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实际上,根据现在的社会报道,在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将同时共存,部分沿海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短缺。
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升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在加重,而在那时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又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不可不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打击。
影响养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含义和特征一、劳动经济学的含义: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供给行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1)对于“劳动”概念的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指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准商品”。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2)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这与一般商品作为最终产品需求不同。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劳动力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2、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量: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社会的劳动力供给(2)劳动力供给的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3、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与薪酬4、劳动力市场运行:(1)个人收入分配差距(2)劳动力市场歧视:(3)失业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法1、实证分析法的含义: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描述事物的面貌,解释人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人的行为进行预测。
2、两个基本前提:稀缺性——资源的使用是有成本的,获得资源必须付出代价。
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即是自利的。
二、规范分析方法1、规范分析法的含义: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2、判断的价值尺度:互惠原则——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受益者收益的程度和数量超过受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妨碍互惠的因素——“信息不完全”、“交易障碍”、“价格扭曲”等。
三、凯恩斯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1、就业理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的两方面表现2、解决失业的两方面措施:赤字财政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四、供给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拉弗)1、供给可以创造需求。
2、通过减税刺激投资来增加供给。
3、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生产理论的短期问题1、短期中决定劳动最优投入量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2)如果企业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试问是否合理?合理的劳动使用量应该在什么范围内?(3)如果该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为3元,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为63元,那么该企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是多少?(1)平均产出函数为:APL=Q/L=21+9L-L2。
边际产出函数为:MPL=21+18L-3L2。
(2)我们首先确定合理投人区间的左端点。
令AP=MP,即:21+9L-L2=21+18L一3L2整理,得2L2-9L==0可解得L=0(舍去)与L=4.5。
所以,合理区间的左端点应在劳动力投人为4.5的时候。
再定合理区域的右端点。
令MP=0,即:21+18L-3L2=0整理,得L2-6L-7=0解得:L=-1(舍去)与L=7。
所以,合理区域的右端点为L=7。
这样合理区域为4.5≤L≤7。
目前的使用量L=3,所以是不合理的。
所以,(2l+18L-3L2)3=63容易解出:L=0(舍去)或L=6。
因此,L=6,即使用6个劳动力为该企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
第一节短期劳动需求一、企业的劳动需求决策:1、短期中的要素变化情况:资本K固定,劳动L可变。
2、劳动需求决策:企业实现最优劳动需求数量时,劳动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线为什么是水平的?二、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三、影响企业劳动需求的因素:1、边际劳动生产率:正向变动关系2、实际工资:反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3、商品需求:第二节长期劳动需求一、长期均衡下劳动和资本的最优使用量:1、经济学中的“长期”: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都可变。
2、等产量线与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产量线是指用于描述同一数量的产量可以有两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的曲线。
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每一条等产量线上,过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是一种替代的比率,即投入要素L对另一个投入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MRTSL,K=w/r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MRTS=MPL/MPK总成本:C=Lw+KrK=C/r+w/rxLL=C/w+r/wxK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W=MPK/R3、例题:如果生产函数为Q=6KL,工资w=5,利率(资金成本)r=10。
2、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第三节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1、卖方垄断是指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卖方。
(2)不需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变得较高的工资。
4、举例:某企业雇佣1名工人时的工资是5元,雇佣2名工人时的工资是8元,求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
边际要素成的计算公式证明:。
MPL:边际产量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一、弹性的一般含义:1、弹性与弹性系数: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2、弧弹性与点弹性:3、劳动力需求的几种弹性:宏观上看:劳动需求的GDP弹性微观上看:劳动需求的价格弹性、劳动需求的替代弹性二、劳动需求的GDP弹性:4、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分析:我国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受阻“民工荒”现象与就业弹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工资下降三、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概念:又称需求自身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动1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动百分率的比值。
劳动需求工资弹性为负。
2、需求自身弹性的分类:一般呈现五种状态:(1)完全无弹性(E=0):无论工资如何变化,对企业雇工数量都都没有影响(特例)。
(2)弱弹性(E<1)(3)单位弹性(E=1)(4)强弹性(E>1):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5)完全弹性(E=∝):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很高。
四、替代弹性:1、概念:是指劳动力相对价格变化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资本、劳动比率变化的百分比。
2、替代弹性的类型:(1)两种极端的替代弹性:完全替代、完全互补(2)一般情况下,替代弹性为正值。
第五节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学分析一、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劳动者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
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
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
