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巨大,日益规范,也越来越开放,吸引着其他国家商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广西地理优势明显,和许多东盟国家相邻,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有利于发展双边经济贸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与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周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从这些周边产品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缺乏民族特色,各地区产品大同小异
(二)工艺品大都工艺简单,品质不高
此类工艺品有别于艺术品,是需要量化的产品,也就是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可复制性的,但由于缺少人力和技术的支持,又缺少研究经费和专门的人才来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工艺品的制作显得简单粗糙,并且品质参差不齐。这样的产品质量,自然导致价格低廉,也容易被仿造。
(三)设计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影响力
虽然中国一东门博览会所在地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名声在外,但是却几乎找不到知名的工艺品品牌。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品牌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广西民族工艺产品设计含量不足,只重视传统,忽视了创新和二次设计,又缺乏品牌支持,产品单不能构成体系,在产品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二、中国一东盟的周边产品的分类及特性
中国一东盟的周边产品主要包括:服装服饰、纺织皮革、食品饮料、工艺品玩具等几类。
以广西为例,首先是具有民族特色又便于携带的手工艺品为自由贸易增添不少亮色,像各色各样的绣球就特别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其次,有壮族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壮锦、壁挂、蜡染画等可以在家装饰空间,又对了解壮族民族文化有帮助的产品也吸引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再次,手工包、具有民族特色的布包等,由于容易携带又具
定的功能性,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另外,具有民族风格,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服装服饰销量很好。
三、大众对东盟周边产品的实用与审美需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周边产品能够受到百姓的喜爱,无外乎在于产品的独特性、功能性和艺术性。而作为拥有丰富的旅游工艺品资源的广西,更要发挥其民族特色,充分、准确的利用其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创造和开发出具有较高辨识度并被大众接受的产品。在谈开发和创造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众对民间工艺产品的基本需求:
(一)民俗性
(二)实用性
民族民间工艺实用先于审美或与审美同存的原因还和它直接产生于民间有关。般说,人们总是在街上买不到或者虽能买到但并不尽如人意时才自己制作工艺美术品。既然目的在于自己生活的实用,就可以不模仿市场商品的原样而按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制作。
工艺美术品之产生,首先是它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实用性。在实用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其他因素。原始工艺美术就是伴随着石器工具的创造使用而逐渐产生的。到了今天,工艺美术存在的第要素,任是实用。以碗为例。家家都有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人们天天要吃饭,也就天天要用碗。在“”前,广西某些贫困的少数民族家中,曾有自制的非常粗糙的木碗。在河西走廊,甚至有在炕沿木上挖个坑代替碗使用。因为有了使用需要,碗就具有了实用性。因此可以说民间工艺美术品其实是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
(三)审美性
任何一门艺术,都把美当成最高追求目的。莱辛说:“就是表现痛苦,也应该是美的。”美,是艺术的灵魂,是各门艺术的共性。工艺美术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有它独特的美的特质和个性。
民族工艺品,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造型奇异,构思奇妙,别具格。如现代工艺品中木雕工艺品造型之多变,民间竹编斗笠竹箩之精致,也显示出很高的造型艺术。本来只是用来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大都风姿古朴,自然清新,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商品性和限制性
