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是全世界最神秘的艺术家,自毁价值104万英镑画作
班克西在这次到巴勒斯坦的旅行当中,在西岸隔离墙上创作了9幅涂鸦作品。
班克西的涂鸦游击战
本文首发于总第873期《中国新闻周刊》
10月5日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人头攒动。
接下来要拍卖的是名为《气球女孩》的涂鸦作品。长101厘米、宽78厘米的竖长方形画框中,左下角是一名伸着手的女孩,右上角是一个断线的红色爱心形状的气球。
一位欧洲女收藏家举牌到86万英镑,加上佣金,需付104.2万英镑。
落槌之际,画作的警报声响彻大厅。众目睽睽之下,画作滑落到画框之外,画框内藏的碎纸机将画作下半部分、左下角的女孩人像切割成均匀的长条,右上角的爱心仍停留在画框里。
随后,作品作者班克西(Banksy)在Instagram上传了一段影片,公布了画框内碎纸机的制作过程,并打上拍卖会的惯用术语:Going,going,gone(继续、继续、成交)。影片最后,镜头拍到了众人不知所措、惊慌的表情,并出现了一段旁白:Theurgetodestroyisalsoacreativeurge-Picasso(破坏的欲望也是一种创造欲——毕加索)。
苏富比对媒体表示,拍卖槌落下时,画作通过碎纸装置、毁掉画作的那一刻,一幅新的艺术品随之诞生。
影片上传至今已经有超过千万人浏览。中标的欧洲女收藏家,同时也是苏富比长期客户,已决定以中标价格买下作品。“新作品”通过班克西的代理机构PestControl的认证,并从《气球女孩》改名为《在垃圾桶里的爱》(LoveIsIntheBin)。
2007年2月28日,英国伦敦,班克西在Andipa画廊举办画展公开展出前的预展。当年,英国媒体做了一次“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6月18日公布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18-24岁的英国年轻人将班克西推上了榜首之位。
班克西的涂鸦作品具颠覆、批判、幽默、鼓舞人心的风格。在他的一些反战作品中,街头抗议者手中投掷的燃烧弹被换成了花束,象征自由的和平鸽被瞄准心脏;反抗控制的涂鸦作品中,在监控摄像头的旁边标注一句话,“你在看什么?”画着原始动物和超市手推车、冒充出土文物的石头,被他偷偷放进伦敦大英博物馆展示了8天,则有对艺术权威嘲讽的意味。
他是将街头艺术与现代文化接轨的重要功臣。尽管他竭力维系自己的神秘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班克西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象征。
也有人对“画作被毁”事件表达相反观点。著名艺术家、策展人方振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拍卖本身都是炒作,是一个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你想把一个人捧起来就去捧吧。”
影射英国王室的涂鸦作品。
他的批判与讽刺
这不是班克西第一次“炒作”。
2007年,他的一幅作品在苏富比拍卖,最终以57.5万美元成交,苏富比评价“班克西是有史以来崛起最快的艺术家”。但第二天,他在自己的网站上贴出一幅画,上面写着“我真不敢相信你们这些笨蛋居然真的买了这件垃圾。”
2004年8月,在伦敦市中心的皮卡迪里出现了班克西的行为艺术作品《麦当劳正在偷走我们的孩子》:一个印有麦当劳logo的巨大氢气球拴着一个充气女孩徐徐升上天空,在空中持续9个小时后,球内气体泄漏,降落的女孩最后撞到公共汽车上。
同年,班克斯绘制了大批10英镑钞票,钞票上的英女王头像被戴安娜王妃头像取代,而“BankofEngland”(英格兰银行)的字样则由“BanksyofEngland”(英格兰的班克西)代替。这些假钞在当年的诺丁山嘉年华期间从天而降,引起疯抢。
在英国伦敦巴比肯中心,街头艺术家班克西创作的新涂鸦描绘了已故的涂鸦鼻祖Jean-MichelBasquiat在黄金巷的画像。
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筹划在年底出版《时代100》专刊。在艺术领域,他们选中了班克西。而在他提供给杂志的个人照片中,头上套着可再生购物纸袋,袋子上只画了两只眼睛和一个嘴巴。
这些“炒作”何以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并被《时代》周刊所认可,这其实缘于班克西大量批判现实的涂鸦作品。
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纽奥良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后3周年,班克西在断壁残垣上留下了很多讽刺当地政府重建工作不力的作品。一面断墙上,涂鸦着“NOFUTURE”,字母“O”下边坠着的绳子被一个神情落寞的小女孩牵着,像是气球,却印着“没有未来”。
一幅反越战的作品中,画中米老鼠与麦当劳合谋绑架了一名小女孩(出自一张著名的越战图片:1972年越战期间,一名9岁女孩在爆炸中受伤,从家里逃出,被摄影师迎面拍下)。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在美国文化中都以可爱、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但班克西却让他们露出诡异的微笑,隐喻让女孩痛苦的凶手,表达了对美国战争文化的批评。