二、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最低工资(如果它有一些用的话)可能提高雇主的成本并因此减少雇佣,尤其是对那些在最低工资线上工作的人来说(比如年轻人以及餐馆服务员)影响较大。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最低工资提升会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但在一个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中,如果初始最低工资较低,则提升最低工资通常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在一个劳动力市场的搜寻与匹配模型中,提升最低工资还会在工资分布上产生截断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而对工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经济中不完全覆盖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三、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会减少就业量。
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一、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一)衡量经济活动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1、收入、支出和循环流程:里圈:代表劳动与面包的流向。
外圈:代表相应美元的流向。
2、计算GDP的一些规则:使用市场价格二手货不包括在GDP内存货的处理中间物品不包括在GDP内,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政府购买G净出口NX3、实际GDP与名义GDP:不变价格与现期价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4、支出的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二)衡量生活费用:消费物价指数例:假设一个经济中消费者每月购买5个苹果和2个桔子。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2、与劳动力供给有关的几个概念:(1)劳动力资源:是指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劳动力人口:又称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3)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资源的比例。
二、劳动力供给曲线: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2、垂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3、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4、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三、劳动力供给弹性:LWLWWL(c)WL(d)W1、定义:是指劳动力供给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2、劳动力供给弹性的类型:通常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正。
劳动力供给弹性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一、什么是个人劳动力供给:1、是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不同的劳动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体现为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群。
2、个人的预算约束线:(1)是指同一资源总量下可能获得的不同资源配置状态的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2)推导:假设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为ω元3、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1)劳动者追求的目标(2)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既定资源约束下劳动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的收入与闲暇的组合。
三、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1、概念:是一条用来反映工资率与劳动供给数量关系的曲线。
2、形状:从理论上讲,一条完整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3、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将使得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量,多享受闲暇。
(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减少闲暇,而增加劳动供给量并获得更高的收入。
(3)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
四、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一般来说,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原因在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中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2、图示: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受伤后的预算约束线是BAC。
3、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1)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会被津贴减少而抵消。
(2)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
4、结论:(1)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2)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将非工作津贴确定为以前工资报酬的一定比例。
2、家庭的特征:(1)由丈夫、妻子、孩子组成。
4、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影响因素: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及社会角色差异。
这导致了已婚男性的市场工资率超过已婚女性的市场工资率。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女性的就业难和工资较低。
5、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丈夫应更多地从事市场活动,妻子应更多地从事家庭活动。
二、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1、如何决定生命周期中的劳动供给:当一个人获取工资报酬的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他会选择更多地工作;相反,他会更多地从事家庭生产。
2、终生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倒U型特征。
年轻时,市场劳动的时数少,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中年时,市场劳动时数最多;年老时,市场劳动时数减少,人们更倾向于闲暇。
3、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1)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成本低。
(2)收入效应导致了对闲暇的需求增加。
4、生命周期内女性的劳动供给曲线:(1)女性的“双头就业”或“M型就业”:(2)M型就业的成因在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生育孩子和抚养孩子的职责。
第四节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一、社会劳动力总供给的度量:劳动参与率1、是指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2、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数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劳动参与率=(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100%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1、部分发达国家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各国的男性劳动参与率均有所下降,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度上升。
2、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是30年间发达国家劳动参与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用电器的普及,家务劳动的产业化。
家庭规模缩小,孩子数量有所减少。
3、观念的变化: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独立意识增强。
四、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变化:1、中国劳动参与率水平: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呈现缓慢下降态势。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偏高。
2、中国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此阶段的替代效应比较明显。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很不完善。
3、中国劳动参与率缓慢下降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不断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