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者应该回顾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展开的,给我们提供一份有关的记录。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它们最终可能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历史写作过程。……历史的撰写者并不是旁观者。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活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看看他们自己是如何活动的。
费正清
安德烈·贡德·弗兰克1996年1月26日,8月8日和12月25日于多伦多
第一章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1.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2.坚持全球观念,反对欧洲中心论
3.一种全球经济视野的轮廓
4.对阻力和障碍的预见与辩驳
第二章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较早时代有组织的生活的一件重要事实(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反),在市场计算机化的时代只不过更明显罢了。……我们必须得出结论,重大的变化只是涉及一体化形式的转变,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体化本身的出现。……世界历史不应被说成是一种从地方封闭状态向世界日益一体化和同质化发展的历程。通常人们所说的被新兴的普遍主义力量所“渗透”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的概念是没有根据的。……无论在9世纪和10世纪,还是在12世纪和13世纪,或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世界一直有着复杂的联系。……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连续发展中,不是仅有一个中心,甚至不是仅有少数中。心成为影响着一体化的源泉。相反,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有许多中心。
弗兰克·柏林
1.世界经济的导论
(一)13世纪和14世纪时的前身
(二)“哥伦布交流”及其后果
(三)世界经济中某些被忽视的特点
2.世界劳动分工和贸易平衡
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一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延续了几个世纪。另外,还发生从其他方面看是十分重要的周期性变化,我在以前(1978a,1994,1995)以及本书第5章中对其中一些变化作了考察。再有,从18世纪初欧洲的霸权开始兴起,我们对此将在第6章中加以分析。但是,大体上说,即使不说在一千年里,那么至少在数个世纪里,世界贸易和分工的模式始终明显地保持着稳定,虽然有同期性变化,但基本表现为持续的发展(如GillsandFrank(1992)所考察的公元1400年以前那段时期;另参见FrankandGills1993)。从1400年到1800年这一时期的连续性也足以使我们承认下文所勾画的模式。
(一)全球经济的图示
(二)美洲
(三)非洲
(四)欧洲
(五)西亚
西亚(更恰当地说,是分散在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非帝国以及毗邻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包含着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生产和商业中心。奥斯曼帝国的人口在16世纪是增长的,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按照欧亚大陆的标准,西亚人口总体上似乎稳定在3,000万人左右(见表4.1)。自远古以来,西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向北到波罗的海、俄罗斯、中亚与向南到阿拉伯半岛、埃及、东非的一个商业和迁徙枢纽,尤其是向西到沿大西洋的西非、马格里布、欧洲和地中海等地经济中心与向东到整个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一个商业和迁徙枢纽。这里的生产中心分散在各地,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从海上和陆地进行贸易活动。西亚也有一种陆地、海上与河运贸易的结合,在许多城市转运货物。在许多世纪里,联结亚洲的波斯湾商路使巴格达成为各个方向的陆路、海上与沿河贸易的汇聚点和转运站。另外一条与之长期竞争的红海商路则扶持了开罗、苏伊土地区,当然也扶持了靠近印度洋的穆哈与亚丁。西亚的贸易主要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以波斯为基地的亚美尼亚定居商人所掌握。(在亚洲其他地方,亚美尼亚客商团体也有很大势力。)
奥斯曼帝国
萨菲王朝时期的波斯
(六)印度与印度洋
印度北部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印度北部与中亚和西亚的地区间和“国家’间贸易很活跃。B.R.格罗弗总结说:印度北部许多地区的工业品贸易有深厚的传统。许多村庄……生产各种商品。…印度北部许多省的商业地区的工业品出则其他地方。在有关地图的说明文字中列举了其中许多产品。
古吉拉特和马拉巴尔
科罗曼德尔
孟加拉
(七)东南亚
群岛和岛屿
大陆
(八)日本
(九)中国
人口、生产和贸易
(十)中亚
(十一)俄国和波罗的海地区
(十二)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总结
自发现美洲以来,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就在逐渐扩大……欧洲大部分都有很大进步…I东印度是美洲银矿产物的另一市场……该市场所吸收的银量日有增加……尤其在中国和印度斯坦,贵金属的价值……比欧洲高得多,迄今仍是如此……综合这些理由,贵金属由欧洲运往印度,以前一直极为有利,现今仍极为有利。在那里没有什么别的物品能够获得(比贵金属)更好的价钱……因为在中国以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用10盎斯,至多12盎斯白银就能购得1盎斯黄金;在欧洲则需要用14kg15盎斯。……新大陆的白银看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相隔遥远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
亚当·斯密
1.世界货币的生产与交换
(1)全球大赌场的微观和宏观吸引力
(2)在全球大赌场中的交易和赌博
(3)数字游戏
白银
黄金
信贷
2.赢家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
总之,他们是像寓言中所说那样把金钱囤积起来,还是把它花掉,如果是花掉,那么花在什么上?
