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所有研究釉质龋的病理变化,是从研究哪种龋病而来
A、窝沟龋
B、邻面龋
C、牙颈部龋
D、平滑面龋
E、根面龋
2、釉质龋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
A、血肿和机化
B、生长和发育
C、感染与免疫
D、脱矿与再矿化
E、复制和传递
3、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是根据以下哪种分类进行划分
A、龋病累及的组织
B、龋病的深度
C、龋病与治疗的关系
D、龋病病变部位
E、龋病进展速度
4、龋病组织颜色深,呈棕黑色,质地较硬,成人及老年人多数患的龋病是
A、急性龋
B、窝沟龋
C、原发龋
D、静止性龋
E、慢性龋
5、龋病在点隙窝沟,平滑面上表现为黄棕色色素沉着或者白垩色斑块,无明显龋洞,探针检查有粗糙感,一般没有主观症状的龋病是
A、深龋
B、中龋
C、浅龋
D、急性龋
E、猖獗性龋
6、关于窝沟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龋损基底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
B、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
C、龋损顶部向着窝沟壁
D、病变易进展到牙本质
E、以上都正确
7、平滑面龋的病损形态是
A、烧瓶状,口小底大
B、烧瓶状,口大底小
C、浅碟状,口大底浅
D、三角形,顶向釉牙本质界
E、三角形,顶向釉质表面
8、釉质龋最早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A、透明
B、混浊
C、色素沉着
D、崩解
E、再矿化
9、以下关于平滑面牙釉质龋镜下所见不正确的是
A、最早显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明显
B、釉质龋继续发展后,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
C、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
D、三角形的基底部向着牙釉质牙本质界
E、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
10、镜下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其病损结构由内向外可分为
A、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B、透明层、病损体部、暗层、表层
C、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
D、透明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坏死崩解层
E、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11、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是
A、透明层
B、暗层
C、表层
D、病损体部
E、细菌侵入层
12、平滑面龋中,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增大,用树胶可进入到孔隙中,属于平滑面龋的哪一层
C、病损体层
D、表层
13、关于釉质龋病理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表层至深层可分为透明层、脱矿层、病损体部、表层
B、树胶或喹啉浸渍暗层可表现为暗黑色
C、窝沟龋通常可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
D、表层中有抗酸力强的特性
E、病损体部脱矿最严重
14、以下关于平滑面龋的描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多见于颊舌面近牙冠部
B、病变呈口小底大的形态
C、龋斑不能自行恢复
D、龋缘处的龋斑呈圆形
E、多发生在邻面接触点的下方
15、以下关于龋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B、牙硬组织脱矿
C、有机物的不断分解
D、主要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
E、牙硬组织快速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16、关于窝沟龋的病理表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从病损的侧沟壁开始
B、沿釉柱方向向深部扩展
C、超过窝沟底部,形成口小底大的三角形
D、病变可以进展到达牙本质
E、表面形成明显龋洞
17、龋病最好发的部位是
A、平滑面龋
C、根面龋
D、牙本质龋
E、牙骨质龋
18、关于窝沟龋形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呈三角形,底部向着窝沟壁
B、呈三角形,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
C、呈三角形,顶部向着窝沟壁
D、呈同心圆形
E、没有固定形状
19、平滑面龋损多见于牙冠的什么部位
A、邻面接触点上方
B、邻面接触点下方
C、唇面近(牙合)缘1/3
D、颊面中1/3处
E、牙根面
20、以下哪项不是平滑面龋损的好发部位
A、近中邻面接触点以下
B、远中邻面接触点以下
C、颊面近龈缘牙颈部
D、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E、牙冠颊面中1/3处
21、关于牙齿平滑面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邻面龋的早期表现X线显示不明显
B、早期平滑面龋表现为白垩色斑块
C、颊舌面颈部龋外观与邻面龋相似
D、颊舌面龋为隐匿性龋,没有开放龋洞
E、早期龋损探诊质硬、光滑
22、光镜下观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纵磨片,叙述正确的是
A、釉柱横纹模糊
B、生长线明显
C、无色素沉着
D、三角形顶部向着釉质表面
E、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晚的部分
23、平滑面龋所呈现的“三角形”中,能够表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是
A、三角形基底部
B、三角形中部
C、牙本质部分
D、釉牙本质界
E、不能代表龋病进展
24、牙骨质龋细菌入侵的主要通道是
A、牙骨质层板
B、穿通纤维
C、生长线
D、成牙骨质细胞突起
E、牙骨质细胞陷窝
25、牙骨质龋临床上多见于
A、乳前牙
B、乳磨牙
C、年轻恒牙根龋
D、老年人冠龋
E、老年人根龋
26、好发于牙颈部的龋病为
B、慢性龋
C、牙釉质龋
27、能够累及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的龋病是以下哪项
A、牙釉质龋
C、冠部的深龋
D、牙颈部龋
E、根尖周炎
28、牙骨质龋的发生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牙骨质的发生始于菌斑下
B、早期病变为表层脱矿
C、细菌产酸导致牙骨质脱矿
D、脱矿后的牙骨质可以重新矿化
E、牙骨质深层矿化程度高于表层
29、关于牙骨质龋的病理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牙骨质龋的细菌通道为穿通纤维