工艺美术最初为了使用而产生,并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产生。如姑娘们精心刺绣的腰带、荷包、绣球,是作为心上人的信物而制作的。但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商品摆进商店标价出售了。
另外,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为商品流通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它们受生活习俗、原材料、生存环境等因素制约,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限制性在服饰上表现最为明显,就同
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地域不同,也有极大差别。如同时瑶族,红瑶和花篮瑶就不同。同时壮族,又有蓝衣壮、黑衣壮之分,各民族在制作民族服饰时,都严格地这种传统的限制性。虽随着时代、材料的变化不断有改进,但决不会越过限制性的界限。
四、中国一东盟周边产品的开发策略――以广西民族工艺品为例
随当代人们具体的衣食住行用的需求而开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能开发出实用价值,如木版年画、过门笺、剪纸这些时节性强,本来欣赏价值就多于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一般就只能作为纯粹的工艺品、收藏品、旅游产品来开发了。而有些本来实用性就很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则适于开发新的实用功能。如传统草编、明式家具、蓝印花布、织锦等工艺品种类。其中草编是最典型的例子。(如图1)
广西有着丰富的轻工工艺品资源。钦州的坭兴陶瓷、北海合浦的“廉珠”、百色靖西县旧州的绣球和铜鼓、柳州奇石、桂林的折扇、博白的编织、壮乡的壮锦等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民族文化精品的创造和开发,关键在于资源的优势和利用优势资源所产生的独特创意。
经过调查归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的旅游工艺品行业,不仅生产的企业规模小,而且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不同地方不同景点的工艺品千篇律,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在不同地区和景点的工艺品商店出现相同的工艺品,这样就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价值。目前,市场上的工艺品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样式陈旧,很难
唤起人们购买的兴趣。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研究针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开发设计列出以下原则:
(一)民族性原则
(二)传承性原则
(三)多样化和个性化原则
产品的设计应针对不同爱好的消费者,在造型、色彩、材质、品种上应多变化,多动脑筋加以设计和开发,让不同的消费者有选择余地。
(四)时代性原则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再设计既然要符合当代大众的需求,就应在设计创意上力求时代性,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眼光。
(五)拓展功用性原则
即开发民间工艺美术品新的精神与实用功能。经过重新设计和制作,可以开发成装饰品,或有定新实用功能的物品,如笔筒、小杂物盒等。
(六)注重设计的细节
对于任何产品的设计来说设计的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工艺品设计尤为如此。些民间工艺美术品向来给人以一种粗拙的感觉,但朴实与粗糙并非致,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当着重思考。
(七)保留和开发手工性原则
手工性是民间工艺美术品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是不可丢失的。如蓝印花布的开发,对于传统制作工艺如漏版是定要继承的,可以设计开发不同花型的有时代气息的版,但制作工艺定要继承,这样才能保持手工味及古朴的特点。
(八)继续发扬可持续性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几千年的造物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这种思想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关键词: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作品;文化遗产;美学;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526.1文献标识码:A
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品又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黄金珠宝艺术是受埃及宗教观念和尼罗河人文环境的滋养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研究发现,它其中蕴涵着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价值观念的要素。古埃及的黄金珠宝工艺及其产品,折射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审美意识和价值趋向。目前学术界对古埃及问题研究的基础相当薄弱,该选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意在透析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的发展演变,同时揭示其作品中的文化蕴涵。
