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和使用已跃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几百万吨废旧物。如此多的高聚物迫切需要进行生物可降解,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污染。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在自然界微生物,如细菌、霉菌及藻类作用下,可完全降解为低分子的材料。这类材料储存方便,只要保持干燥,不需避光,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地膜、包装袋、医药等领域。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生物的细胞增长使物质发生机械性破坏;微生物对聚合物作用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即微生物侵蚀高聚物从而导致裂解。按照上述机理,现将目前研究的几种主要的可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介绍如下。
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念及降解机理
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生物的细胞增长使物质发生机械性破坏;微生物对聚合物作用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即微生物侵蚀高聚物从而导致裂解。一般认为,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是经过两个过程进行的。首先,微生物向体外分泌水解酶和材料表面结合,通过水解切断高分子链,生成分子量小于500的小分子量的化合物;然后,降解的生成物被微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种种的代谢路线,合成为微生物体物或转化为微生物活动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因此,生物可降解并非单一机理,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物理化学过程。到目前为止,有关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除了生物可降解外,高分子材料在机体内的降解还被描述为生物吸收、生物侵蚀及生物劣化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除与材料本身性能有关外,还与材料温度、酶、ph值、微生物等外部环境有关。
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类型
2.1微生物生产型
通过微生物合成的高分子物质。这类高分子主要有微生物聚酯和微生物多糖,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用于制造不污染环境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如英国ici公司生产的“biopol”产品。
2.2合成高分子型
脂肪族聚酯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其熔点低,强度及耐热性差,无法应用。芳香族聚酯(pet)和聚酰胺的熔点较高,强度好,是应用价值很高的工程塑料,但没有生物可降解性。将脂肪族和芳香族聚酯(或聚酰胺)制成一定结构的共聚物,这种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性能,又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
2.3天然高分子型
自然界中存在的纤维素、甲壳素和木质素等均属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这些高分子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但因纤维素等存在物理性能上的不足,由其单独制成的薄膜的耐水性、强度均达不到要求,因此,它大多与其它高分子,如由甲壳质制得的脱乙酰基多糖等共混制得。
2.4掺合型
在没有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中,掺混一定量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使所得产品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可降解性,这就制成了掺合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但这种材料不能完全生物可降解。
3、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开发
3.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的传统方法
传统开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包括天然高分子的改造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
3.1.1天然高分子的改造法
通过化学修饰和共混等方法,对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糖类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素等能被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此法虽然原料充足,但一般不易成型加工,而且产量小,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3.1.2化学合成法
模拟天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从简单的小分子出发制备分子链上含有酯基、酰胺基、肽基的聚合物,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单元中含有易被生物可降解的化学结构或是在高分子链中嵌入易生物可降解的链段。化学合成法反应条件苛刻,副产品多,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1.3微生物发酵法
许多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通过代谢分泌出聚酯或聚糖类高分子。但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产物的分离有一定困难,且仍有一些副产品。
3.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的新方法——酶促合成
用酶促法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得益于非水酶学的发展,酶在有机介质中表现出了与其在水溶液中不同的性质,并拥有了催化一些特殊反应的能力,从而显示出了许多水相中所没有的特点。
3.3酶促合成法与化学合成法结合使用
酶促合成法具有高的位置及立体选择性,而化学聚合则能有效的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因此,为了提高聚合效率,许多研究者已开始用酶促法与化学法联合使用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由千百个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特别大、具有重复结构单元的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的分子量从几千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所含原子数目一般在几万以上,而且这些原子是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连接成很长的线状分子时,叫线型高分子(如聚乙烯的分子)。如果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连接成网状时,这种高分子由于一般都不是平面结构而是立体结构,所以也叫体型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征
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链通常是由103~105个结构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结构和许许多多高分子链聚在一起的聚集态结构形成了高分子材料的特殊结构。
因而高分子材料除具有低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如同分异构体、几何结构、旋转异构)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特征。高分子结构通常分为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个部分。链结构是指单个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和形态,所以链结构又可分为近程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也称一级结构,包括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支链类型和长度等。远程结构是指分子的尺寸、形态,链的柔顺性以及分子在环境中的构象,也称二级结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聚物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体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等有关高聚物材料中分子的堆积情况,统称为三级结构。
