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基金二季报的披露完毕,次新主动权益基金的建仓情况也浮出水面。
WIND数据显示,不少次新基金在震荡市下选择减缓建仓节奏,纳入统计的240只首次披露季报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为62.85%,属于中性偏上水平。
与此同时,二季报也揭开了包括招商基金朱红裕、华安基金胡宜斌、创金合信金李游、国投瑞银基金施成等一批知名基金经理的建仓思路。整体来看,二季度基金经理建仓更偏慎重,多位基金经理在二季度坚持低仓位、稳健、均衡的投资策略构建投资组合。
二季度平均仓位62.85%
建仓更偏慎重
一批在从今年3月成立的次新权益基金首次披露季报,揭开了在期间市场震荡之下的基金建仓情况。
整体来看,因市场波动较大,次新主动权益基金建仓的节奏更偏慎重。WIND数据显示,统计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混合型)240只首次披露季报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为62.85%,属于中性偏上水平。
具体来看,建仓速度也出现分化。合计55只主动权益次新基金二季度末仓位超过90%,意味着这些基金基本完成了建仓,占比22.92%。而二季度末仓位在60%之下的主动权益基金有90只,占比达到37.5%。
从主动权益次新基金的二季报中,也显示出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的建仓思路。比如朱红裕管理的招商社会责任A,该基金在2季度中期成立,适逢A股和港股市场加速下跌之时,朱红裕加快了建仓节奏,主要增持了港股互联网、计算机、家电、大众消费品、医药、轻工等行业,截止二季报,该基金股票仓位在94.30%。
李游管理的创金合信产业臻选平衡A,该基金成立于今年3月初,在二季度基金仓位有较大提升,持仓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顺周期和AI三个方向。李游在二季报中表示,自己进一步减少了光伏一体化组件、顺周期行业配置,增加了AI行业配置。此外,维持电动车为重点配置。截止二季报,该基金股票仓位为57.51%。
施成等人管理的国投瑞银景气驱动A,该基金成立于今年3月中旬,从建仓情况来看,更偏慎重。
截止二季报,该基金股票仓位为45.66%。施成在二季报中表示,产品成立三月有余,期间一直保持较低仓位运行。主要源于:由于一季度来的强复苏预期在二季度走弱,周期板块(有色、化工、煤炭等)出现了无差别的大幅回调,控制仓位避免产品回撤较多;同时,持仓标的选择更多偏向于自下而上的一些品种,比如化工、有色里的新材料标的,此外对于中长期逻辑比较顺的铜铝、黄金、煤炭及一些化工龙头白马等仍然保持了一定仓位。
施成认为宏观悲观预期压制了其价格,后续悲观预期若有扭转,弹性仍然较大,会择机加大对这些品种的配置。
此外,贝莱德行业优选基金经理神玉飞在回顾二季度基金操作策略时,坦言低仓位的选择是正确的,坚守高质量标的也对控制组合的回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行业配置和风格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回头看整个二季度A股市场的动量因子都十分有效。
对今年下半年
及明年的权益市场审慎乐观
对于后市,朱红裕在二季报中表示,年初之时,我们认为2023年对我们的挑战会甚于2022年,但市场对经济预期的变化导致的波动以及市场博弈导致的结构分化,依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展望未来,我们对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的权益市场审慎乐观,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对国内库存周期基本见底和海外流动性环境逐渐改善的基本判断,也来自于市场已经较为充分地预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更来自于中国依然有一批胸怀天下、逆向而行、踏实担当的企业家。
蓝小康在今年3月下旬新成立的中欧融恒平衡A季报中表示,目前的权益市场具有吸引力,是投资者介入的好时点。在这个位置进行权益资产投资,长期获得稳健回报的可能性较高,权益资产比债券等资产更具有性价比。
李瑞在今年3月初新成立的东方高端制造季报中表示,2023年的经济形势和年初市场一致预期的有所不同,叠加国际形势变化和海外高通胀,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中观和微观角度去观察数据,经济比预想的弱,市场的主要机会集中在估值层面。
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趋势性机会的估值提升行情,另一方面是结构性低估值板块的估值修复,要代表是中特估。随着数据陆续出台,市场开始重新博弈政策,但总量政策大概率是较为节制的,产业政策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主要还是涉及到中长期自主可控和中长期产业支持。展望后市,还是寻找结构性机会和个股为主,市场主线还是中长期产业趋势和政策支持的领域和方向。
新能源和汽车、创新药等领域
此外,AI产业趋势非常明确,市场很快达成了共识,结构上算力端和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应用端都有配置。另外,国内经济复苏低于预期,若下半年出台刺激政策,顺周期行业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的机会。
施成在最新二季报中表示,对周期品并不悲观,传统周期品比如铜铝库存一直创新低,需求其实不差;新兴周期品如新能源金属锂、稀土磁材等未来需求依然旺盛,只待价格筑底,后续仍有机会;贵金属比如黄金,联储尚有两次加息的预期暂时打乱了其上涨节奏,但短期加息尾声、实际利率面临见顶回落,中长期全球去美元化逻辑正逐步兑现,我们认为贵金属牛市尚未止息;而今年异军突起的人工智能及预期见底回升的电子等领域亦有许多新材料标的可以挖掘及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