一、黄金珠宝工艺的演变
埃及文明是在得天独厚的尼罗河环境和泛神论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埃及人崇拜众多神灵,相信人死而复生,死后只要尸体不腐,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永生。因此古埃及人把尸体制成木乃伊保存,建筑陵墓并在其中放置大量生活用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看到古埃及辉煌的艺术品。陵墓和神庙成为古埃及艺术珍品的巨大宝库。可以说,埃及的自然环境、和艺术创作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埃及黄金珠宝艺术中得到一定体现。
1、古朴浑厚的缘起时代(古王国前后,约前4500年-前2190年)
在古埃及,金匠的地位与铜匠相比要高的多。《职业的讽刺》中把街上不幸的铜匠描述成“手指犹如鳄鱼片,全身臭如鱼子”。古埃及人已经可以锻造金块。从萨卡拉的韦奈斯金字塔堤道上的浮雕可以了解到,古王国时期埃及金匠店的场景。最初是在“黄金屋监督”或“计量监察员”监管下运送和称量金块JamesHenry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NewYork,1962,P.300.。从古埃及的壁画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把铸块转交到熔矿工的手中经过去污,然后把金属放入坩埚,架在火上,并用两根芦苇管子使劲地向炉中鼓风添柴。坩埚一侧被穿了洞,当金块熔化时就从孔中流出。金属器具是通过冷锤锻打和石锤击打制成的。金属块被打弯,放在模子中,铆在一起,最后用砂纸磨去接口处的痕迹。制造的最多的是武器、工具和随葬器皿:盘子、碟子、碗和大水罐。
2、细腻精致的发展时代(中王国前后,前2190年-前1552年)
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大量黄金工艺的出现,为古代埃及的金属工艺增添了奇光异彩。这一时期金属工艺的特点:一是大量使用黄金材料;二是作品几乎都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三是工艺制作细腻精致;四是黄金与宝石等材料相互结合。显然,这时金属工艺的材质相当丰富,工匠们的设计能力很强,加工制作技艺亦非常娴熟。这样的贵金属制品,只有在宫廷里享用,它们大都是在王公贵族的墓室中出土的,因而保存完好。
根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统治,在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在西奈山居住时,因为摩西上山40天没有下来。在生存的压力和威胁面前,希伯来人心理防线几乎崩溃,众人纷纷要求摩西的哥哥亚伦制造神像让他们崇拜。亚伦叫妇女们卸下金首饰,用来铸成一头金牛犊,让众人跪拜。这种铸造金牛犊的工艺无疑是从埃及学来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埃及高超的制金工艺。
珠宝加工是古埃及传统的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最早期的文明,制作精美的珠宝长期以来都是埃及人的专长,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674年)的珠宝制造者超过了他们的前辈。精工细作的项链用黄金、天青石(紫色带有金色斑点)、肉红玉髓(红色)及绿松石(浅蓝色至泛暗绿色)制成。
值得一提的装饰品是中王国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85年)时期的滴状珠和圆珠项链,大约公元前1880年完成,它的成分有黄金、肉红玉髓、天青石、绿松石、绿长石、紫水晶、石榴石等,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其长度为32英寸(80厘米),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和制作水平。[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ASearchforHumanValues,VolumeI,Madison:Brown&BenchmarkPublishers,1996,P45.]“公主金冠”是最能代表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的作品之一。金冠的造型十分简洁,以环状的头箍为中心,上下皆以叶片装饰,但上面的一组叶片立起,而下面的三组叶片呈下垂状,优美的形式引人注目,为这件作品增色不少。另外还有第12王朝时期金质的造型逼真的金鱼。[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ThePlates,P78.]
首饰和胸佩的制作在中王国时期异常盛行,它们的设计选料和制作都十分精心,呈现出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完备的加工技能。特别是第12王朝,这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皆达到高峰。“胸佩”是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件,它代表了此时以黄金为主,配以各类宝石进行加工制作的较高水准,其整体设计和色彩的本质足以说明古埃及工匠们的聪明智慧。胸佩主要用上面镶嵌有绿长石的黄金、天青石和肉红玉髓的精华做成,相互面对的猎鹰象征着天神赫鲁斯,而跪立的女孩应该代表接纳者,赛西斯特里斯二世(SesostrisheII,前1897-前1878年在位)在赐给她礼物。中王国时期的这件胸佩是“埃及珠宝登峰造极的杰作之一”[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VolumeI,P44.]
