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论文(精选5篇)

2.1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固-固相复合法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中的固-固相复合法是一种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加工工艺,其主要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已经成型的板材通过叠加或者是轧制的方法使其能够形成多层复合的方式,从而使这种复合板材能够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其中,复合板材所采用的轧制方法主要有热轧和冷轧两种,采用轧制的方法生产的复合板材具有生产成本较低、生产迅速以及成本板材的精度较高等优点,通过与现有的钢铁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相结合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利用轧制法可复合的金属种类很多,但轧制复合往往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和退火强化处理等工艺,板型控制困难,轧件易边裂,易形成脆性金属化合物,且道次轧制变形量大,需要大功率的轧机。

2.2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爆炸复合法

此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炸药作为主要的能源,从而将多种金属材料复合焊接成一体的加工工艺,采用此种加工工艺的优点是生产出来的板材具有很高的产品适应性且保留了复合材料原料的一些特性,同时生产的板材结合界面的结合强度较高,能够使得其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较为良好的加工特性,同时对于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大小以及形状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调性且对生产设备要求较低,缺点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从而不利于生产的连续进行。

2.3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爆炸-轧制复合法

此种方法结合了固-固生产法中的轧制法以及爆炸法中的一些优点,通过使用此种方法可以使得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板能够生产的尺寸更大、厚度更薄、长度更长以及更细的复合金属材料,从而使得金属材料的性能克服了单一工艺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4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扩散焊接法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多种生产工艺及加工技术,扩散焊接是一种对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复合加工中常用的技术,其能够进行多同种或不同种材料进行复合。在加热到母材熔点0.5~0.7的温度时,在尽量使母材不出现变形的程度下加压,使母材紧密接触,利用界面出现的原子扩散而实现结合的方法。

2.5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液-固相复合法

此种方法的原理是将一种(液相)的金属材料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均匀的浇铸在其他一种固态金属材料的表面,并依靠两种金属材料表面之间所产生的一定的反应来使两者之间出现结合,并在液态金属凝固后对其进行压力加工。

2.5.1直接浇铸复合法

2.5.2钎焊法

钎焊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利用浸润的液态金属相凝固使两种金属焊合一起的技术方法。此种方法的加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异种金属之间的结合,其缺点是在钎焊结合部位的硬度不高,从而使得复合材料板出现小孔、夹渣、偏析等缺陷。

3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中的表面工程技术

电镀主要是通过溶液中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在导电的情况下聚集到电极中的阴极中并均匀的覆盖在阴极的表面使其形成能够与基体牢固相结合的镀覆层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电镀已经成为了现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电镀外,在材料表面工程处理中还具有刷镀、化学镀以及热喷涂、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等多种表面处理技术,以上这些技术都各有优缺点,应当根据金属材料表面的特性需要适合的技术。

4金属层状符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材料生产工艺中,现今,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电磁成型复合、自蔓延高温合成焊接技术、激光熔覆技术、超声波焊接技术以及喷射沉积复合技术等。采用以上这些技术能够使得金属复合材料性能更高以及生产更为简单方便。

5结束语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转贴于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现代服装行业的全球化分工和品牌化发展,对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服装设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思想;以“必需、够用”为准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对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

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纸上谈兵、孤芳自赏,游离于市场之外;二是服装行业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学设计和绘画,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作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要求

高职教育承载着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而我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凸显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并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以高级服装样板师为例,笔者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6家样本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20%,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10%,绝大多数的样板师是服装企业从优秀的缝纫工中培养出来的“经验型”人才。而许多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艺术素养、动手能力又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所谓的“优秀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却比较差,折射出当前高职教育技能培养不足的“软肋”。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以单一的设计师为目标,而是既具有一定的服装款式设计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此,高职服装设计的教学既要有别于普通本科,又要大大高于职业高中,其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实践教学的加强迫在眉睫。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服装既是商品,又是文化的表征,它不仅能够蔽体御寒,而且反映着人的审美需求和愿望。服装设计与其它艺术一样,以追求美为目标,服装设计品位的提高必须倚重设计者的艺术素养。而服装又是时代的产物,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服装设计的教学既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要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围绕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高职理论教学的要求是“必需”、“够用”,这种要求需要教师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淡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课程体系的整合中,可将《服装材料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服装CAD》、《服装工业样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专业外语》等,作为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企业需要的服装系列样板制作,并适度增加《结构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样板》、《服装CAD》四门课程的学时。这其中,《结构设计》的教学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结构设计》既是《款式设计》的延伸发展,又是《成衣工艺》的教学前提,在这两者中起着桥梁作用:一方面将款式图细分为若干个平面衣片,把人体的造型、结构特征、各部位的尺寸规律等由图稿抽象到具体,由平面纸样到立体服装;另一方面又为缝制加工工艺提供满足规格的系列纸样,为各层材料特性的选择、部件的吻合、服装形态的匹配提供依据。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项目导人、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以“职业活动”为逻辑起点,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具体课程为例,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联彩良装企业生产的实际,在理论上加强款式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结构原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掌握款式分析的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动手完成从各类纸样的绘制、坯布样衣的完成到人体试穿修改纸样整个工作过程,实现从平面结构纸样向实物立体化的转化,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发展需求,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让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服装工艺》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在服装裁剪、服装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自1994年开设以来,通过十多年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推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与学方法的更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研。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本专业对教学的要求,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原则,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行为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

