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2、货币市场:是一年按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
3、超额准备金:又称剩余储备,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中央银行规定交存的存款准备金的超额部分。
4、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5、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并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活动。
6、金融工具:又称信用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文书。
7、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
8、再贴现:商业银行资金紧张,周转发生困难时,可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以获取现金。
9、增值税:是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商品贸易税,它的收征范围几乎可以涉及所有的货物交易。
10、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
11、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
12、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13、名义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
14、贮藏手段:货币的一种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述(D)研究课题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政府的公共支出(C)。
A.只能用于提供公共产品B.主要用于提供混合产品
C.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D.只能用于提供部分私人产品
3、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时,(C)。
A.社会成员都必须付出等价的代价B.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
C.需要社会成员付出一定的代价D.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
4、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称之为(A)现象。A.“搭便车”B.“免费乘车”
C.“免费租车”D.“免费开车”
5、(D)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A、经济波动
B、公共产品
C、公平分配
D、市场失灵
6、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
A、税收
B、收费
C、价格
D、税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述(ABCD)单位属于公共部门?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2、下述(AC)单位属于政府部门。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3、能作为混合产品的社会产品通常是(A)。
A.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B.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C.所有的公共产品
D.在价格上不排他的私人产品E.在价格上排他的公共产品
4、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5、在我国转移支出大体包括(ABCD)
A、补助支出
B、捐赠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财政补贴
6、用于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属于(BC)
A、生产性支出
B、非生产性支出
C、社会消费性支出
D、投资性支出
7、混合物品的类型有(CD)。
A、拥挤性物品
B、价格排他性物品
C、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
三、判断题
1、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组织生产。(错)
2、私人生产的产品一定是私人产品。(错)
3、公共生产是政府改变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对)
4、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对)
5、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错)
6、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选择最优投资项目的依据是计算该项目的净社
会效益。(对)
7、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对)
练习(二)
1、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净借出者是:(A)
A、居民
B、企业
C、政府
D、金融机构
2、按我国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M1等于:(C)货币层次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