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纤维素、蛋白质、蚕丝、橡胶、淀粉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以高聚物为基础的,如各种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涂料与粘接剂等。
四、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很多,如蚕丝、棉、麻、毛、玻璃、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下面就以塑料和纤维素举例说明。
(一)、塑料
塑料是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又可称为高分子或巨分子,也是一般所俗称的塑料或树脂,可以自由改变形体样式。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
塑料主要有以下特性:①大多数塑料质轻,化学性稳定,不会锈蚀;②耐冲击性好;③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耗性;④绝缘性好,导热性低;⑤一般成型性、着色性好,加工成本低;⑥大部分塑料耐热性差,热膨胀率大,易燃烧;⑦尺寸稳定性差,容易变形;⑧多数塑料耐低温性差,低温下变脆;⑨容易老化;⑩某些塑料易溶于溶剂。塑料的优点1、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2、塑料制造成本低。3、耐用、防水、质轻。4、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5、是良好的绝缘体。6、塑料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这样可以降低原油消耗。塑料的缺点1、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2、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3、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塑料的结构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线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线型高分子化合物;第二种是体型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称为体型高分子化合物。线型结构(包括支链结构)高聚物由于有独立的分子存在,故有弹性、可塑性,在溶剂中能溶解,加热能熔融,硬度和脆性较小的特点。体型结构高聚物由于没有独立的大分子存在,故没有弹性和可塑性,不能溶解和熔融,只能溶胀,硬度和脆性较大。塑料则两种结构的高分子都有,由线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塑性塑料,由体型高分子制成的是热固性塑料。
塑料的应用:透明塑料制成整体薄板车顶。薄板车顶的新概念基于透明灵活的聚碳酸酯或硅树脂材料,可以被永久性地塑造成单个的聚碳酸酯薄板,也可作为可折叠铰链和封条。拜耳材料科技研发的原型总共配备了四个灵活的薄板部件,形成了四扇“顶窗”,每扇窗都可单独打开和关闭。导轨用于连接薄板部件,形成一个牢固、透明的聚碳酸酯车顶外壳。一个同样透明的管子沿车顶结构中央纵向放置,在“顶窗”打开后用来调节折叠薄板。这样可以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组件比平坦的薄板更加牢固。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单个组件的数量。
(二)、纤维素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存在量最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是植物骨架和细胞的主要成分。在棉花、亚麻和一般的木材中,含量都很高。
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分子中含有约几千个单糖单元,即几千个(C6H10O5);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万至百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结构与淀粉不同,故性质有差异。
关键词:构建原则;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不能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特别是目前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化学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因此原来的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模式,已落后于化学的发展。本文对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的新模式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在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是其他专用课程的基础,决定了化学教学是一种基础性的课程,从构建教学模式上来说,主要以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为框架渗透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
2.社会价值原则。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就是社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化学与社会”内容十分广泛,作为新的教学模式上应全程体现教学的社会价值。
3.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模式构建中,要重视实验环节,使学生既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发展性原则。
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环境等方面是知识不断出现,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要体现现代课程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模式上要不断改革。
二、化学教学新模式的类型
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基本教学模式
1.主题型教学模式。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个是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知识体系的结构采取不同的分主题来实施教学。氮族元素结合生物圈中氮的循环,联系农业生产的氮肥,以氮肥为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以开发新能源为主题;硅和硅酸盐工业、金属和合成材料以材料为主题;如糖类、蛋白质、油脂可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主题;烃以石油化工为主题。
主体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2.用途联系型模式。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该将现代最新的有价值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用途纳入教学之中。如在卤素学习时,可联系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饮水与消毒化学;在学习NO的性质时,可联系医学新成就,介绍NO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量NO吸入人体有害,而少量的NO吸入却能治疗某些疾病?在硅和硅酸盐学习时,可联系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等;在学习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可联系智能高分子材料、导点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等。
用途联系型模式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3.情境渗透型模式。
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模式。例如,进行晶体类型与性质学习时,可以设定情境:将晶体缺陷对晶体生长、晶体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有重要影响,如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价态可以变化并形成非整比化合物,从而使晶体具有特意色彩等光学性质,甚至具有半导性或超导性。讨论具有NaCl型结构的NiO晶体发生晶体缺陷形成的非整比化合物NiXO的结构特征等。
情境渗透型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亲和力,促进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验探究式模式。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实用性等。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联系生物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抽拉活塞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设计“HCO3-结合H+容易还是CO32-结合H+容易”等探索性实验。
实验探究式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化学知识的价值活动。
