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行动公众:即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迫使组织相应采取行动的公众群体。
42、赌金持有人:是指积极公众。
“赌金持有人”是与某一组织联系在一起、与该组织有着相互影响关系的人们。
一个赌金持有人可能是影响该组织行为、决策、政策、策略或目标的;或受它们影响的任何人或集团。
43、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主动)地或不自觉(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和心理过程。
44、定型作用: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板印象”。
45、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46、晕轮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
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时,往往会从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
47、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48、社交的需要:即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的需要。
49、态度:是人们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50、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到处可见,人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风”现象。
51、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值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52、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和平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53、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54、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55、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
56、需要: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它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的缺乏。
这种缺乏既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
57、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它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经发生传播极为迅速。
58、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
这种管理同样包括一般管理的基本环节,也就是对组织的公众传播沟通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等。
59、自我形象:就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动力、方向、目的和标准。
60、实际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亦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
61、组织形象差距分析:即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组织的自我形象做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现实差距,指明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公共关系调查的第三个环节。
62、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即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63、美誉度: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组织的社会影响的美丑、好坏。
64、目标作业法:即先制定出公共关系期望达成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然后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费用项目详细列举出来,核定单项活动和全年活动的预算。
65、宣传型公关:主要是运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宣传性手段,传递组织的信息,影响公众舆论,迅速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
其特点是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递面广,推广组织形象的效果快,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知名度。
66、交际型公关:主要运用各种交际方法和沟通艺术,广交朋友,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组织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
交际型公关的特点是直接沟通,形式灵活,信息反馈快,富有人情味,在加强感情联络方面效果突出。
67、服务型公关:主要以实际的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吸引公众,感化人心,获取好评,争取合作,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为组织提高社会信誉。
服务型公关的特点是以行动作为最有力的语言,实在实惠,最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68、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69、两级传播: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菲尔德提出的。
也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
70、意见领袖:又称“舆论指导者”,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即“消息灵通人士”,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即“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71、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同时,也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
72、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
换言之,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73、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74、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
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75、文字传播媒介: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
76、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和光碟等等。
大多数电子媒介属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广播、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
77、因特网:即Internet,是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主要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以及这个网络所包含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信息资源。
78、非语言文字符号:主要是指身势语言和表情语言(情态语言),在面对面沟通以及电视演讲中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播手段,它们传播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不能取代的,而且对声音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79、间隔随机抽样:就是将人口总体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隔抽出一人为样本。
80、整群抽样:就是将一个总体系统中的基层分支单位作为抽样的基本单位,用随机抽样方式整群地抽取,然后对各群中的个体进行全面调查。
81、配额抽样:先确定调查对象人口总体的各项特征,根据“抽样框”,按人口总体中具有各项规定特征的人口比例,确定样本中具有各种特征的人数比例。
82、分层异比抽样:就是将人口总体按特征分层后,根据特殊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中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抽样。
83、分区多级随机抽样:就是对数量广大而分布散乱的公众,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群,分阶段渐次缩小选样的地区范围,直至家庭或小组单位。
84、面访调查:即调查者直接走访被调查者,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
形式上可以个别面谈,也可以小组座谈。
85、深切调查:类似记者采访,不使用问卷,不受给定问题的限制,访问者按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重点,与调查对象深入交谈,以求获知对象的深层动机、大量的感性材料、真实细节以及广泛的背景资料。
86、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例行方式。
它是一种两级传播,先将消息告诉记者,再通过记者所属的大众媒介告知公众。
新闻发布会的工作包括:确定主题、邀请记者、会前准备、主持会议和收集反馈信息。
87、策划新闻:即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叫做“制造新闻”或“策划新闻”,是组织争取新闻宣传机会的一种技巧。
即在真实的、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策划、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活动。
吸引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力,以达到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
88、开幕典礼:又可称为开幕式。
是指为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而举行的庄重而又热烈的活动形式。
89、展览:是指通过实物、文字和图表等来展现成果或问题的一种宣传形式,它属于微缩了的、纵使性的传播媒介。
90、赞助:是组织或团体举办的一项社会活动,所获得的社会各界钱财或物质上的援助,就称为赞助。
91、公关礼仪:是指公关人员在公关活动中应遵循的礼仪要求,并不包括其他场合的礼仪。
但是,公关礼仪与其他交际礼仪也有相通之处,只不过目的、对象有所不同罢了。
93、礼仪:是指程序和礼节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既有礼节方面的规范化要求,也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程序方面的规范化要求。
94、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