2006年9月,班克西在洛杉矶举办了一个名为“BarelyLegal”(勉强合法)的展览,有超过三万人前来观看。展览上,班克西把一头重达8吨的大象牵到了现场的小房间里,“房间里的大象”是一句英语谚语,比喻人们对那些显而易见的现象和事物装作视而不见。班克西解释作品的创作意图时说,“全球有几十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
一幅在法国加莱难民营的作品,班克西画的是Apple已故总裁乔布斯。画中Apple的创办人乔布斯一手拿着布袋、一手执起电脑,准备长途迁徙。
班克西在作品附言表示:Apple是全世界最会赚钱的公司,Apple每年付上70亿美元的税金,而乔布斯正是叙利亚人后裔。意指现在对难民施以援手,将来他们亦会回馈社会,希望平息人们对难民的敌意,同时激励难民。
针对法国政府在处理难民问题时出动警察用催泪弹驱散难民的行为,班克西在伦敦法国大使馆附近的墙上,涂鸦了一幅作品表示抗议。画中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女,神情透出哀愁,身后是一面破烂的法国国旗,地上的催泪弹喷出白色浓烟几乎要淹没女孩。这幅作品是参考雨果的《悲惨世界》,画中的少女就是珂赛特。
2013年10月20日,美国纽约,班克西的争议性涂鸦作品“BetterOutThanIn”在纽约展出,引大批民众观看拍照。
“墙就是最好的反击武器”
巴以问题,也在班克西的视野范围内。
自2002年起,以色列开始沿着1967年中东战争前的巴以边界线修建高8米、全长约700公里的“巴以隔离墙”。
以色列方面宣称建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对以色列进行的恐怖袭击。
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爆发,隔离墙越筑越高,还加上了铁丝网。
2005年8月6日,约旦河西岸拉马拉,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在巴以隔离墙上创作的作品“艺术冲击”。
2004年海牙国际法庭判以色列违法,联合国也曾多次介入协调,但隔离墙仍然未被拆除,如今在这座高如三四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墙上,布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呼吁和平的涂鸦。
2005年,班克西在隔离墙上留下了9幅涂鸦作品,颇为引人注目:一名儿童在隔离墙上挖洞,准备穿过隔离墙;一人爬上一架梯子,想翻过隔离墙;一位女孩拉着气球,也要飞到围墙到另一端。
2007年,他又到伯利恒西岸小镇涂鸦,其中一幅是一个年轻女孩在搜一名以色列士兵的身,士兵被压制在墙上。随后,班克西通过一条偷渡隧道潜入加沙地带,在几年前武装冲突中被以色列空袭的房子墙上画了三幅涂鸦。
2017年,也就是贝尔福宣言(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民族之家)一百周年时,班克西花了十四个月建设的“拆墙酒店”(WalledOffHotel)宣布开业。酒店距隔离墙仅四米,总共十个房间的窗口都朝着这面墙。房间内有大量班克西的涂鸦作品。其中一间的墙壁上画着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进行枕头大战,另一个房间的墙壁则是无人机模型装饰和耶稣前额被狙击手击中的画像。讽刺意味十足。
去年,班克西邀请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丹尼尔来到酒店,导演了一出由当地居民参与的祈望和平的圣诞晚会。当晚,他在隔离墙上涂鸦了一幅作品,两位天使手持钢锹插入墙上的缝隙中,试图撬开这道墙。
班克西将这道围墙当成画布,“墙就是最好的反击武器。”他说。
2017年3月3日,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班克西在以色列“隔离墙”附近开设一家名为“WalledOff”的酒店。
班克西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班克西的绘画作品。
直到如今,他的身份还是未解之谜。涂鸦的不合法性,可能也是他一直保持神秘的原因之一。
2008年,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名叫“地缘侧写”的法医学技术进行鉴定,包括将一系列“犯罪”地点使用算法分析,建立一个犯罪者可能生活的区域。它本身并不能破案,但是可以帮助调查者缩小嫌疑人范围。他们想以此锁定班克西的身份。
英国《每日邮报》则认为班克西是一位名叫罗宾·甘宁汉的男子,但班克西和布里斯托的甘宁汉家族先后予以否认。
此后,一位英国记者经过5个月调查后,认为英国乐队MassiveAttack的主唱RobertDelNaja就是班克西本人。
2017年5月7日,英国多佛,班克西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一名工人正从欧盟12星旗帜上抹掉一颗星,寓意着英国将脱离欧盟。
Robert曾为涂鸦艺术家,被逮捕过两次,亦声称认识班克西。两人都同样来自英国布里斯托。
但Robert同样否认自己是班克西。后来,上述那位英国记者认为,班克西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而班克西们的领导者,就是Ro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