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总称。从广义上讲,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通常指的是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主要工具:笔、墨、纸、砚、绢素宣纸:生宣、熟宣线条变化: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墨色变化: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烘、染、泼、积)“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加宣纸白色,可称为“六彩”)
2、绘画术语
造型表现手段
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塑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
黄金分割
亦称黄金律、黄金比例。在一条线段上,按照最佳长短比例,即(0.618:1)将此线段分割为长段与短段,或按此最佳长短线段的比例构成一个矩形的最佳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即构成黄金分割。
二度空间
绘画术语。指由长度(左右)和高度(上下)两个因素组成的平面空间。在绘画中为了真实的再现物象,往往借助透视、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造成纵深的感觉和物象的立体效果,即以二度空间造成自然对象那种三度空间的幻觉。有些绘画,如装饰性绘画、图案画等,不要求表现强烈的纵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间中追求扁平的意味,来获得艺术表现力。
三度空间
绘画术语。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绘画中,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质感
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丝绸、陶瓷、玻璃器皿、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美感。
量感
借助明暗、色彩、线条等造型因素,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觉。如山石的凝重,风烟的轻逸等。绘画中表现实在的物体都要求传达出对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实在感。运用量的对比关系,可产生多样统一的效果。
空间感
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ms211正确地运用透视知识,可以很好的表现空间感。
体积感
绘画术语。指在绘画平面上所表现的可视物体能够给人以一种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觉。在绘画上,任何可视物体都是由物体本身的结构所决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块面所组成的。因此,在绘画上把握被画物的结构特征和分析其体面关系,是达到体积感的必要步骤。
透视
明暗
绘画术语。指画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出现三种明暗状态,称三大面,即:亮面、中间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间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显现为五个基本层次,即五调子:①亮面—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一中间面,半明半暗;③明单间交界线一亮部与暗部转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一背光部分;⑤反光一单间面受周围反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层次来描绘物象,一直是四方绘画的基本方法。文艺复兴时期瓦萨里在其《美术家列传》中就曾论述:“作画时,画好轮廓后,打上阴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后在单间部又仔细作出明暗的表现,亮部亦然。”欧洲画家中伦勃朗是擅长明暗法技巧的大师。
轮廓
造型艺术术语。指界定表现对象形体范围的边缘线。在绘画和雕塑中,轮廓的正确与否,被视为对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
构图
造型艺术术语。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
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种物体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礼堂所显现出的一种复杂现象。由于物体质地不同,和对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间万物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人眼可以识别的色彩种类是,男人130万种,女人180万种。
色相
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
色度
指颜色本身固有的明度。如七种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黄色色度最明亮。
色调
亦称调子。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体表面笼罩在一种统一的色彩倾向和色彩氛围之中,这种统一的氛围就是色调。
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基本分为暖色(也称热色)和冷色(也称寒色)两类。红、橙、黄为暖色,给人以热烈、温暖、外张的感觉;绿、青、蓝、紫为冷色,给人以寒冷、沉静、内缩的感觉。同时,色性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如绿色,和红、黄等对比,属于冷色;但和蓝、紫等对比,就是相对的暖色了。
笔触
指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笔触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者的艺术个性和修养,因而,也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3、绘画种类
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中国画、油画、素描、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从题材内容划分: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划分: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从体系上划分:东方绘画、西方绘画;
绘画艺术语言:(1)线条(2)形体(3)色彩(4)色调(5)动感(6)笔墨(笔触)
(1)油画
油画(anoilpainting;apaintinginoils)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画主要画种之一。
(2)版画
(3)素描
(4)水粉画
(5)水彩
水彩颜料的流动性、渗透性强,色泽明快,色域之间互相渗染,可画出灵动的视觉感而不同于水粉画的强烈刺激。水彩颜料按一定比例混调进水彩颜料、面粉糊或鸡蛋清等材料,可以对其覆盖度、光泽感等特性进行有度的调节,达到个人的需求。
(6)中国画
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这是两种不回的表现形式,工笔画一—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一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惰。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耍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从唐代起就有这两种绘画风格。有的介干两者之间,兼工带写,如在一幅画中,松行用写意牛法,楼阁用工笔,使两者结合起来,发捍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4、绘画历史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5、中外画派
中国古代画派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四王画派:“清六家”中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合称
清六家: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
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画派
京津画派:金城陈师曾齐白石等
外国各时期画派
洛可可风格代表画家:布歇、华托、弗拉戈纳尔、夏尔丹
新古典风格代表画家:普桑、大卫、安格尔
现实主义画派:杜米埃、库尔贝
新印象画派:修拉西涅克
后印象画派:梵高、塞尚、高更
巴黎画派:夏加尔、莫迪里阿尼
立体派:毕加索、波拉克
4、绘画欣赏
(1)了解中国绘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a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b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
c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d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
e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2)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背景,领悟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结构、形式的特点,达到与作品在感情上的交流。
(3)注意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赏析绘画的标尺。
(4)多看和思考画作,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物体与景色,从而培养和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感觉,逐步具备对绘画艺术语言的感受力。
(5)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对画作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5、绘画收藏知识
首先要选择“真品”。
二是要选择“精品”。
三是选择“名品”。
四是选择“稀品”。
五是选择“特品”。
六是选择“完品”。
二、雕塑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①圆雕
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
②浮雕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
③透雕
一种雕塑形式。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大体有两种:
①纪念性雕塑
②主题性雕塑
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主题性雕塑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个性和追求,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环境的主题。
③装饰性雕塑
④功能性雕塑
是一种实用雕塑,是将艺术与使用功能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这类雕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生活的细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功能性雕塑首要目的是实用,比如公园的垃圾箱,大型的儿童游乐器具等。
⑤陈列性雕塑
雕塑分类并不是界线分明的。现代雕塑艺术相互渗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如纪念性雕塑也可能同时是装饰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也可能同时是陈列性雕塑。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种类
特种工艺
艺用纺织
提花纺织、织毯工艺、抽纱工艺、绣织工艺
工艺绘画
内画、羽毛画、麦秆画、贝壳画、烙画、丝绒画等
民间工艺
灯笼、剪纸、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等
编结工艺
竹编、草编、棕编、麦秆编、绳编
四、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在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才开始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建筑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的需要,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出时代的、民族的风貌,成为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