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总结——主要依据XX公司《XXXX勘探报告》一、矿体的圈定和连接(一)单工程中划分矿段及低品位矿段根据《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中对矿体圈定的规定,在《钻探基本分析结果表》中划分出矿体及低品位矿体样段。
1、规范表述根据《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附录F中的表述,“F.1.2圈定矿体时,应在单工程中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将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
连续出现大于边界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地段应作为低品位矿圈出。
矿体的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品位较高,其厚度与品位的乘积达到米百分值指标时,可圈为矿体。
”“F.1.3在圈定矿体时,如果矿体边部一侧或两侧为厚大且成片分布的低品位矿时,应单独圈出。
在此种情况下,在单工程中圈定矿体时,边界附近允许将相当于夹石厚度的低品位矿体圈入矿体。
对夹在矿体中厚度不大,且分布零星难以分采的低品位矿,则无须单独圈出,而应圈入矿体中参与矿体厚度和平均品位估算。
2)若矿体中间存在小于夹石剔除厚度的低品位样品或无矿样品,则将其一同归入矿体中,且归入后,矿体仍能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注:“最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等参数见《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附录G表G.3、表G.9。
铅锌矿最小可采厚度取1m,夹石剔除厚度取2m。
例如,表1中H19、H21、H22、H24样品锌元素达到最低工业品位,H20、H23样品各元素均未达到最低工业品位或米百分值,但其夹于矿体之间,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且该样品参加平均品位计算后,矿体仍能够达到最低工业品位,故不将其剔除。
H25样品各元素均未达到最低工业品位或米百分值,但其位于矿体一侧,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锌品位达到边界品位,且该样品参加平均品位计算后,矿体仍能够达到锌最低工业品位,故不将其剔除。
故H19至H25样品共同组成同一矿体,为锌矿体。
表1钻探基本分析结果表表G.9银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表(二)圈定及外推矿体1、采样平面图(1)矿体圈定根据地表探矿工程基本分析结果数据,在采样平面图中圈定矿(化)体,矿(化)体的连接一般采用直线。
地质图中矿体展布应与采样平面图中完全一致。
(2)矿体外推1)规范表述根据规范附录F.1.6,“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无规律可循时,按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推或四分之一平推。
当矿体边部相邻工程中存在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矿化时,可作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
采用米百分值圈定矿体时不得外推(薄脉型矿体除外)。
”2)个人解读无规律可循时,当某一地表探矿工程见矿,且相邻工程未见矿时,采用二分之一尖推;当某一地表探矿工程见矿,且相邻工程见矿化(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时,采用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
2、勘探线剖面图根据钻探及地表探矿工程基本分析结果数据,在勘探线剖面图中圈定并连接矿体。
(1)矿体连接根据钻孔柱状图及地表探矿工程中的岩性连接地质界限,尤其注意岩体及脉岩界线的连接。
根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
矿体的圈定一般采用直线。
(2)矿体外推当某一钻孔见矿,且相邻钻孔未见矿时,采用二分之一尖推;当某一钻孔见矿,且无相邻钻孔控制时,采用四分之一平推。
当某一钻孔见矿,且相邻钻孔见矿化(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时,采用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图1)。
(3)矿体编号在采样平面图中,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顺序编号,勘探线剖面图中矿体编号应与采样平面图中编号完全一致。
图1勘查线剖面示意图(三)完善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在工程见矿部位右侧标注各矿体单工程品位、厚度等数据(1)单工程真厚度、垂直厚度、水平厚度计算1)探槽中矿体真厚度的计算a.探槽中分段真厚度计算探槽中矿体连续达到工业指标各样品长度之和(视厚度)和矿体倾角、样槽坡角、探槽方位与矿体走向夹角的关系一次求得(样槽倾角不一致时,分段求得)。
b.探槽单工程矿体真厚度计算将单工程中矿体分段真厚度(Mi)相加即为单工程中矿体的真厚度(M),其计算公式为:∑=M=Mnii12)钻孔中矿体真厚度计算钻孔中连续达到工业品位样长之和(视厚度,包括“穿鞋戴帽”)和矿体倾角、穿过矿体时钻孔的天顶角及夹角的关系一次求得。
(一)垂直纵投影图将矿体等地质信息垂直投影至某一剖面上。
1、剖面方向一般选择与勘探线方向垂直,且穿过矿体走向的剖面,剖面尽可能穿过地势最高点。
2、制作方法(1)调整坐标系,即将垂直纵投影图的坐标系调整为横坐标为剖面某一位置距剖面起点的距离,纵坐标为高程;(2)画地形线及地质内容;(3)在图中标注探槽、钻探见矿点位置、编号及品位、厚度等数据,标注内插点位置;探槽大致标绘于地表;(4)划分块段,对块段进行编号,编号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增加。
块段级别根据剖面间距(走向工程间距)及相邻工程见矿点距离(倾向工程间距)按规范确定。
划分块段时,原则上一个块段不超过四个工程控制。
图29号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8910(二)水平投影图制作方法如下:(1)将矿体等地质信息水平投影至平面上;(2)将未见矿工程、见矿点中心位置、见矿化点中心位置标至平面图中,见矿点标注见矿工程编号及品位、厚度等数据;(3)标注内插点位置,连接各内插点为最小可采厚度线;(4)划分块段,对块段进行编号,编号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增加。
块段级别根据剖面间距(走向工程间距)及相邻工程见矿点距离(倾向工程间距)确定。
图315号矿体水平投影示意图(三)块段划分1、块段划分原则(1)块段主要以勘查线的基本工程间距为界线结合实际探矿工程来划分,不同资源储量类型的块段单独划分;(2)有内插可采厚度点的块段不允许划分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3)块段边界以工程连线或工程外推连线为界线;(4)按有用组分的共(伴)生情况单独划分;(5)块段编号原则是各矿体采用统一的流水编号方法,顺序从左至右,由上到下编号,编号方法为资源储量编码加块段号。
注:资源储量块段级别划分参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根据规范,结合本矿床的规模、矿体形态、厚度、品位及产状变化等特征,其勘查类型应属第Ⅲ类型。
矿床可行性研究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
4、块段体积块段体积:块段平均面积与剖面间距的乘积。
采用公式如下:棱柱体公式:()2121SSLV+=(相邻剖面面积相对差≤40%)截锥体公式:()212131SSSSLV++=(相邻剖面面积相对差≥40%)楔形公式:SLV=21锥形公式:SLV=31其中:V-块段体积(m3)S-块段面积(m2)S1、S2-同一块段左、右视面积(m2)L-剖面间距(m)剖面面积编号按矿体编号从小到大顺序,从左向右,剖面上自上而下顺次编排。
图4各体积计算模型示意图6、块段金属量矿石量与平均品位之积求得金属量P。
2、块段的水平厚度或铅直厚度直接采用该矿块所涉及的单工程的水平或铅直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其计算公式:nLiLni∑==1式中:L:块段水平(铅直)厚度(m)Li:单工程水平(铅直)厚度(m);n:单工程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