我们对诸多服装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分析和界定,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从该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出发,了解并分析服装企业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制板、裁剪、工艺、质量检验等实际需求量较大的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我们确立具体岗位应具备的职业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节实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帮助不同特长和就业方向的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专项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强化学生服装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技能的基本训练,选择相应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模块:通过女装、男装、职业装、童装、创艺装等教学项目,进一步拓展校外“产、学、研、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校内实训逐渐过渡到校外实训,从单一的课程实训到综合性技能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中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以实践操作为主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具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同步展示进行教学,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建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示范动作、技巧,将课程知识内容直观性地传授给学生。即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进行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再现了从服装部位小综合到服装整体综合到艺术造型大综合的渐进过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强调立体造型思维,突出方法的应用,坚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设计、打板、制作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大量素材,了解流行时装会的信息、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它互动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考核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应该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可以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具体服装专业中级工证书,如服装工艺中级工、服装表演中级工)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要科学而具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社会的需求来随时调整。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把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关键词】服装工业制版;本科教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服装CAD

1.服装工业制版的地位

服装为了满足不同体态号型的消费者需求,同一款式需要具有不同的尺码,为了满足服装产业的这个需要,制版师就需要绘制服装样板的整个尺码系列。通常用的方法是先绘制出中间尺码的版型在用推放的方式得到其他尺码的样板,这个过程叫做工业制版。

服装工业制版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之一,属于服装结构范畴。其理论与技术广泛用于现代服装企业,是服装产品工业生产的必须环节,服装样板的构成与制作,也是服装产品生产工艺所依据的重要标准。

通过本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制板的原理与方法,并能熟练地绘制出基本款式的系列样板,从而提高工业样板计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工业样板的学习,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服装工业的内涵,包括人体结构差异、服装号型标准和服装结构的关联等,近而更好地为服装设计的物质转换服务。

2.服装工业制版教改的必要性

本课程贴近服装产业实际应用,重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打板推板的技能。而现今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十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行业的发展。在本校的教学大纲中,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三个环节及其要求如下:

2.1课堂讲授

2.2作业方面

按教学要求布置教材章节后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掌握每堂课的内容。此种方法片面,呆板,不利于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和宏观的整体的视角。

2.3考试环节

以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考试综合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该方法虽然考核全面,但是却将考核的方式方法局限在了校内和学院,殊不知,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意义。

综上,为了使工业制版的教学效果更好更突出,为了是学生早日进入到行业的核心关键岗位,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需要的。而对此做的探索,亦已经不少先例,但是他们总是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科院校的切实可行,效果鲜明的工业样板教学模式还依然在摸索和检验中。

3.服装工业制版教改的方向

3.1教学内容的市场化

3.2依据需要开发教学资料

努力开发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电子教案、自学材料、实训大纲及指导书、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工艺单库、时装照片库、效果图库、案例库、学生作业库、评价表、音像制品、参考资料等。其中音像制品包括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录像及裤子、裙子、男女衬衫、男女西服、女时装等服装的制板及缝制教学录像等;电子教案包括各学习情境的详细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用OFFICE开发,以幻灯片或者文档的形式展现。

3.3教学方式的立体化

3.3.1多媒体课件编制的要点

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装制板的内涵;注重能力培养,兼顾自主性学习。我们要努力开发促学助教课件,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大量使用动画、图示和录像等,兼顾教与学的活动直观性与开放性,有效地支持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自主学习,为推动本课程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3.3.2互动与共享的网络平台

依托学校的网络课堂,尝试开发若干模块的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实现网上答疑、在线测试、学习讨论、互动共享等立体化服务,力争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需要。

3.4在教学中引入CAD

3.5考核方式

通过课程项目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评价分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注意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服装专业本课程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以布置的练习为主,主要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及其基本操作能力,期末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以任一款式的服装为例,制出样版,并进行双向3~5个号型的推板。参考高职教学确定本课程的作业要求及批改方式.期末考试实际上是对平时的小结和升华,如果没有平时作业的积累,学生是完成不了期末考试的,成绩的评定以平时和期末分别占60%和40%来计算。