3、色彩斑斓的颠峰时代(新王国时期,前1552年-前1069年)
新王国时期对埃及人来说是值得自豪的,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在此时皆有辉煌的成就,特别是黄金工艺,在埃及金属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的金属工艺不仅继承了古王国时期的辉煌成就,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除了首饰,还出现了许多更具实用意义的作品,如作为家具装饰用的黄金饰片、生活用的水壶、水罐,甚至还有用黄金制作的大型金属工艺制品――国王的金棺。
“黄金王棺”是古埃及金属工艺作品最典型的代表,这是第18王朝为安置图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36-前1327年)的木乃伊而做的其中一层棺材,长约180厘米,耗纯金200余公斤,局部以珠宝翡翠点缀,装饰性极强。[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NewYork:Athenum,1978,P154-155.]其形象是按照图坦卡蒙本人的相貌创作的。古埃及人由于“再生”和“不灭”的信念,对来世生活的粉饰远远超过了对现世生活的美化,十分重视死者所处的环境。为了保存好木乃伊,不惜一切代价为法老建造金字塔式的陵墓,并以三层棺椁加以保护,进而以最昂贵而珍奇的物品来陪葬,为此往往不惜倾尽国力。这口雕像式的棺材,以许多局部装饰构成。国王额部的蛇形装饰,既是埃及人崇拜的神灵,又是王权的象征。下颌下面是体现威严面目的假胡子。双手交叉,紧握权杖的姿态,显示了国王不可一世的威严气质,同时又是保护死者在阴间平安再生,来日复活的象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这位年轻的国王在他短暂的盛世时代的面貌。
在图坦卡蒙陵墓里共发现了3500多件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法老的包金宝座,用珍宝镶饰成的法老黄金面具,以及彩绘的木箱等。在墓室入口有图坦卡蒙的一对等身立像,木雕涂漆包金,高171厘米。雕像取传统的迈步姿势,但给人以奇特的感觉。护身符等是金饰,脸部和身体厚涂黑漆,黄金与黑漆对比强烈,且显得十分高贵,表现了法老的尊严与气派。覆盖在法老木乃伊上的黄金面具,面部表情富有青春气息。图坦卡蒙的宝座是木制的扶手靠背椅。扶手处是戴着王冠的双翼蛇,上面有法老的铭记。为显示法老的威严,以黄金做的狮首作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狮子的身体,并以狮子的爪子椅脚,很有力量感。椅背上的浮雕为皇宫庭院一角,法老与王妃盛装相对,左右为饰有花纹的圆柱。
第19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土于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黄金耳坠”[注:AidanDodson,DyanHilto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London:Thames&HudsonLtd,2004,P181.]、“金质羊形把手银罐”[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P106-107.]等作品,反映了此期的状况。前者设计巧妙,工艺复杂,装饰华丽,不仅可以自然摆动,而且尚有螺栓式的细部结构,其上刻有塞提二世(SatiII,公元前1202-前1196年)的铭文装饰更加显示出此作品的精妙;后者则以厚重的造型和古朴的装饰迷人,在器皿的口缘和把手部位则以黄金制成,与通体银质材料形成鲜明对照,丰富了装饰效果。
金银制品与铜器遭遇不同,一些器物遭到毁坏,一些器物被盗墓者偷窃,只有图坦卡蒙墓葬保留的黄金宝藏得以幸免,向后人展示3000多年前的惊世之美。因为埃及境内没有银矿,所以直到中王国,埃及人还认为黄金没有白银珍贵。虽然金银或合金的作品都很小巧,但是它们件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金匠首先为王室服务。金匠们在方尖碑上粘贴金箔图案,以显示对太阳神的信仰。
4、遗风尚存的低潮时代(后期王朝前后,公元前1069年-前525年)
后期王国时期,埃及的金属工艺仍然保持着相当优异的成就,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工艺美术。此时仍以黄金工艺为主,各种首饰和用具皆为主要产品。当然,这些精致的手镯、胸饰,以及拖鞋等都是王公贵族们的宠爱物品,它们充满了享乐主义色彩和宫廷艺术的气息。第21王朝时期制作的“黄金拖鞋”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作品以纯金板组合而成,设计新颖,造型奇特,制作相当精细。鞋底上铭刻着圆形的花纹,使之愈加精美别致,同时亦为这件冷峻的金属工艺注入一丝温情。黄金手镯上镶嵌宝石,构成一个“荷露斯之眼”,这是古埃及常见的辟邪图案。从塔尼斯(Tanis)出土的第21王朝的金质长颈花瓶,造型独特,上细下粗,瓶口为漏斗状,上面有植物花纹和象形文字。据说这是专为放置纸莎草而制作的。另外有21王朝的金质面具,造型逼真,楚楚动人。这些器物均藏于开罗博物馆。[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ThePlates,P169(A),166,b.]