B、早期表层矿化较好,但是表层下脱矿
C、相应牙本质的髓腔侧出现修复性牙本质
D、牙骨质龋进展较快,会很快进展到牙本质
E、发生颈部的牙本质龋比冠部的牙本质龋进展快
30、关于牙本质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进展较釉质龋快
B、常形成底向着髓腔的三角形病损
C、多是由釉质龋进一步向深层发展所致
D、牙本质龋是沿着牙本质小管进展的
E、牙髓组织的防御反应,可出现修复性牙本质
3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中脂肪变性层属于哪一层结构
A、死区
B、透明层
C、脱矿层
D、细菌侵入层
E、坏死崩解层
32、关于牙本质龋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牙本质内含有机物较多,除了有无机晶体的溶解外,还存在有机基质的分解破坏
B、牙本质龋是沿着牙本质小管快速进展
C、防御性反应可表现为硬化牙本质的形成
D、由表层至深层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E、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三角形病变,三角形的顶指向牙髓腔
33、关于牙本质龋中的脱矿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脱矿后色素不易沉着
B、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脂肪变性
C、脱矿层可被染成红色
D、牙本质小管形态较完整
E、是牙本质龋最深层的改变
34、牙本质龋最前缘的改变是
A、牙本质脱矿
B、细菌侵入
C、形成透明层
D、发生脂肪变性
E、牙本质破坏崩解
35、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表层向深部依次为
A、透明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坏死崩解层
B、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C、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坏死崩解层
D、坏死崩解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透明层
E、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
二、A2
1、某患儿脱落的乳牙上患有龋病。在龋病的切片上,观察到部分牙本质中出现裂隙及串珠样结构,这些表现应见于牙本质龋的
A、坏死崩解层
B、细菌侵入层
D、透明层
E、脂肪变性层
三、B
1、A.1%
B.5%
C.2~4%
D.5%~25%
E.10%~30%
<1>、平滑面龋病损体部孔隙所占容积
ABCDE
<2>、平滑面龋表层孔隙所占容积
<3>、平滑面龋透明层孔隙所占容积
<4>、平滑面龋暗层孔隙所占容积
2、A.平滑面龋
B.牙颈部龋
C.窝沟龋
D.牙本质龋
E.牙邻面龋
<5>、可以累及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的龋病为
<6>、龋损及形态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即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且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的龋为
3、A.透明层
B.脱矿层
C.细菌侵入层
D.坏死崩解层
E.暗层
<7>、在透明层的表面细菌进入前,酸的扩散导致的脱矿改变的是
<8>、在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繁殖,小管扩张呈串珠状的是
<9>、牙本质龋的最深层是
答案部分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虽然临床上以点隙窝沟龋最常见,但是由于点隙窝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干扰了人们对釉质龋组织形态学的观察,故目前对于釉质龋的病理变化、病变过程的理解大都是从研究平滑面龋得来的。
2、
【答案解析】釉质龋虽然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是病变具有其他任何感染性疾病所没有的特征,为一种非细胞反应性病变,基本变化为脱矿和再矿化。
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龋病累及的组织可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
4、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慢性龋也称缓慢进展性龋,病变进展慢,病变组织颜色深,呈棕褐色、棕黑色,质地较硬。一般成人及老人龋病多见此类型。
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浅龋一般无准确的量值,表现为点隙窝沟、平滑面上有黄棕色、黑褐色色素沉着或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龋洞,探针检查有粗糙感,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
6、
【答案解析】龋损形态也呈三角形,但基底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顶部向着窝沟壁。由于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的龋损及形态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即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由于釉质在窝沟底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此种病变在临床上检查时可能无明显龋洞,但其深层已有较大范围的病变。
7、
【答案解析】平滑面龋:釉质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
8、
【答案解析】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9、
【答案解析】光镜下观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纵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以后逐渐有色素沉着。当釉质龋继续发展,釉质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病变的此种形态与釉柱从釉牙本质界向表面呈放射状排列有关。
10、
【答案解析】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11、
【答案解析】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
12、
【答案解析】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13、
14、
【答案解析】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15、