THE END
1.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卢雯婷 陈敬超 冯晶 于杰 开通知网号 【摘要】:概括了贵金属催化剂的种类,从制备方法、载体的选择、颗粒尺寸以及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并且介绍了各种贵金属催化剂相应的催化反应。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OSE201201041.htm
2.第九届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首届多孔材料合成应用与表征报告题目:石墨烯包覆镍纳米材料的工业制备与应用 报告摘要:高活性、高安全性、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绿色催化技术的研究热点。以Fe、Co、Ni等金属纳米材料为代表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存在稳定性、安全性较差的难题。近年来,以石墨烯层为壳、非贵金属纳米颗粒为核的石墨烯包覆金属纳米颗粒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https://www.csp.org.cn/meeting/9thCarbonCatalysis/a2586.html
3.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的生产与应用研究材料工程专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的生产与应用研究-材料工程专业论文.docx,商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的生产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的生产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分析和阐述了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并根据对高模低缩涤 纶工业丝进行的生产技术调研和了解,依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14/5142024141001340.shtm
4.纳米结构材料:“形态构效关系”论文导读梳理!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彤教授团队总结了近期零至三维敏感材料微纳结构的发展及“结构-性能-应用”关系,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周婷婷博士。该综述详细介绍了气体传感器的敏感原理和气敏性能的评估方法。作者将敏感材料从维度上进行划分,分别讨论了零、一、二和三维纳米材料结构和气敏特性的关系,材料体系包括贵金属、金属https://www.scholat.com/userPostMsgPage-getDynamic.html?usermessageid=209593
5.贵金属材料范文12篇(全文)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电接触材料是贵金属基合金。贵金属基电接触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和导热性、高化学稳定性、低而稳定的接触电阻、高抗熔焊性和高抗电弧侵蚀等优良性能,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电接触材料,尤其在接通和断开装置中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因此在许多电接触应用领域都选择其作为触点材料[1]。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dsjn0l4.html
6.聚多巴胺衍生的非贵金属碳材料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分类号: 学号:20202007112 密级: 单位代码:10759 石河子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聚多巴胺衍生的非贵金属碳材料制备及其电催 化性能研究 学位申请人 指导 教师 申请学位门类级别 学科,专业名称 研究 方向 所在 学院 赵泽玉 贾鑫 教授 工学 硕士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材料化工 化学化工学院 中国·新疆·石河子 2023 年 5 月 https://lwtj.shzu.edu.cn/openfile?dbid=72&objid=55_50_48_55_50&lwsing=39111c86084b2fe8e12063b17ea377f3
7.Salen金属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多孔材料由于其高的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性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能量存储、催化反应等领域。多孔材料的种类繁多,包括分子筛、沸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等。其中,COFs 具有化学稳定性高、密度低,并且可以通过引入功能基团满足https://read.cnki.net/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1041364.nh.html
8.冶金概论论文(精选7篇)篇1:冶金概论论文 粉末冶金工艺 学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摘要: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或用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制造金属材料、复合以及各种类型制品的工艺技术。粉末冶金法与生产陶瓷有相似的地方,因此,一系列粉末冶金新技术也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制备。由于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vqshv.html
9.华中科技大学发表综述:贵金属纳米材料构筑及其在电化学无酶葡萄糖有鉴于此,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肖菲、刘宏芳、夏宝玉课题组综述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在无酶葡萄糖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相关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在这篇论文中,首先概述了无酶葡萄糖电催化的发展历史,并对贵金属表面经典化学吸附模型进行阐述。随后系统总结了贵金属催化材料的两种表面构https://www.cnknowledge.com/admin/msgDetails?type=5&id=1552526710635892736
10.集成纳米增强基底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致产检测随着纳米合成技术的发展,多种材料已经被用于制备SERS基底。基于金银纳米颗粒溶胶的SERS基底是目前最常见且应用最成熟的,这是因为金银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SERS增强效果且制备简单[17]。但是这些基底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Au、Ag等贵金属基底价格昂贵、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功能单一、纳米溶胶的分散性以及基底https://www.zzqklm.com/w/hxlw/31028.html
11.关于开考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专升本)产品设计专业(专升本)的4.首饰金属材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了解贵金属的概念、种类及特征、各种贵金属合金的特征、贵金属的无损鉴定和有损鉴定方法以及目前国家对首饰行业贵金属的命名及规定等内容,为今后从事贵金属材料鉴定、珠宝首饰加工制作、营销、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 https://www.bjeea.cn/html/selfstudy/xxfbt/2023/0720/8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