5.调查研究型模式。
对于某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采用“调查研究型”策略。如:调查食品添加剂的用途、种类;调查合成洗涤剂的成分、性能、种类、价格;调查各种电源的组成、性能、价格、使用寿命等;调查工业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调查研究型模式,通过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方式,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6.专题探究型模式。
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内容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进行充分的讨论前准备。
专题探究型模式,既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是构建化学教学模式一种科学方法。职业学校里的化学教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分子;设计实验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必须修读的基础课程,与原有的四大化学并列,成为第五大化学。高分子材料已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每个角落。
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验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其完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和更新论证的过程。将高分子实验课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加工和测试等实验内容有机结合,组成一门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是高分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分子设计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
廊坊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于2008年开设以来,由本专业教师在部分科研成果及其他院校高分子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设定。高分子设计实验的开设,为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培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兴趣、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开设设计性实验时,要注意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这一目标,注意与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集中的综合训练相结合。
传统实验在与理论教学的配合上,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或实验内容安排的,而不是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前人做过的,经过精简提炼,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实验,实验没有次要的实验现象的干扰,这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对新事物的探索非常不利。在高校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注意培养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指设计和生产中,使用没有或者尽可能小的产生环境副作用的化学品。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重复使用,如催化剂、载体等;第三是回收,可以有效地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再生,是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拒用,如不用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严重的原料,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开发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以及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即:采用可再生资源做化学化工原料,是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和方向。众所周知,“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塑料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性能多样、用途广泛和价格优廉的优点,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废弃塑料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强调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同化,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和再生技术,探索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内容。
2.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
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原子利用率,其定义为:期望产品的摩尔质量占化学方程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的比值。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包括单体的合成,聚合物的合成及聚合物的加工,前两步都有一个原子利用率的问题。要实现绿色化,只有在合成中提高原子利用率,才会真正减少废物的生成。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指: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落后化学工艺。其目的是把现有的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3.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
有关绿色化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现有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不少实验仍大量使用有毒有害药品,产生大量的“三废”,对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推广不够。
传统的常量实验药品用量大,导致教学经费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可以在某些实验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这些小量、半微量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设计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采用专业、简单高效的实验路线,教师在讲授时将其他生产过程和工艺进行对比,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给学生灌输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生产设计和研究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思想准则。
三、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应用型实验
1.将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化学基础学科,是材料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不仅要全面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高分子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从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出发,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为高分子设计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2.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目前对付“白色污染”的方法一般是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还有再生利用。再生利用的费用较高,难以推广,最好的方法是开发能够降解的环境友好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环境条件下分解成能纳入自然生态循环的小分子物质。现在一般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等天然多糖为原料,采用共混或接枝等方法得到聚合物(如塑料),这类制品可以生物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纳入生态良性循环。
