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范例6篇

AbstractThetheoreticalcourseisthesummaryandsublimationofthepracticeofArt.Theteachingeffectofthetheorycourseisoftenunsatisfactorybecauseoftheextensivewayofarrangingcourses,themachinepreparingforthelesson,theoldwayofteaching,andthesingleexaminationmethodandsoon.Thispaperexploresthereformpathoftheoreticalcoursefromfouraspects:scientificallyarrangingcourses,revisingteachingmaterials,improvingteachingqualityandimprovingexaminationmechanism.

Keywordsartdesign;theoreticalcourse;reform;path

1理论课程存在的弊端

虽从数量上看,理论课程占了比较大比例,但是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者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实践为重的,学生的重心也放在如何设计并制作出“实物”,参加各类设计比赛,理论对她们来说似乎是“虚”的东西。这就造成了理论课程排课方式简单粗放、备课方式机械重复、授课方式陈旧单调、考核方式单一等四大弊端。

1.1排课方式粗放

课程内容有重复。理论课程门类众多,不可避免地有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如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家具史、现代设计史这三门课程,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世界现代设计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家具史、现代设计史的部分内容。类似的还有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导论部分或第一章往往都对“设计”的概念、内涵、发展等问题做出论述,内容大同小异。

1.2备课方式机械

教材一成不变。艺术设计属于前沿学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变化都非常快,作为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提升,理论也不是亘古不变的。但是很多高校订购的教材几乎没有变化,许多教材的编写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新方法、新问题、新发现都没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来。

1.3授课方式陈旧

相较于实践操作类课程,理论课程比较抽象晦涩,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这恰恰是艺术类学生的短板,因此理论课在授课方式上本身也是一种挑战。目前理论课主流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虽然有了多媒体设备,可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及案例,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的状态,也很难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谈不上激发创新思维或提高审美能力。

1.4考查方式单一

卷面考试。理论课程通行的考查方式是试卷考试,开卷或闭卷。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这几大类,且试卷的内容几乎年年雷同。学生即便不上课,临考前通过囫囵吞枣式背书也基本上能过关,这种方式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

2理论课程改革的路径

2.1精简课程数量,科学安排课程

理论课程宁精勿滥,在课程的选择上,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几门与专业契合度高的理论课程。在安排专业课教师的同时,教师之间要及时沟通,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做进一步统筹,避免相同的内容反复讲授。如“设计心理学”、“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都会涉及到对“设计”这一概念的阐述,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则需要提前沟通,最早讲授的一门课对概念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他两门课程则一两句话带过,避免重复。

2.2备课详略得当,合理修改教材

自古教学相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接受理解程度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自己编写相应的教材,这对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极大的提升。

2.3提升授课质量,以学生为中心

2.4完善考查机制,追加考后反馈

单一的试卷或论文的考查方式常常会带来片面的结果。笔者认为,在试卷和论文的基础上,学生课上的发言、讨论、PPT制作讲解,课后的思考总结、与老师就某一主题的交流和心得都可以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出现学生不重视课堂,考试的时候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的局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3]

此外,考查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但是一般来说,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某门课程的结束,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点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因此笔者建议,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教师可以专门组织一个考后反馈的环节,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反馈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集中讨论的形式。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参考文献: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辅助教学研究临摹设计

人类的设计活动悠久,设计历史源远流长,而设计教学与教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远不及设计活动久远。设计学术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作为设计领域真正意义的设计院校,包豪斯的成果与影响历经近百年,仍被后人传承与颂扬。以构成和工作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的包豪斯办学形式自然是当今诸多设计院校与专业的范例,强调学生的技能必然成为当代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倾向,再加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走向设计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设计史论内容[1]。无论从历史沿袭,还是设计专业特性,能够身体力行实现创意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势下,设计史课程不受重视,成了设计专业学生的选听课程。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史论类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与其他技能性和设计实践课程相比,它被定义为理论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为摆脱工业设计史课程被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但更切实有效的做法是进行课程教学实验与改革,使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融合,带动学生能动地获取设计知识,提高认识,启发设计思维,丰富设计方法与途径。很多高校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诸多设计教育者进行了课堂改革,但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观摩与课堂教学经验,对工业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归纳。

(1)教与学被教材束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测试,机械式的枯燥记忆很难激励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扩展阅读,有限的设计史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系统理解设计的发展与流势,更不会健全史论框架[2]。

(2)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为主,学生多以观望的态度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设计作品和风格漠视,缺乏理解,不会分析。

(3)工业设计史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渐遗忘,在设计实践中不会联系史论知识,不会借鉴历史上的设计案例与设计方法。

这些问题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进,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专题研究与评价、作品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等形式。