综上所述,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缘起、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埃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这一演变强大的推动力,但政治和宗教是埃及艺术的灵魂,主导着黄金珠宝的艺术风格。总观古埃及黄金珠宝艺术,始终充满着庄重、神圣、浑厚和遒劲的风韵,同时伴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和神秘主义色彩。
二、黄金珠宝艺术品的文化蕴涵
古埃及的黄金珠宝艺术,一方面反映了埃及文明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的加工工艺和制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黄金珠宝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物质价值,更重要的是蕴涵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它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审美价值趋向;另一方面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寓意。
1、黄金珠宝在埃及宗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2、黄金珠宝艺术品具有的象征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公元1770年-1831年)认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与单纯的符号不同的是象征“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注:[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埃及黄金珠宝艺术品大多具有象征性。
第二,黄金珠宝工艺所具有的象征性体现在项饰和胸饰上。在古王国期间,一种用几排蓝色和绿色彩釉的圆柱形珠子制成的大乌塞克领圈,迅速成为大众时尚。王子、公主们佩戴“胸佩”――一种装饰胸部的大的长方形的匾,上面可以看到一个多彩的镂雕装饰图案,把象形文字、植物与各种颜色的材料制成的王室象征结合在一起。在图坦卡蒙王朝,当时最流行的是在衣服上刺绣或佩戴各种贵重的饰物。项饰是古埃及人的重要装饰之一,用宝石成串排列而成,或用彩釉、陶器的瓷片组成。出土于中王国时期的莎哈托胸饰,是一件梯形纯金透雕饰品。由一根用玛瑙珠、绿宝石珠和青金石珠串成的项链吊着,珠子之间夹着黄金珠子。装饰图案精雕细镂,具有祈求神灵保佑、除灾避邪的含义,象征着生命的符号。
第三,黄金珠宝工艺的象征性还体现在埃及人制作的护身符上。闪光的黑铁矿、赤铁矿(即鸡血石,因为它的粉末是血红色的)是古埃及护身符受欢迎的材料,几乎占全部女性护身符的绝大多数。另一频繁使用的是水苍石(绿色、黄色、棕色或红色),有超过1/3的宝石用这种材料雕刻而成。埃及人认为不同的宝石有不同的魔力。古埃及妇女的装饰之所以多选用贵金属(金、银)、祖母绿、玛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绿宝石等闪光耀眼的材料制作,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材料易于表达埃及人的上述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3、艺术品中凝聚着埃及人的宗教感情与崇高美。
4、艺术品中体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
5、黄金珠宝首饰的“辟邪”功能。
综上所述,古埃及黄金珠宝的加工工艺、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既反映了古埃及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工艺水平,也是古埃及社会文明的体现。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虽然历史悠久,但许多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技艺、材料应用以及整体表现手法上,蕴涵着某些当代人认为的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观念的要素。其次,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既注重装饰性的表现,更强调精神上的作用。黄金珠宝工艺既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而制作,也是为死者能够在来世继续享用而存在。这种两世享用的思想是伊斯兰教“两世吉庆”思想的重要渊源。其三,古埃及黄金珠宝艺术品,始终充满着庄重、神圣、浑厚和遒劲的风韵,同时伴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和神秘主义色彩。透过古埃及的黄金珠宝艺术品,我们可以解读出古埃及人的美学观念、思维特征、民族心理、宗教寓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黄金珠宝艺术作为古埃及文明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AlexandreMoret,TheNileandEgyptiancivilization[M].A.Moret;translatedbyR.T.Clark.London:Routledge,1996.
[2]T.A.Rickard,ManandMetals[M].Vol.I,NewYork:AronPress,1974.
[3]GastonCamilleCharlesMaspero,TheStruggleofNations[M].TheColumbiaEncyclopedia,SixthEdition,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7.
[4]LorwerthEiddonStephen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M].Vol.I,II,pt.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1981.
[5]G.MokhTar,ed.GeneralHistoryofAfrica.II,AncientCivilizationsofAfrica[M].TheUNESCOPress,1981.
[6]A.Lucas,AncientEgyptianMaterialsandIndustries[M].London:EdwardArnold&Co,LondonDate,1948.
[7]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M].Baltimore:PenguinBooks,1958.
[8]JamesHenry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M].Vol.II,III,NewYork,1962.
[9]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ASearchforHumanValues[M].VolumeI,Madison:Brown&BenchmarkPublishers,1996.
[10]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M].NewYork:Athenum,1978.
[11]MiriamLichtheim,AmcientEgyptianLiterature[M].Vol.II,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6.
[12]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M].Volume2.England:ThoemmePress,1999.
[1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JamesKirwan,Sublimity:TheNon-rationalandtheIrrationalintheHistoryofAesthetics[M].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NewYork,2005.
