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家银行收紧贵金属业务,防范市场波动还是原油宝余波未了?
记者:程维妙
市场风险大是此次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多部门也对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发声。也有受访员工提到去年4月的中行“原油宝”暴雷事件,此时正值该事件发生一年之际。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联接原油、贵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形成系列账户商品交易,是业务转型之举,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不一定会被一刀切地停掉。业内人士呼吁按照风险程度统一适当性标准,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有序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
“贵金属投资风险本身就高,所以我们调整了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按五档分类,至少要在四档以上才能开户交易。”近日,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如工行4月20日公告称,为顺应市场形势变化,将于今年5月23日对账户贵金属业务规则和交易系统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账户贵金属产品的风险级别调整为第5级(R5),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要求调整为进取型(C5);逐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无持仓客户关闭账户贵金属业务功能。
哪些属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无持仓客户”?工行明确,考虑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持仓份额为零、连续一定期限未进行任何交易、不满足本产品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准入标准等。
银行为何收紧贵金属业务?
市场风险大是调整原因之一,今年多部门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发声
为何银行们先后收紧贵金属业务?从公告看,“贵金属市场风险较大”是主因之一。
以现货黄金价格看,据Wind数据,截至4月24日,年内价格最高点为1月5日的1950美元/盎司,最低点为3月8日的1676美元/盎司,约两个月内跌幅达14%。不过目前反弹到1777美元/盎司上下。
相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今年金价表现已算稳定。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引发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的担忧。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央行、工信部、外汇局等部门都就此问题发声,表示影响整体可控。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对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现象,回应称,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大宗商品供需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不过当前金价还面临扰动因素。东证期货分析称,今年一季度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拜登政府两轮财政刺激落地,市场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加强,美债收益率上升,黄金下跌。二季度货币政策观望期叠加通胀的阶段性回升,是对黄金相对有利的窗口。
工行在公告中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从严限制账户贵金属业务,对于有账户贵金属持仓余额的客户,建议择机减少持仓,防控自身风险。
“原油宝”事件余波未了?
业内呼吁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
近期银行接连调整的时点,正值中行“原油宝”事件发生一周年。
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提到一份围绕原油宝案例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总顾问、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联合牵头,自去年4月20日事件爆发即启动研究,于近期公开。
课题组认为,银行开展的原油宝及类似业务,是面向个人投资者、实行现金交割、价格挂钩场内交易期货合约的场外衍生品业务。此类业务存在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客户评级和产品评级违反适当性原则、产品推介宣传违规误导投资者、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金融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记者翻阅银行财报看到,如招行2020年财报提到,代理贵金属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86.67%,主要是黄金交易活跃度提升。
前述课题组建议,应将场外衍生品业务监管纳入统一的功能监管体系,将产品开发纳入行业协会市场自律管理体系,完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监测体系,维护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要以投资者为中心,按照风险程度统一适当性标准,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有序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丰富多层次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