能在银行系统中申购这只产品了。
最后,产品新发和持续营销(老产品销售),公募基金会和银行总行沟通,尽力的将自己公司的产品加入到总行某个周期的“重点销售池”。举例,A银行在6月,在售的老产品1000只,新产品15只。A银行设立6月的重点基金销售池,包含10只老产品、5只新产品,基金公司要尽力的让自己家的老产品从1000只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10,或者让自己家的新发产品从15只脱颖而出成为那个5。而后,公募基金的各地区市场团队负责人(一般分北方、华东、华南片区三点辐射,一些头部公募财大气粗的各省都有人长期驻扎)会和A银行各省的一级分行进行沟通,因为分行会在总行重点的10老5新中继续筛选,变成各分行重点池的5老3新;然后,各个团队的营销人员会继续和辖区的A他银行的各家支行、网点进行沟通,让这些支行网点的营销人员尽量的在5选1或者3选1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家的产品。(以上数字仅举例,现实更残酷些)
下面,我们聊细节。
别再以为自己选了个多牛的产品了,是产品选了你。
再说一遍,对大家来说,买产品算投资行为;对公募基金、银行、券商、三方、大V们来说,发售和推荐产品是生意!
所以说,低位没有新产品发,有的时候是迫不得已。咱们再再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都是底,为什么银行和公募觉得不好卖?银行和公募可真的不是不想卖,而是通过数据已经看到了明显的销量下滑,而且也知道卖不出去,有头铁的公募基金发产品的,看看今年成立失败的多少,再看看成立的绝大多数都是多少规模就知道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是不是被理财经理骗了?其实不是,长期浸淫在一个行业,专业肯定是有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也是有的,长短版也是有的。可能有的理财经理擅长分析基金,有的擅长保险或者其他条线而已,所以我也衷心的建议大家多换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多聊一聊,碰上专业的理财经理,该让人家赚钱让人家赚钱,不要白嫖,也对得起别人的劳动果实。而且在银行买基金有一个好处,就是总行层面已经将标准设置的很严格了,起码公司层面不会太差,基金经理不会太差,出了问题也不至于投诉无门。或许会有些产品走势不是很好,但这也是投资中不可避免的少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