(1)囤积说
(2)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3)货币对拓殖和生产扩张的促进
上述有关物价的史实和讨论支持了我们的论点:货币的涌入在亚洲既刺激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也刺激了商品生产的供给。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些直接的史实。
印度
中国
亚洲其他地区
第四章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1)人口、生产和收入
(2)生产力和竞争力
(3)1400年一1800年的世界贸易
2.质量:科学与技术
1)贬低亚洲科技的欧洲中心论
火炮
造船业
印刷术
纺织业
冶金、煤炭和动力
运输
(2)世界的技术发展
3.机制:经济和金融制度
(2)亚洲和欧洲的制度比较与联系
(2)全球的制度联系
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欧美大学所耕耘的史学领域造就了一种微观历史观、甚至一种地方眼界。……历史学家对于纵向的联系(如传统的延续等等)很敏感,但是对手横向的联系则视而不见。……无论用各种专题研究所拼凑起来的历史“学科”的马赛克是多么绚丽多彩,如果没有一种宏观历史、一种尝试性的总体联系图式、至少是一种历史的平行论述,那么就不可能看清某一社会的历史独特性的全部意义……整合史学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释这种相互联系的历史现象。其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首先,需要寻找历史平行现象(世界上各个不同社会里的大体向时发生的类似发展现象),然后判断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发现近代早期的相互联系和横向连续性,必须深入到政治和制度史表象的背后,考察近代早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在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在17世纪,日本、西藏、伊朗、小亚细亚和伊比利亚半岛在表面上彼此相互隔绝,但实际上都回应着同样一些相互联系的、至少是相似的人口、经济乃至社会的力量。
约瑟夫·弗莱彻
1.同时性不是巧合
2.研究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1)人口一结构分析
戈德斯通(1991)的“人口一结构”分析是沿着这个方向所作的一个创新尝试。他考察了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几个时期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尤其是17世纪40年代中国明代帝国、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政府崩溃或内乱。他证明在整个欧亚地区有一种普遍的和重复的周期共振,但是他的人口一结构分析几乎没有涉及国际进程,而是仅限于“民族的”周期性经济进程和其他经济进程,他还特别否定任何世界范围的通货流动进程。戈德斯通解释说:我的基本结论极其简洁。这就是,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中国和中东的周期性的政府崩溃乃是一个基本进程的结果。……最主要的趋势是,在相对固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背景下,人口增长导致了物价变动、资源转移以及农业一官僚制国家难以应付的社会需求的增加。与其他一些批评者不同,我认为戈德斯通的长时段人口一结构解释是令人信服的,至少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但是,他把‘17世纪危机”普遍化的说法则需要商榷。我曾写过肯定的书评(1993b),下面还会谈到我的一些批评意见。我对他否定短时段的货币因素的说法提出质疑,在我看来,这些因素完全能够配合甚至强化他所分析的长时段的结构一人口因素。
(2)有一个“17世纪危机”吗?
(3)1640年的银货危机
(4)康德拉捷夫分析
(5)1762-1790年康德拉捷夫“B”阶段:危机和衰退
(6)一种更广阔的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六章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1.是否有一个长周期的滑行轨道?
2.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
(1)印度的衰落
(2)亚洲其他地区的衰落
3.西方是如何兴起的?
(3)爬上亚洲的肩膀
(4)技术变革的供给与需求
让我们再次从全球人口和经济的角度来回顾亚洲衰落和欧洲兴起的过程。这种回顾会向我们显示,亚洲在前几个世纪的经济生产和人口的扩张本身却反过来阻止1800年以后继续扩张。前面几章已经考察了长期的全球经济扩张,尤其是亚洲的经济扩张,指出这种扩张是由欧洲人供应的美洲金钱支持的,但不是由此而启动的。我们还指出,这种扩张的程度在亚洲比在欧洲大得多。我们在第3章和第4章指出,新增的美洲金钱看来在欧洲造成了通货膨胀,而在亚洲则造成了生产、拓殖和人口的较大扩张。但是,从一开始,亚洲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比例就一直较高;因此,在亚洲许多地区,这种扩张大大增加了资源压力。如果说这种情况在欧洲没有那么严重(或者说,正如下面要论证的,欧洲有更多的排放阀),那么全球性扩张就会扩大东方和西方之间人口一资源比例的相对和绝对差距。
(1)一个人口经济模式
(2)一种高度平衡的陷阱?
(3)有关1500—1750年的证据
(4)1750年的转折
(5)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与修改
(6)印度、中国、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转变
19世纪初,以上9个因素引起了世界经济的一系列转变。
尽管印度拥有廉价的而且受束缚的熟练劳动力,但是它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的竞争支配地位受到威胁。国内的棉花、食品和其他工资商品的供给依然丰富而低廉;尽管日益受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困扰,生产组织、贸易组织和金融组织以及运输业还是比较有效率。但是其他的动力和原料供给,尤其是煤炭和钢铁的供给则比较稀少和昂贵。因此,当时几乎没有经济上合理的刺激来促使印度人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其他的阻碍因素:首先是从18世纪30、40年代甚至更早开始的经济衰落;其次是(由此引起的?)从18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人口增长减慢和英国殖民主义活动;最后是经济衰落和殖民主义的结合而导致的英国对印度资本的“榨取”。印度在1816年从一个棉纺织品净出口国变成一个棉纺织品净进口国。但是,印度还在纺织品市场上挣扎,到19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重新增加纺织品生产(也是由工厂生产)和出口。
西欧
世界其他地区
(1)关于过去的结论和对于未来的意义
威廉·麦克尼尔
(1)亚细亚生产方式
(2)欧洲特殊论
(4)1500年:连续还是断裂?
(5)资本主义?
(6)霸权?
(7)西方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8)空洞的概念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2.理论意义:从一种全球视野看
(1)整体主义,还是部分主义
(3)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
(4)横向整合,还是纵向分割
(5)周期,还是直线
(6)能动性,还是结构
(7)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欧洲
(8)文明冲突的无政府状态中的“圣战与大世界’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