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公认的概念是指铁、铬、锰三种黑色金属和放射性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种类多达64类,有的行业划分也会单独将锂、铍、铷、钛等稀有金属拿出来。2020年我国十大有色金属的产量达6168万吨。
再生有色金属是有色金属的子行业,区别于直接使用矿石原料冶炼金属的方式,再生有色金属的原料是含有色金属的废弃物。2020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50万吨,其中铜、铝、锌、铅四类占比达到96%,站在行业研究的角度,再生铜、铝、锌、铅基本就代表了整个再生有色金属行业。
再生有色金属是循环利用金属资源的重要方式,我国国情决定了再生有色金属必然受到重视。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匮乏,对外依赖程度高。以铜矿为例,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全球已探明的铜储量在2019年达到了8.7亿吨,其中,位于南美的智利和秘鲁的储量分别是2亿吨和0.87亿吨,分别占全球储量的23%和10%,2019年两个国家铜矿产量占比也达到27%和12%。中国是全球铜冶炼大国,虽然国内也有铜矿,但是铜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3.13%,铜矿资源严重依赖进口。铝、锌产业也面临着与铜类似的困境。发展再生金属行业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外依赖,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都很重要。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再生有色金属在减碳减排方面有突出优势。原生金属从采矿、运输到对矿石进行冶炼精炼,能源消耗巨大,主要是因为有色金属矿资源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需要多个过程才能冶炼成金属单质,而再生有色金属从废弃金属而来,只需要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即可,过程简单,能耗也下降不少。根据统计,各类有色金属与原生金属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能耗具有60%到95%的下降空间(见图1)。要知道,有色金属工业的碳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6.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6%左右,是碳排放的重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很大部分将通过再生的方式实现。
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下,再生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替代方式空间巨大。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对再生有色金属寄予厚望,例如到2025年再生铜产量要达到400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长23%,再生铝产量要达到1500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长55%。结合价格预测,辰于认为十四五期间再生有色金属行业规模将处于450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巨大(见图2)。
无论是哪一类,行业集中度都不高,目前都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
虽然行业前景向好,但企业想要做强做大再生有色金属业务依然会面临很多挑战和风险。
风险一:来料不足风险。在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如何保证稳定的来料供应是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大多冶炼企业为了确保供应稳定纷纷投资矿山,向上游扩张,而大多数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头部企业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回收网络以应对这种风险。
风险三:周期性风险。这一轮有色金属涨价已持续两年,高价对应的是更高的单位收益,但市场将会持续发挥调节作用,新建矿山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当有色金属价格重回正常水平甚至低谷,企业又能否坦然面对?
总结头部企业经验,我们发现无外乎两个办法——要么做“宽”,要么做“深”,以打好根基提升核心竞争力。
调研发现,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大多都会同时生产多种有色金属,一是因为在处置工艺上,部分有色金属差异小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二是因为大多数原料本身就含有多种金属,其中不乏贵金属,充分回收利用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收集-运输-贮存-处置-(深加工)-销售的全价值链模式已经成为趋势,一是全价值便于政府监管,各个环节主体的一致将有利于政府全链条、全环节、全流程打击非法处置危废行为;二是收集运输能力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有效保护,也符合废弃有色金属收集渠道多、小微企业多的特点;三是深加工可以大幅提升资源化产品价值,单纯生产金属锭,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低,企业若能够进一步生产高端零部件,将能够实现“华丽转身”,例如明泰铝业的产品目录从单一铝锭,逐步增加了铝箔、铝合金轨道车体等其他深加工产品,企业盈利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具备全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也在资本市场有更高的竞争力,在行业并购案中,由于企业具备全价值链能力而得到高溢价收购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中金环境于2017年底以815%的溢价收购浙江金泰莱(见图7)。
北辰星拱,止于至善。辰于致力于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协助客户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做一家受业界尊重的企业,追求最极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