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时是勇者,决心攀上科技高峰;他常常是斗士,挺身突破产业壁垒;他一直是园丁,俯首传道授业,为国育才……岁月匆匆,风尘仆仆。他说,奔波几十年,无非是——
从“高纯”走向“更纯”
为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特颁发此证书。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
接过那本红封金字的获奖证书时,李群生被“烫”了一下,证书里用繁体字写的这句话,将一份荣耀与他一起,定格在照片上。
12月3日在京举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上,这位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因在高纯化学品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我们做得还不够。”颁奖结束后接受《中国化工报》专访时,李群生向记者道出了那一刻的念头,“高纯化学品怎样才能更纯一些?”
四十年板凳坐穿
1984年,李群生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读硕士。从那时起,开发高纯化学品就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大“执念”。毕业后,他带着这份“执念”进入北京化工大学执教至今。前后算起来,这实验室的板凳,他一坐就是40年。
李群生在实验室
然而这条板凳并不好坐。高纯化学品的制备需要极高的技术精度和严格的工艺控制,任何微小杂质都可能对产品性能产生致命影响。因此,先进的分离提纯技术是高纯化学品制备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落后于人,高纯化学品研究受到严重制约。
何以解忧?唯有成功!干农活长大的李群生就有这样一股韧劲儿,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出好庄稼——更何况,他坚信自己开垦的是一片沃土。
40年的科研之路上,李群生有3个好伙伴: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办公室的沙发以及凌晨两点的校园。实验室既是他的战场,也是他的乐园;那些瓶瓶罐罐既是他的武器法宝,也是他的花花草草。
科研工作中,李群生喜欢琢磨和总结。他会提出各种数学模型,指导高效分离纯化塔器内构件的设计,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他针对不同的难分离物系,总结出完备的实验方法,取得完整的相平衡数据,为工业分离打下基础。办公室的沙发则是最懂他的知己——知晓他的疑难困惑,明白他的奇思妙想。“李老师是个工作狂。有次加班解决一个问题,两天都在办公室睡沙发过夜。”2024级硕士生张伊告诉记者,她今年刚入学,就被导师的这种劲头惊呆了。
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导师45岁之前更加疯狂: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没有假期,没有周末,只有过年时才会休息两天。那时李群生有个习惯,每天深夜走出实验室时,他都会选择放空自己,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科研得意与失意。凌晨两点的校园,是消纳他所有情绪、陪伴他走向明天的朋友。他毕竟不是真铁人,而同样是一个会为实验成功而开心不已的普通人。
40年来,李群生带领团队开发了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高纯化学品研发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用40年如一日的坚守,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完美诠释。
十万里关山走过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如果无法实现产业化,再好的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工程放大难更是普遍存在的痼疾。
为了推动项目落地,长期身处象牙塔的李群生开始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界。然而,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一次合作洽谈中,对方对技术一窍不通却总是指手画脚,试图取得主动,性格耿直的李群生一怒之下头也不回甩袖而去。他的犟脾气又犯了:“就算是撞,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撞出一条路来。”
那一晚,凌晨2点的校园没有等到他,他用一个通宵重写技术说明,并努力做好“翻译”,使之更容易理解。再作推广时,他的技术引起了许多企业的强烈兴趣。
李群生(右二)与团队分析试验遇到的问题
建设三氯氢硅项目那一年,他有四五个月在现场度过,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获取一手资料,再根据理论研究、实验室分析形成解决方案。
“以前条件差,常常买不到火车票,我们就带个马扎赶火车,如果没有坐票或者卧铺,就坐在马扎上。”回忆起这段日子,李群生很感慨,“头天晚上上车,第二天早晨到达,下车后直奔现场研究解决问题,晚上再坐夜车,第三天早晨到学校。这是常态。”
“唐僧取经走了十万八千里,我们肯定不止。”李群生笑着说。那些年,他带领团队在学校和各企业、园区之间穿梭往返,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他成功开发出杂质含量ppt级的电子级二氯二氢硅装置;他主持设计建成了3000吨/年、纯度达99.99999999%的高纯硅装置,生产出了高纯硅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从而使我国只能以1万元/吨出口99%粗硅,再以350万元/吨进口高纯硅的局面彻底成为历史……
李群生在装置现场
主持完成了150余项国家和企业的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取得多项具有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这是李群生走过关山十万里,写在大地上的“产业之经”。他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荣膺中国专利奖金奖,多次揽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并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实验室板凳坐得连连“结果”,产业之路走得处处“开花”,面对众多奖杯和头衔,李群生却并不满足。
为什么呢?
一百位人才造就
“只有一个李群生,能为国家为行业做的事情还是太少。”李群生给出了回答,“假如我能培养100个李群生呢?”
在攀登科技高峰时,他并非一直是毫无畏惧的勇者;在推进成果产业化之路上,他也并不总是无往不利的斗士,但从走上北京化工大学讲台那一刻至今,李群生始终不肯舍弃的身份,就是一名教师。
他对研究生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理论功底扎实,更要实践经验丰富。他的研究生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到企业一线锻炼。
在学生们眼中,李群生是一位严师,但他永远会做好表率。“我们一起写项目材料,李老师总会亲自给我们点外卖。”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晚上等我们都走了,他还在加班。”
“起初是李老师的渊博学识吸引我跟他读研,但现在我感觉他更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入学几个月的张伊说,“我也希望以后能施展所学,开发纯度更高的高纯化学品,解决我们国家高端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数十年来,李群生培养了上百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本科生。他们中许多人都已成为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当然,也有很多人像李群生一样走上科研和教学岗位,正在努力“成为李群生”,甚至“超越李群生”——这是李群生最大的欣慰。
李群生(前排中)与毕业的研究生合影
英力士企业集团12月2日宣布,已与KPSCapitalPartners,(KPS)达成协议,将英力士复合材料业务以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的价格售予KPS。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
12月5日,滨州“北鲲计划”—北海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滨化集团北海基地举行。本次集中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01.29亿元,涵盖危废利用、中试科研、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作为集中开工项目之一....
12月5日,金杯远程合作首款吉运新能源产品下线仪式暨醇氢电动产业发展大会在沈阳金杯公司总装车间举行。通过远程新能源技术的导入,金杯品牌焕发新生,重构金杯产品序列,首款产品吉运E6、E9正式下线,2...
近日,中国石化孙焕泉院士团队创建的“稠油多元热复合驱技术规范”成功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
12月3日,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涛一行来访潞安化机。潞安化机党委书记任金锁、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建斌、副总经理李文忠热情接待并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