【答案解析】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6、
【答案解析】窝沟龋损并非从底部开始,而是呈环状围绕着窝沟壁进展,并沿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延伸,当病变进展超过窝沟底部时,由于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的龋损及形态为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由于釉质在窝沟底部较薄,窝沟龋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此种病变在临床检查可能无明显龋洞,但其深层已有较大范围的病变。
1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咬合面点隙窝沟是食物、菌斑滞留区,且不易清洁,故窝沟是龋病最好发的部位,形成窝沟龋。
18、
【答案解析】窝沟龋龋损形态与平滑面不同,也呈三角形,但基底部朝向釉牙本质界,顶部向着窝沟壁。
19、
【答案解析】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齿邻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20、
21、
【答案解析】早期平滑面龋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以后病变向周围组织扩展,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颊舌面颈部龋外观与邻面龋相似,但多数形成开放的龋洞。
22、
【答案解析】光镜下观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纵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以后逐渐有色素沉着。当釉质龋继续发展,病损呈三角形,其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
23、
【答案解析】平滑面龋釉质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
24、
【答案解析】牙骨质龋:在病变早期有表层的相对矿化,随病变进一步进展,细菌产生的酸及代谢产物沿穿通纤维向深层进展,继而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破坏有机基质。
25、
【答案解析】牙骨质龋多发生于牙龈萎缩、牙根面暴露后,牙骨质表面菌斑沉积,继而龋病形成,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根龋。
26、
【答案解析】牙骨质龋多发生于牙根面暴露后,根面龋好发部位为牙颈部,所以病变经常累及颈部的釉质、牙骨质、直接或间接累及牙本质。
27、
【答案解析】由于根面龋好发部位为牙颈部,所以病变常累及颈部的釉质、牙骨质、直接或间接累及牙本质。
28、
【答案解析】牙骨质龋的发生始于菌斑下,早期病变为表层下脱矿。病变开始时,牙骨质表面菌斑下由于细菌产酸使牙骨质脱矿。而唾液、菌斑中的矿物离子可以在脱矿后的牙骨质表面沉积,同时氟容易被牙骨质摄取,也加强了表层的再矿化,造成表层矿化相对增高。此时的病变为潜行性牙骨质龋。
29、
【答案解析】牙骨质中的细菌可沿与牙面垂直的穿通纤维向深层进展,也可沿与牙面平行的生长线及层板状结构向牙骨质上、下扩展。牙骨质龋早期表层矿化良好,而表层下脱矿。当牙骨质龋进展缓慢时,在相应的牙髓腔也可出现类似于冠部牙本质龋发生时的修复反应。即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由于颈部牙骨质较薄,牙骨质龋进展较快,所以病变很快进展到牙本质,但是由于年龄增大,牙本质小管钙化封闭,故发生牙颈部的牙本质龋进展反而慢于冠部牙本质龋。
30、
【答案解析】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三角形的顶指向牙髓腔,底向着釉质牙本质界。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31、
【答案解析】透明层,有时,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也可发生矿物盐晶体的沉着,形成透明层。死区是脱矿层的结构变化。
32、
【答案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
33、
【答案解析】脱矿层位于透明层的表面,是在细菌进入前,酸的扩散所导致的脱矿改变,此层牙本质小管形态仍然比较完整,牙本质脱矿后,由于细菌产物与牙本质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色素容易沉着,脱矿层可被染成棕黄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脂肪变性是透明层的表现,不是脱矿层的表现。透明层为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出现的改变。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
34、
【答案解析】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也可发生矿物盐晶体的沉着,形成透明层。
35、
【答案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由病损表层向深部的顺序。
【答案解析】牙本质龋损中的细菌侵入层: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
【答案解析】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将牙纵断磨片浸于树胶、喹啉观察,病损体部显示为较为透明,与暗层之间界限清楚。此层脱矿程度较为严重,约占釉质容积5%~25%。
【答案解析】表层:在龋损区表面有一较为完整的表层,而且较之深层呈放射线阻射,孔隙容积约占釉质体积5%。
【答案解析】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
【答案解析】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答案解析】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的龋损及形态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即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由于釉质在窝沟底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
【答案解析】脱矿层位于透明层的表面,是在细菌进入前,酸的扩散所导致的脱矿改变,此层牙本质小管形态仍然比较完整,小管内基本上无细菌侵入。但管周、管间牙本质磷灰石数目减少,说明有脱矿的存在。
【答案解析】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
【答案解析】透明层透明层又称硬化层,为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出现的改变,位于病变的底部和侧面,在透射光下呈均质透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