1.专题研究与评价

2.设计赏析与临摹

3.进行主题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特色,设计思维的培养与设计行为的训练是今天各大设计院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工业设计史课程是人类设计活动积累的总结,它记录了人类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产,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设计活动[5]。其中涉及大量的设计案例,并阐述了对应的设计理论。这些对培养设计思维和塑造设计思想,提高审美与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设计史课程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它是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最终应该回归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而现阶段以单纯讲解和论文形式为主的工业设计史教学基本处于学过即过的状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多被束之高阁,学生很难把所学案例与方法运用到设计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性的教学辅助,最有效的设计实践莫过于“设计”本身,即以主题设计的形式辅助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

主题设计进行的理想时期是在重点课程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选择具有专题性、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风格,如设计一款具有所学风格特征的座椅、灯具等,当然题目的拟定是宽泛的。设计题目的拟定还可以参考学生前期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报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倾向进行定题,学生选题,分析研究历史案例与方法,启发思维,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新的思考点完成对设计史中代表作或历史风格的设计实践,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风格演变的探索等。图1、图2是我校学生以历史为启发进行的座椅设计:耳型椅是从萨尔瓦多达利在1936年设计的梅维斯唇形沙发中获得的灵感,并融合了人机因素,使整个流露出波普的新奇与独特;琴键休闲椅显而易见是以钢琴琴键为灵感进行的设计,黑与白的搭配颇具视觉效果。

主题设计形式即可让学生欣赏、研究历史作品,从设计案例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同时促进学生对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发掘。图3是与艾洛阿尼奥的小鸟椅同名的座椅设计,学生以小鸟椅为出发原点,联想到张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鸟,以此获得了创意点。设计中采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对小鸟形态进行抽象处理与表现。将稳定的座椅倾倒即可变身为一款摇椅,两种使用方式的巧妙设计可圈点,不失为一款趣味与感性并存的设计。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出设计史与设计的关联性。只要学生不断理解、研究与认识,一定会丰富设计思维,谙熟设计方法。

将主题设计实践作为设计史教学的辅助,可加深学生对设计史内容与方法的理解,又可强化学生的审美与设计能力。设计史中的主题设计辅助是将历史与当代进行融合,学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论知识融入学生思维体系与设计活动中。设计行为的参与反过来又验证了工业设计史中涵盖的设计思维。

[1]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关键词】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美术史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解读各国美术作品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日渐深入的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开展,美术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史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鉴赏解读作品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具备传授美术史知识的素质和能力,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将来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来看,不可否认的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规范和优化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是每一个美术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的优化措施一抒己见。

一、正确理解和科学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具有导向性,教师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美术史课程目标是:第一,掌握中国历代美术的重要作品、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突出成就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了解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和内在逻辑。第三,增强对中国历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和鉴赏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外国美术史课程目标具体有所不同,但也是从知识目标、方法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来加以界定的。

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美术史课程目标,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具体知识的传授上,表现为告诉学生在远古时代、商周、宋元明清、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画家、哪些作品,而忽视培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鉴赏能力、解读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导致无法科学实现美术史课程目标。

一代史学大家王伯敏曾经指出:如果将一部美术史压缩又压缩,提炼又提炼,或许只剩下两个字——率真。一部美术史,或者是音乐史以至于戏曲史,它所歌颂的是人的创造价值。在美术史教学中应该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热爱本民族美术文化遗产的情感,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良好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调整美术史课程体系

(二)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资源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高等师范美术院校可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丰富美术史教学内容,实行馆校合作,一方面可利用其馆藏资源开设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同时高校学生可为展览馆、文化馆做讲解员,从而实现双赢。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也可以扩展美术史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登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网站,去欣赏学习各种藏品资料。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笔者曾经总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来教学,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讲台上教师如唱独角戏,很多学生在讲台下打瞌睡、聊天、玩游戏。这样的教学即使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也是无意义的教学活动。美术史课程的教学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笔者尝试了学生“分组参与教学法”,将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如“伦勃朗的艺术”、“唐代仕女画的成就”等,进行研究、归纳、写教案、做课件、讲课。在笔者进行的课后调查中,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以往没有遇见过的,并认为通过自己研究与讲课受益匪浅。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撒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把关。

(二)实现教学方法以“注入”为主到以“启发”为主的转变

目前,美术史教学内容确定性太强,学生似乎只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须进行更多的思考。举例来说,在美术史课程中,就有许多结论是给定的,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吴道子是唐朝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等等。这种结论性、经典性的东西不能不要,但在教学中应该有许多不确定的音符,正可谓“思维止于结论,而起于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四、优化教学评价