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
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人士,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见。
我国一般统称会见。
就其内容而言,会见有礼节性的、政治性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
95、会谈: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会谈也可以是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谈判。
可以宣传组织的宗旨、信念、文化或某项政策,也可以传播社会潮流的某个倾向或热点。
99、演讲与报告:是一种有准备的、较规范的言语传播方式。
演讲是演讲者就某一问题向一定范围的听从发表讲话。
报告则是演讲的一种形式。
100、谈判:是有关方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磋商,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达成协议的过程。
101、企业内刊:企业自行编辑、出版、发行的一种“准大从媒介”。
这种内刊免费提供给员工阅读,并适当赠阅外部公众、旨在向员工传递本组织的各种信息,是企业内部正式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
它一般由企业的公关部负责编辑、出版和发行。
102、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观念、经营管理哲学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企业的历史和传统、企业的典型人物、企业的目标、信念和理想、领导作风和经营管理风格、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公司礼仪与行为规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物化表现。
103、合理化建议制度:是一种规范华的企业内部沟通制度,旨在鼓励广大员工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下情上达,让员工能与企业的管理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105、理念识别系统:是企业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经营理念是由内向外扩散,经由这种内蕴动力的贯彻,最后达成认知识别的目的,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
MIS是企业经营的战略、生产、市场等环节的总的原则、方针、制度、规划、法规的统一规范。
在设计层面上,MIS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经营信条、精神标语、座佑铭和经营策略等形式。
106、行为识别系统:是以明确而完善的经营理念为核心,显现到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教育等行为,并扩散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关系等动态识别形式。
107、视觉识别系统:是运用系统的、统一的视觉符号系统,对外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情报信息,是企业识别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要素,它接触的层面是广泛,可快速而明确地达成认知与识别的目的。
视觉识别是静态的识别符号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更直接。
108、标准色:指企业为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系统,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质。
109、CI手册:是一本阐述企业CI战略基本观点与具体作业规范的指导书,是CI整体内容的导向,参确保CI运行作业的水准,企业可以参照手册中的规则来检查自己的管理体系。
110、产品定位:就是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为你的产品设置一个特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只为你的产品所独占而其他同类产品则不可能拥有。
111、政府公共关系原则: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它是由政府公共关系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
112、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也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它是政府为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传播,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理解和信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拥护、支持与合作,以达成政府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关系业务工作。
113、社会协商对话:就是围绕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与有关的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的、直接的、公开的对话,面对面地听取公众的意见,回答公众的问题。
114、协调沟通: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把各自的行动加以互相配合。
115、政府服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政府组织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服务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16、政府形象咨询:指公关人员在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新获取的有关政府形象的各部分不同信息进行认真地综合整理、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关于政府形象的评估,使政府认识到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实际形象与自我感觉中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
117、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公共关系顾问公司、公共关系事务所和公共关系服务公司等独立的公共关系服务机构的统称。
公共关系公司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和各类公关专业人员组成,是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关系咨询,或受理委托为客户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型、智力型和传播型的服务性机构。
120、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从动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静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是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的行为和状态;从管理学角度看,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
121、公共关系职责: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公共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职责,包括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沟通协调和提供服务。
122、全员PR管理:就是了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
123、公共关系年度工作报告:即以本年度的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为根据,将一年来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和计划相比较,就公共关系各层次的目标及计划的实现程度和存在差距,提出来有说服力的总结报告。
124、公关评估:是组织公关过程的第四个步骤,其目的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以便不断调整组织的公关目标、公关政策和公关行为,使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成为有计划的持续的过程。
125、巴纳姆:公共关系发展史上最黑暗时期的代表人物。
19世纪上半叶,一场声势浩大的报刊宣传活动在美国兴起,初始阶段主要奉行“凡宣传皆好事”的信条,为招徕读者成为雇者利益而不惜欺骗公众,其中以巴纳姆最为典型。
最有名的是巴纳姆编出一个“黑女奴海斯”的故事,人为地制造社会哄动并借此大捞一笔,所以这一段完全不考虑公众利益,“公众受愚弄”的不光彩时期,也被称作“巴纳姆时期”。
126、矫正型公关:适用于组织的公关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
这时,为了尽快挽回信誉,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作好善后的传播沟通工作,以求逐步地稳定舆论、平息风波、挽回影响,重塑组织的良好形象。
127、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即对某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它以认知为基础,又左右着人的意向,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情感因素对态度的作用比认知因素更加深层和稳定,因此与公众之间的情感沟通能更有效地影响公众的态度。
128、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的一种特定的标记,它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信誉。
商标通常是由文字、图案或符号,或者是由这几个结合所构成。
129、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消除。
要十分注意公关传播中的首因效应,要尽可能给公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避免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而造成知觉的片面性。
131、四步工作法:是指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的方法。
这四个基本阶段是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价。
这四个步骤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环状模式。
132、包装:是商品的“外衣”,主要起保护商品使用价值和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
它涉及到产品的形象,对顾客发挥着“第一印象”的作用。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商品包装已经成为帮助商品争夺市场和消费者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包装设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时应注意其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133、六步工作法:即将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分解为六个基本环节,它们分别是:估计形势、确定目标、确定公众、选择媒介、编制预算和评价结果。
134、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