雕塑形体所富有的表现力,总是伴随着材料的特有贡献。在雕塑创作中,对雕塑的主题的表达是通过不同形态、色泽、重量、强度等性能的材料来表现的,不同的造型处理以及加工手段、应用范围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样就会带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而木头从人类社会起源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围绕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古今中外木雕发展史
中国木雕历史悠久,木雕工艺品的雏形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发现的大量的朱漆木碗、木雕角。
到了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产生了立体的圆雕工艺。
木雕工艺在秦汉时期的有了较大的l展和提高,如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造型生动逼真;人物有木俑,形态质朴浑厚。唐代宋代木雕工艺渐渐完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
木雕工艺到了明清时代达到了成熟和精湛,它创作的主题延伸到生活风俗、神话故事和吉祥花卉等题材上,并在建筑、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
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最为著名,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名雕”。
在欧洲的木雕历史上,木雕的精品亦层次不穷,欧洲的木雕同其它材质的造型一样,在其本原的发源都受到了古埃及的写实艺术观的影响,德国中世纪时晚期、文艺复兴初期的的木雕家里曼斯契尔德的风格就是深入,细腻的刻画,严谨与繁复达到极致,在此方面的精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艺复兴之初有两件藏于罗浮宫的木雕作品,造型的规律,既对自然的了解与表达已完美至极,令观者深感有灵魂生活在其中。
在非洲,那些产生于各个部落时期的木雕作品,带有明显的图腾作用的外形的处理,不仅仅是形式漂亮的作品才能真正具备艺术品的特质,真实地以其诚恳的造型再现了令人震撼的灵魂的共存物。
在现在社会中,木雕的内容和风格都与以往有了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是与近古代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区别最明显,风格多种多样,内容也多样繁复,这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特点,那些由创作者极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极端现实的现象与特征,强烈或完美结合而成的作品,才称得是各个不同时代与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二、木头在雕塑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装饰趣味
在埃及神像也有一些木雕很是栩栩如生,他们之中或是模拟灵魂的等人大雕塑,或是与人结合的动物头颈,具有令人感到强烈震撼的超现实的艺术效果。日本雕塑家舟越桂的具象木刻雕塑,是需要通过着色来强调木纹肌理。台湾木雕大师朱铭的木雕作品都是给人以以大刀阔斧的感觉,他的《人间系列》木上白彩,呈现材质原味。
中岛乔治是日本的木工艺大师,从他写的书《树的灵魂》中讲到了,木材本身离开了无机的材质的概念,成了宇宙自然的生命象征。他的木工工具,锯子、刨子,成了一种探索与修炼的学习工具,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刨光、抛光,但是,他不在木材上使用油漆。中岛乔治一生所有的作品,木材完全自然地呈现着它原来的质态,他的一生的工艺美术历程,成为一种无尽的从生活中体会。
三、木头在本人的创作中的运用以及创新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我想我会继续下去,关于木艺拥有一种质朴超然的内在气质,无论所处环境是奢华亦或简陋,它都能泰然自若。一件作品的价值不只在于其达到的技术程度,性能或者令人惊叹的的艺术效果,更在于制作过程让人重新认识其中的生存状态和人的位置,这是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
一圈圈年轮下的纹样,似岁月的侵蚀,似生命力的展示,在不经意间给观者带来一丝视觉上的享受。木材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必须品。而我通过木材来创作我的作品,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是我对于生活的一种复原,我的方式。因为我们对美的感觉与我们对美好生活之本质的理解是纠缠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文彦.家具与文人[M].石家庄:河北美术教育出版社,2002.