高分子设计实验中可以开发一些能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型实验,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在高分子设计实验中我们增加了“从虾壳蟹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并用于工业废水的净化”,本设计实验是从绿色高分子角度出发,将回收的虾壳蟹壳经水洗、稀酸浸泡、稀碱浸泡等方法先制备甲壳素,然后用碱煮的方法将制得的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化,制备出壳聚糖初产品,再用沉淀法进行纯化得壳聚糖纯品。将壳聚糖纯品分别进行脱乙酰度、平均分子量、灰份含量、水份含量的测定。将得到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吸附分离。
四、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和对高分子实验的兴趣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虽然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但是超支化聚合物在许多方面也表现出与传统的线型聚合物相似的特点,如其制备方法就是已知聚合物制备方法的延伸。到目前为止,其合成方法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大致有:缩聚法,开环聚合法,活性聚合法及加成聚合法。
1缩聚法
缩聚法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经典的方法,也是运用的最成熟的方法之一,目前已经通过缩聚法合成出了各种类型的超支化聚合物,原料一般为ABx型结构单体,可以有AB2,AB4,AB6,AB8等类型单体,主要根据聚合物结构复杂程度而定,反应在本体或溶液中进行,过程简单,合成的聚合物具有多分散性和分子量分布宽等特点。比如,Chang[13]等用对苯二胺(A2型)与4-(3,5-二羧基甲氧基)邻苯二甲酸酐(AB2型)合成了芳香族超支化聚酰胺-酰亚胺。Yang等[14]在235°C下,通过AB2型单体3,5-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酸进行缩聚合成了超支化芳香聚酰胺。反应如图2所示。
2活性聚合
1995年首次由Frecher[15]报道,由于其课题小组运用一种新的合成法来制备出了超支化聚合物,称之为自缩合乙烯基聚合(Self-condensingVinylPolymeriza-tion)简称SCVP。自缩合乙烯基聚合是在自缩合活性自由基聚合中,单体既是引发剂也是支化点,乙烯基单体在外激发作用下活化,产生多个活性自由基,形成新的反应中心,引发下一步反应。质子转移聚合作为另一种新颖的活性聚合法,是由Chang等[16]在1999年首次提出,并运用AB2型单体通过质子转移聚合合成了带有大量末端环氧基的超支化芳香聚醚。
3开环聚合
开环聚合简称ROMBP,现有的开环法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比较局限,一般是利用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因此针对该法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例子比较少,尚需开发研究。最早对其进行报道的是Suzuki和Saegusa[17]于1992年在钯催化下利用环状氨基甲酸酯为原料通过开环聚合合成超支化聚胺。
4加成聚合法
由于缩聚反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很难控制,反应过程中又有水和醇等副产物生成,为了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更窄的聚合物,研究者们另辟蹊径探寻新的合成方法,加成聚合法开始登上舞台。用加聚反应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时,原料单体分子中应该同时包含一个引发基和增长基在已存在的引发基团上通过乙烯基加成反应而逐步反应生成超支化聚合物[18]。
5其他合成法
上面介绍的聚合方法都是只有一种单体通过不同的增长方式得到超支化聚合物因为可以统称为“单体法”即SMM(Single-MonomerMethodolo-gy)[19],但是随着超支化聚合物合成路线的逐步完善以及更多复杂结构聚合物需要合成,因此更多新颖的合成方法并探究出来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双单体法”即DMM(Double-MonomerMethodolo-gy)应运而生,现在比较成熟的合成方法还有A2+B3型单体缩聚、偶合单体法等,Bao[20]等人合成出了阴离子型水溶性超支化聚芴,其主要是利用“A2+B2+C3”的方法通过聚合反应来制备,并且显示出对金属有很好的选择性。
超支化聚合物的工业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简单是其广泛应用两个重要的因素。使其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当前超支化聚合物主要应用在功能材料,药物,涂料和皮革工业中。
1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其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随着人们对超支化聚合物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超支化聚合物被合成出来。而将电化学性能、磁学性能、热力学性能、生物医学性能等功能性引入超支化聚合物中制备出多种有特殊作用的新型功能材料已经成为一种科研“潮流”,比如制备各种信息材料,聚合物膜,以及生物医用材料。
2在药物中的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应用作为药物载体,如果将制备的超支化聚合物与自身吸附携载药物能力不强的环境敏感性智能聚合物相结合。有文献[21]报道首先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超支化聚甘油,然后将药物同可用作高效药物释放载体的超支化聚甘油反应,使药物覆盖在超支化聚合物的表面形成一种新的结合物。结果表明:该结合物的药物负载能力高达70%,能快速将药物输送到细胞里,且结合物主要分布在细胞液中。
3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在涂料中的应用特别有意义,超支化聚合物的高溶解度,低粘度使其与其它树脂有好的相容性,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使其满足了人们对环保高品质涂料的需求,逐渐成为很有潜力的涂料树脂。颜德岳等[22]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用简易的原料就制得一种超支化聚氨酯,该超支化聚氨酯应用广泛,适宜做高效涂料、流变加工添加剂和交联剂等。张良均等[23]用油酸改性制得的超支化聚合物来制备一种新型树脂。
4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随着革制品用途的日益广泛,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超支化聚合物开始在皮革工业中崭露头角。首先根据超支化聚合物的独特性能与皮革加工中的需求情况合成出一系列不同结构的多种特殊用途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比如主鞣剂,复鞣剂和涂饰剂等各种助剂,使得超支化聚合物在皮革工业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及开发潜力。
(1)在皮革鞣制中的应用。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结构在于端基带有大量反应活性很高的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这些基团可与皮胶原纤维上的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及羧基等)结合成牢固的化学键,从而可用作皮革鞣剂、复鞣剂使皮革具有一些特殊的复鞣效果,提高丰满度,增强抗水性、耐光性以及改变革的表面电荷,促进染色均匀等等。
(2)在皮革涂饰中的应用。超支化聚合物分子链之间不容易发生链的缠结,粘度较低,具有独特的流平性,很好的成膜性、抗化学品性、耐候性和强的力学性能[24-25]。同时,超支化聚合物表面具有大量的端基活性基团和特殊的支化结构,利用其独特的性能制备出的超支化聚合物用于皮革涂饰,与皮革的粘着非常牢固,不易断裂,而且使涂层平整连续,有光泽,耐热性良好。
5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其它应用中,作为粘度调节剂的应用是最广泛、最重要的,如在聚苯乙烯熔体中加入少量的超支化聚苯可使熔融粘度大大降低。超支化聚合物还可作为大分子催化剂;总之,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已然成为应用研究的大热点。
2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经超过一千种,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材料学科各个领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2.1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陶瓷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有机骨水泥.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2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6)如何能够制备出纳米尺寸的生物材料的工艺以及纳米生物材料本身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