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最流行的手机是屏幕只有3.5英寸的iPhone4s,可想而知我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傻白甜见到这样的一个“手机”心里的滋味是很复杂的。我用一只手拿起GalaxyNote,仔细感受着那种怎么拿都不舒服的手感,和一眼看不到边的5.3寸屏幕和上面巨大的图标,心里想,这玩意也就是给那些兜里随时揣着个小本子的人用的吧。
后来苹果也忍不住了,开始卖大屏iPhone6&6Plus。之前一票宣称“手机超过4寸我就用不了”的人纷纷撸袖子打脸下单,那一年的iPhone销量毫无悬念地破了记录。
屏幕大了,但是显示的内容可不见得多了。
可能会有读者不理解“有效分辨率”的概念:如今手持设备屏幕的物理分辨率都高得离谱,1:1显示会让所有元素都变得过于小而变得无法正常阅读,所以大部分设备都会采用一定的“缩放等级”来放大文字以保证可读性。这个缩放等级决定了最终能在屏幕上显示多少内容以及以多大的尺寸显示内容。iPhone4开始所使用的Retina显示屏的缩放等级为2,即屏幕上的内容以物理分辨率的两倍大小显示。但是iPhone4的屏幕精度也是iPhone3Gs的两倍,因此内容的大小一致。
假设:
px=横向物理像素数(pixelx)
py=纵向物理像素数(pixely)
Cp=总像素数(pixelcount)
因此:
s=物理尺寸(size)英寸(inch)
Dp=像素密度(pixeldensity)ppi(pixelperinch)
dx=横向有效像素(dotsx)
dy=纵向有效像素(dotsy)
Dd=有效像素密度(dotsdensity)dpi(dotsperinch)
fz=缩放等级(zoomfactor)
“有效像素”在iOS/macOS编程中单位为“点(point)”,在Android编程中单位为“密度无关像素(density-independentpixel,dp)”。
Se=像素密度为163ppi时的等效尺寸(equivalentsizeat163ppi)
为什么要用163ppi?因为第一代iPhone的像素密度就是163ppi。“等效尺寸”的意思用人话说就是“假如这个手机上显示的内容和第一代iPhone一样大,那么这个手机按照一代iPhone的规格制造,屏幕应该有多大”。以这种方式计算,iPhone4的等效尺寸为3.5英寸,iPhone7为4.7英寸。“等效尺寸”可以用来直观地表示屏幕上显示内容的多少。寸。以这种方式计算,iPhone4的等效尺寸为3.5英寸,iPhone7为4.7英寸。“等效尺寸”可以用来直观地表示屏幕上显示内容的多少。
这种“屏幕变大但是内容不变多”的系统优化行为,导致大屏机基本等同于老人机,大屏幕的唯一意义变成了大电池。并且,除了少部分手机(比如三星)在系统层为用户提供缩放设置外,大部分Android手机采用一刀切的策略,让大屏对于大部分人几乎完全丧失存在的意义。华为和魅族的全系列手机,似乎无论屏幕多大,有效分辨率通通只有360x640,指望通过大屏提高生产力的同学们可以出门左转了。雪上加霜的是,魅族居然还在Flyme中内建了应用分屏功能,试问在有效分辨率只有360×640的“大屏幕”上并列两个窗口是何等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