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国际矿产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如何保障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成为我国矿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保障和资源安全。2021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概述
1.产业规模
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进入了规模扩张最快、经济效益最好、技术进步最明显、综合实力增强最显著的阶段。从生产来看,2002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012万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到2021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6454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近10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达6.3%。其中铜、铝、铅、锌冶炼产品产量分别占到全球比重的42%、56%、41%和45%,遥居世界第一。
2.资源储量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62种矿产中有色金属矿产达56种。从矿产资源储量上来看,我国钨、钼、锡、锑等9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钨矿和钼矿储量全球占比超过50%。通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全国地质勘查等工作,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总体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0年我国新增资源量铜85.82万吨,铅锌138.87万吨,铝土矿3.74亿吨,钨143.05万吨,金442.46吨,银532.13吨。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全球排名
3.资源特点
大矿少小矿多、坑采多露采少、老矿多新矿少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基本特点。其中,大型矿山占比仅为5%,中型矿山占比14%,小型矿山和小矿占比81%;矿山井下开采占比81%,露天井下联合开采占比11%,露天开采占比8%;矿山服务年限超过20年的占比12%,服务年限在10~20年的占比65%,部分小金属矿山生产超过100年。
有色金属矿山共伴生资源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如柿竹园多金属矿,除主要矿种钨、锡、钼、铋矿外,还伴生铍、银、金、铜、硫、铌、钽等多金属,金川龙首矿铜镍共生外,还伴生铂族等17种元素。我国绝大多数稀散、稀贵金属,如锗、铼、镓、铋、铷、铯、钴、铂族等是通过综合利用提取出来的。
多数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强度高。我国是有色金属消费大国,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导致矿山开发强度大,除钼矿资源外,我国多数有色金属矿山静态储采比严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全球及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静态储采比变化图(单位:%)
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对外依存度统计图(单位:%)
有色金属矿业开发重心逐步外移。受资源禀赋的约束,短期内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量徘徊之势难以扭转,加之环保压力不断上升、新增资源开发难度大等因素将制约国内矿山生产,矿业投资重心逐渐外移。截至2020年,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新能源矿产项目(铜镍钴锂)多达130余项,累计投资近1000亿美元。
4.矿产品产量
2013年我国6种精矿产量达到顶峰1074万吨,之后逐年下降到2018年仅有595万吨,虽然近两年有所恢复,但到2021年6种精矿产量679万吨,也仅达到2013年的63%。
2000-2021年我国六种精矿产量变化图(单位:万吨)
矿产资源产量下降的原因,一是2012年以来我国主要有色金属勘查投入下降明显,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16种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由2012年的125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24亿元,勘查投入的大幅下降导致国内近几年新增矿山不多,后续资源接替不足;二是有色金属矿山数量下降明显,近年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阶段,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叠加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关停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矿山。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1-2021年,我国探矿权数量下降了69%,采矿权下降了64%。
2010-2020我国主要有色金属勘查投入变化图(单位:万元)
2010-2020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山数量变化图(单位:个)
“双碳”目标下有色金属矿业开发重大变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测算,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7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业二氧化碳排放量5.88亿吨,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88.2%;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0.2%;有色金属采选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6%,仅占全国总排放量0.08%。虽然有色金属矿业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中占比极小,但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新能源产业将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将发生结构性变化。石油、煤炭、磷等消费量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铁、锰、铝等消费量将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铀、铜、镍、钴、锂、铌、钽、钾盐、稀土等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1.碳达峰重大行动和重点任务
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给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明确的重大行动和重点任务。控制产能要求: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技术升级改造要求: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再生原料占比要求: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清洁能源占比要求: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
2.“双碳”改变有色金属需求预期
3.矿产资源争夺由传统大宗矿产转向新能源矿产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石能源逐步向清洁能源转化的过程。在过去的一年,全球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脱碳”进程加快,新能源矿产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根据标普统计,2021年,主要新能源矿产(锂、钴、镍)项目并购数为321宗,同比增长154.76%;交易额为67.4亿美元,同比增长896.5%。其中,全球锂矿并购项目数量为168宗,同比增长290.7%;全球钴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5宗,同比增加87.5%;全球镍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38宗,同比增加84%。
今年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发布了新一批关键矿产清单,对原有清单进行了调整和增补,以应对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海外资源依赖,以及全球初级原料生产集中化、贸易争端、资源民族主义、地缘冲突等带来的矿产资源供应中断风险。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其中,欧盟从2011年起,每3年发布一次关键矿产清单,由最初的14个矿物增加至现在的30个;美国2014年起制定关键矿产清单,后又发布2018年版和2022年版,矿物由36个增加至50个;澳大利亚2019年起制定关键矿产清单,2022年进行了更新,共有26种矿物。
“双循环”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1.全球矿业格局面临历史性重构
当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历史性重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剧,给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我国有色金属矿业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3.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保障供应链安全
在保障国内资源底线的基础上,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制能力。有色金属行业是国务院明确的12个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之一,为了规避西方国家针对我国设置的包括政策、税收、负责任审计等贸易壁垒,在海外资源布局上,应更加重视海外投资的形式和投资地区是否友好。一是转变投资方式,改变过去完全控制的思维,寻求与当地企业、政府或西方矿业公司采取多元化方式合作,降低投资风险;二是重点开展“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投资研究,尤其是在周边国家开展实质性地质调查合作,通过科学谋划双边矿业领域合作蓝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三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把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政治、经济外交活动重要任务目标加以考虑;在外交活动中,尽量争取以政府名义与资本引进国签订投资保护协议,在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中突出投资保护条款,以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获得与对方国家的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