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3、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确定的依据:
难点(1)主动运输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为复杂,为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学生容易受“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浓度差与它们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定向思维影响,认为也是成正比关系,故为难点;另外,“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而影响能量的供应则与《第五章-第三节》影响呼吸作用的氧、温度、ATP等因素有关,载体则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多样性有关。因此,主动运输是前后章节内容其中一个综合知识点的基点之一,而学生自主的将蛋白质的多样性、能量的供应等知识点迁入到此,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2)“解读图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的“探究”,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习是需要理科性思维,生物学中的知识论点是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数据基础上的。“解读图表”实现了学生对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这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教法设计:
具体方法如下:
(1)演示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引导探究法
本节课把引导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适时得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学法设计
(1)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设计实验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探究学习法: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杯清水及蓝墨水。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现场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
(学生)说出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60”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图片”;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针对二者的不同点(是否通过膜)进行引导,除了水以外,很多种物质都可以做跨膜运输,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探讨”,屏幕展示教材P70“问题探讨”部分的图片,图示的物质是否都能进入细胞呢,如果能他们进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点出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完成问题探讨中的3个问题。
注意:教师注重引导,特别是第二题,一定要强调题干中的“无蛋白的脂双层”,引起学生注意该结构与细胞膜的区别,进而回答此题。另外“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已有知识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意识到生物学的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自然的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方法: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教师)列举实例,放映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动画演示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与细胞膜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关系。
(学生)观察并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或顺浓度梯度)
(教师)举例补充,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学生)学生归纳这些物质的特点: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质
(教师)进行引导: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们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导入
2、协助扩散
(教师)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
(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总结其特点。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71图4—7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
(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实例讲解自由扩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用动画演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
3、通过完成“思考与讨论”,强化学生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增强比较学习法的认识;
4、通过分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渡:从物质运输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为例,给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大屏幕展示教材P71表4—1,导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主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
1、特点:
(教师)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浓度梯度、载体和能量三方面归纳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并同前面两种运输方式比较,归纳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意义:
(教师)展示教材P63资料分析中的图片,并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2、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3、通过完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读图标的能力,加强对主动运输的理解。
过渡:载体蛋白虽然能够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却无能为力。那么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这又是怎么进行的呢?
三、胞吞和胞吐
(教师)大屏幕放映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动画,并作简单介绍。
(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有关?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联系分泌蛋白的形成及生物膜系统。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虽然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但是也教学中也不能忽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画,让学生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及意义。
4、目标测试题:
(1)教材P73基础题:
①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
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设计的非常好,我认为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其所考察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辐射到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①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
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胞吞作用。
(2)下图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黑点代表物质分子),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②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③对于或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非常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是?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比较,不仅考察学生对三种方式的理解,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因此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的强化。
低温环境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吗?为什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综合:
1、物质跨膜运输几种方式特点及所需条件;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呼吸作用中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
这道题在课上完成之后,我将它改成探究实验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如果有的小组设计的实验比较合理且有可行性,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让学生自己来操作实验。另外还要给学生留些常规的书面作业。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对生物学的兴趣。
3、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交待几个容易忽视或弄错的知识点:
1、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如运载钾离子的载体就不能运载其他物质;
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而主动运输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能力方面:
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技能】:
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利用“问题探讨”,用幻灯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1、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3、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4、其他问题观察图表,思考问题
(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首先水进入细胞的方式,再以氧、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例,说明自由扩散的概念协助扩散:回顾问题探讨,以葡萄糖进入细胞为例,强调蛋白质载体的参与。
(三)主动运输举出一些逆浓度或者逆电化学浓度进行跨膜物质运输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怎么样进行跨膜运输,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展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模式图),启发学生对新出现的跨膜运输方式进行观察,对比。对主动运输的概念进行归纳。强调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为什么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练习一(略)观察,思考,可以允许讨论,说出观察的结果
(五)与社会的联系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六)小结及《技能训练》以填表格形式,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共同完成表格根据曲线图进行讨论,分析哪些例子分别通过主动运输排出或进入细胞。
一、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通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同:(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样,水分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流动。
(三)巩固提高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培养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本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七、说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具体步骤)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
【学习展示】
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
(一)被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
(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二)主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
(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
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