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最新一期国际学术顶刊《Science》发行。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4年首篇)以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封面图:一个工程化T细胞(中心)被设计用于向大脑提供治疗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缺陷Bi2Te3基体热电晶体的室温异常塑性》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在脆性碲化铋中引入高密度缺陷会使材料具有塑性,也会提高热电效率。这些缺陷在单晶碲化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善了性能。该策略在其他脆性半导体中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史迅研究员、陈立东院士和仇鹏飞研究员。
从左往右,分别为史迅研究员、陈立东院士和仇鹏飞研究员
史迅,1976年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入选国家杰青(2016),上海市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杰出人才计划等。
陈立东院士,1960年出生于江西玉山,材料物理学专家,主要从事热电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1982年在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和199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陈立东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仇鹏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入选国家优青(2021),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2006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学士毕业,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
三点弯曲实验
2、西湖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发表《小鼠基因组的完整端粒-端粒序列》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超过7.7%的先前发现的小鼠基因组序列,包括核糖体DNA阵列和着丝粒和亚端粒区域,以及另外140个预测为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这项研究有助于解决小鼠基因组中的知识差距,并将为研究小鼠遗传学的研究人员提供重要资源。
论文通讯作者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俞晓春博士。
俞晓春,西湖大学正教授(生院科研副院长),长期致力于DNA损伤修复机制和癌症发生发展的研究,其学术成果特别对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和白血病检测和治疗产生巨大影响。
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毕业,2002年日本久留米大学博士毕业,美国妙佑医疗国际博士后。曾任职美国密歇根大学正教授、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正教授,2020年起任职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