[3]贺翰.美术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李立新.艺术中国.器具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固然,ArtDeco“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抗议,同时对于单调的工业化风格也加以批评。因此,在装饰趋向上与前两个运动有相似之处,但从承认工业化的角度看,已然不是艺术的延续;它强烈地追求装饰意味,与当时的现代主义运动也有很大区别,但两者却又相互影响。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件的一场衔接,很好地结合艺术的相容点,却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装饰艺术的装饰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并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再次受到重视。
正像如今,将ArtDeco装饰主义风格运用到极致的,是以英美为首的古典建筑体。其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外立面和内饰方面,注重的是建筑体的形态效果。而在上海城市里也同样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装饰艺术派建筑。但它们大多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量漂亮的公寓和别墅坐落于法租界,而办公建筑和银行则位于老的公共租界。这无疑对国内艺术的传承而言,弥足珍贵,像东湖宾馆,福州饭店,国际饭店,锦江饭店,沐恩堂等等,都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一大批时尚与摩登的艺术气息。
【关键词】人物装饰画;自然;形式
而特殊教育(以下简称特教)的“人物装饰画”教学更是我们特教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仅就个人认识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培养良好的观察力,激发绘画兴趣科学的观察习惯,是聋生获取知识和感受的重要途径。聋生的心理条件决定了他们观察目的的随意性,没有生活体验,整体观察能力差。同时,也正是由于聋生观察的随意习惯,才造就出人物装饰画的特有的“男性雄浑劲健的体魄,犹如叠嶂的山峦;女性纤细丰腴的曲线型体,似秀美娇嫩的山花。”特点。这也是人物装饰画绘画的价值所在。因此,我结合聋生实际,运用网络来指导学生作画。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运用记忆画培养聋生整体观察力。如:引领聋生观察我绘画的《波斯装饰画》,并运用在网络资料中收集的一些插图,通过世界装饰画的形式,把它们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一层一层地展示着不同的现代外国装饰画,中国民间艺术,还有古埃及艺术等。多媒体课件的画面让聋生凭借视觉功能观察了注意的对象,从而使其印象更深刻。只有在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之后,才会想到用笔去记录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既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提高聋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对于聋生来说,他们容易抛开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观察,凭主观印象,视觉经验来作画。因此,我认为在聋生的人物装饰画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聋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作画。有比较才会有真实感。
1.1整体的观察。先观察整体,再深入局部仔细观察,然后回到整体关系上的观察。即:整体――局部――整体。教师引导聋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人物简笔的画法步骤,几种简笔肖像画法、然后顾及整体逐步深入。
1.2审美的观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聋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体验各种形式美的法则。例如,曲线可绘制少女形象;直短线可绘制男性形象。不同形状,不同质感可引起不同的联想,给聋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垂直线有挺拔、向上、刚健之感;水平线有平稳、安静、联想的感觉。
1.3比较的观察。人物装饰画教学中,教师不仅指导聋生掌握生活中的人体比例的度量标准、人体间的比例关系、人体的平衡关系、人体的中心线、人体立体化以及人体各种姿态变化,还要引导聋生对上述六种人体比较情况,进行色彩比较。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搜集和积累创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是人物装饰画创作的生命。培养聋生想象力更是特教网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想象力源于见识多广,对网络资料和外部世界的印象积累越多,就越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培养聋生的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创设条件,引导聋生观察网络、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扩大聋生的知识面。比如:让聋生用日记画的形式把所见、所感、所想的及时记录描绘下来;鼓励聋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聋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泯灭。例如:在进行“人物装饰画”一课的教学时,我的网络课件突出了:点线面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特点、少数民族的形态结构的特点、人物装饰变化、用以线造型的儿童画等特点。并用网络的情境再现于聋生们眼前,那份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学生们的画画也因此而推向了,再加上学生主观愿望和大胆设想,自然而然就可以让学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2.1添画。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装饰画,让聋生发挥想象,补充添加使其更具意义,如采取漫画形式,进行添画。这里表现出答案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达到培养兴趣、发展想象力目的。
2.1续画。教师先开个头,让学生接着画下去,这不仅是形象构图的一种继续,而且是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同样能促使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主要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续画。这种一个线头、多种结局手法,无疑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3命题画。即教师设立主题,让聋生围绕主题进行思维想象。通过启发引导,打开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束缚。让聋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成为情境中的主人。如我校美工小组活动课的课题是《舞蹈的女人》,是熟练的体操,各种体操动作的做法,活泼的技巧动作。学生很难进行具体的描绘,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充当舞蹈演员,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出熟悉的舞蹈而又美好的一切。在此,教师应尊重很聪明的聋生的想法及观点。予以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促使聋生想象力的发展。
3.艺术的生命力贵在创新在人物装饰画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培养聋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绘画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过程,绘画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实践证明:聋生学画可以启迪智慧提高创造力。怎样发掘、培养聋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3.1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展思维。首先,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其次,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刊的冲动。还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3.2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知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有的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教师必须及时的扶植,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