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矿石的开采或者废料回收;中游为不同种类有色金属,主要包括重金属、轻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业(基础建设、房屋建设)和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器件等)。
摘自锐观网《2023-2028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有色金属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有色金属可分为重金属(如铜、铅、锌)、轻金属(如铝、镁)、贵金属(如金、银、铂)及稀有金属(如钨、钼、锗、锂、镧、铀)。
图:有色金属分类
2021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克服疫情反复不利的影响,把握国内和国际市场复苏机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行业运行整体平稳。2021年产量达到6454.3万吨,同比增长5.4%,截至2022年1-10月产量为5575.3万吨,同比增长3.71%。
从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区域分布来看,2022年1-10月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排前三的分别为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与云南省,产量分别为721.73万吨、647.84万吨与580.12万吨。
进出口总额来看,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含黄金贸易额)为2372.0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其中,进口额为1913亿美元,增长27.3%;出口额为459亿美元,增长40.1%。
从我国铝、铜进出口数据来看,据海关总署数据,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国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350.9万吨,同比增长34.1%,出口金额143.5亿美元,同比增长72.4%。进口方面,上半年铜精矿进口1248.1万吨,同比增长8.6%,进口金额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294.2万吨,同比增长5.3%,进口金额29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向高技术水平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产品结构向深加工产品转变,由小规模经营向集中经营方式转变。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不理想,未来有色金属工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进行集约型经营才能立足于市场,同时也要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实现向高劳动生产率的转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目前小规模经营现象严重,影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考虑有色金属企业经营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在提高质量。目前有色金属工业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高能耗材料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发达国家进购初级有色金属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