关于美术史课,多数学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据观察,学生上课睡大觉、课后不复习、考前猛突击的现象普遍存在。之所以有这样的学习心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史课程教学评价单一化。有效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会促进教师不断检视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胜与不足之处,了解学习的方向、方式。如果单纯以闭卷形式,出一些诸如填空题、问答题、选择题等考题考试,学生完全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内突击完成死记硬背,其积极性肯定不高,而且单纯的闭卷考试形式反映的学生学习结果是不全面的,对于培养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需建立起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的多寡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查。另一方面,强调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建立一种鼓励个人思考为目的,采用论文、答辩、参与课题实践活动、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追求多样化,以求学生的创新与自我反思。

五、优化教学配套图像系统

教学配套图像系统优化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优化的物质保障。美术史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的历史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直观性原则。不仅要讲授讨论,还要展示直观美术作品图像。目前美术教师可以用的图像资料多来自于网上的搜集。但是网上资料存在着不清晰、有色差等失真情况,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网上这些图片哪些更接近原作无法辨别。在教学当中,笔者深感图像资源的匮乏对美术史教学效果的影响,如讲到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时,没有较好的配套图像,作品皴擦点染的用笔,或苍劲,或浸润的用墨根本无法向学生展示,视觉效果非常差,学生面对一团模糊的鸿篇巨制根本“无动于衷”,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

笔者在网上也搜集了一些高校的美术史课件,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包括一些教材的配套课件也是如此。显然仅靠教师和院系的努力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希冀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能够为美术史课程构建教学配套图像系统,并寻找更理想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部分关于美术史课程教学优化的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当下,美术史课程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在高师美术院校中的地位仍然十分尴尬,一方面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其又受到漠视,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

THE END
1.《金属加工(热加工)》增材制造征文写作指南:投稿须知与研究方向《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自1950年创刊以来,一直在焊接、铸造、热处理及增材制造等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特别向所有从事增材制造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征集论文,涵盖诸如电弧增材、激光熔覆、电子束增材等前沿技术。这不仅是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也是一种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增材制造这个迅速https://m.sohu.com/a/830930809_121956425/
2.《冶金工程概论》论文(精选8篇)篇1:《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冶金工程概论绪论 1. 1金属及其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109个元素,其中93个为金属元素。 欧美分类:铁金属;Fe,Cr,Mn.非铁金属 前苏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我国采用此类分类方法 有色金属按密度大小,原料富集程度,发现早晚以及用途和价格又分为;重,轻,稀,贵金属四大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42g9k05.html
3.大学化学论文(15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化学论文1 论文题目: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huaxue/733164.html
4.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上,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安排,但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不包括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我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5年(其中医学类为http://www.okaoyan.com/hebei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61121.html
5.2023中国稀贵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为加强稀贵金属产业相关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切实解决行业内当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关注有色金属工业贵金属科技进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有https://www.china-mcc.com/meet_show-199.html
6.2020年试题蝶变线上课堂答案解析备考资料辅导B项:题干中②甲实验室有教师发表论文,有老师发表过无法推出有老师没发表过,排除; C项:题干中③是对①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乙实验室有教师发表论文,当选; D项:题干中③是对①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得到的是乙实验室有教师发表论文,选项与其矛盾,无法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 【答案】B 【https://ha.huatu.com/zt/2020dbxsk/index.html
7.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doc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doc,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单位:热能工程 日期: 2010年元月 5 日 序号 指导教师/职称 题目 题目类型 题目来源 题目的目的、意义 主要工作内容 对选报学生知识、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要求 1 白博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908/5323114113001313.shtm
8.理化创新工作总结(精选)经项目申报人(团队)申报,专家评审,省委人才办组织实地考察等遴选程序,我县在江西省“双千计划”引进类创业领军人才项目、高层次创业团队项目方面,成果显著,以江西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斌为带头人的“贵金属催化新材料创业团队”顺利入选江西首批“双千计划”高层次创业团队项目;江西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副总郁丰善https://www.jsycf8.com/hetongfanben/297679.html
9.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新闻仪器信息网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有色金属工业https://www.instrument.com.cn/zhuti/377290/news.html
10.嘉宾揭秘+报告汇总:“金属空气电池分会场”的揭秘内容超有料!来了,他来了,他带着“金属空气电池分会场”的嘉宾和报告资料走来了!没错,经过对“钠钾离子电池分会场”、“高性能光/电催化材料分会场”以及“下一代新型电池体系分会场”的一系列揭秘,小编成功收获催更无数,于是今天特意带来“第三届全国钒钛资源与储能科技大会?暨Wiley旗下《Battery Energy》期刊创刊国际会议”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082434.html
11.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色学字〔2019〕41 号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第三轮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有色金属行业 高质量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定于 2019 年 9 月 18~21 日在重 庆市召开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年会https://3y.nuc.edu.cn/system/resource/storage/download.jsp?mark=QzhBQUQxQzg3QUZGMjg0OEU0MkNDQjZGRUUxRkRGRjEvOTI4RDU0QTEvMTBCOT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