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互联网科技的迅猛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已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特别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互联网经济催生下的跨境电商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跨境电商行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短短不到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在我国,跨境电商行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尤其是在进军欧美等互联网经济发源地的过程中,其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快速扩张,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其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跨境电商业务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知识产权是什么?
跨境电商容易发生哪些知识产权侵权?
首先,必须深入讨论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以便明确我们所面临的侵权风险。以下是对知识产权的解释:
在跨境电商业务的实践中,工业产权中的商标权和专利权往往成为侵权风险的高发领域。目前,众多跨境电商平台账户遭遇封禁、罚款、索赔乃至诉讼案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源于商标和专利的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导致的资金冻结、高额赔偿以及钱货两空的严重后果,无疑成为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痛点与遗憾。
您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和想不到的侵权
关于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许多人可能仅停留在对商标和发明专利的基本认知上,认为只要不仿冒他人的商标或使用他人的发明专利即可避免侵权。然而,实际上,知识产权侵权远不止于此,其中还包括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情形。接下来,本文将带领大家一同探讨那些可能被忽视或意想不到的侵权情形。
01词语、描述语言侵权
例如,提及“NOTE4”或“IPAD”等词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仅仅是一些产品名称,但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框架下,这些词汇同样具有商标权的属性。同样,在产品描述中使用诸如“WearascomfortableasNike”、“OperatesassmoothlyasiPad”等语句,虽然看似是对产品性能的客观描述,但实则可能构成商标侵权的潜在风险。
在电商平台上,这样的产品描述语言屡见不鲜。然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汇或描述,实际上可能已经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例如,曾有一款MIZO手机在eBay平台上的商品描述中使用了“CameraAndroidsmartphoneNOTE3NOTE4Mobilephone”这样的描述语言,结果遭到三星公司的投诉,导致其账户被冻结。原因在于,三星公司对“NOTE4”这一商标拥有专有使用权,而MIZO手机在商品描述中使用该词汇,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搜索NOTE4时看到MIZO手机,从而产生混淆,误认为MIZO手机与三星的NOTE4存在某种关联。在美国,这种行为明确属于商标侵权行为,即未经许可复制、模仿、假冒他人商标,用于商品销售,并有可能造成混淆、误导、欺骗的商标侵权行为。
因此,企业在对产品进行描述和介绍时,应当谨慎选择词汇,避免使用商标所有人已经获得商标所有权的单词。否则,即使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构成侵权行为,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02颜色侵权
关于颜色侵权,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蒂芙尼蓝(TiffanyBlue):
这一独特的蓝色在1998年被蒂芙尼公司注册为商标,并在2001年由专业色彩机构潘通(Pantone)赋予了特定的代码“1837Blue”,以确保其专属性。蒂芙尼公司不仅注册了“TiffanyBlue”这一商标,还注册了“TiffanyBlueBox”,两者均用于保护其珠宝产品的独特性。
03排列摆放侵权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有线耳机EarPods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款产品。其独特的外观设计以及耳机部分的排列摆放,均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特征: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这款耳机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苹果还为其在盒子中的独特摆放形状申请了外观专利。因此,过去许多电商平台因销售与苹果耳机相似摆放形状的耳机而遭到苹果公司的投诉。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品牌厂商开始积极注册自己产品摆放和包装的外观专利,以保护其创新成果。
因此,当您看到市场上品牌商品的摆放形状和包装设计时,应意识到这些很可能已经获得了外观专利保护。在此情况下,若您的产品或展示方式与这些已申请专利的摆放形状、包装设计相似,便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04图片处理侵权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时,图片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必须明确指出,盗用其他品牌官网的图片或展示带有他人商标的图片是严格禁止的。然而,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运用修图工具进行处理,比如加上马赛克,即可规避这一问题,因为品牌和商标一旦打上马赛克,便不再显现,似乎便可随意使用。
然而,笔者必须明确指出,这种想法实属聪明反被聪明误。使用经过马赛克处理的图片,恰恰可能证明侵权者明知侵犯他人商品权的行为。原本可能只是存在客观上的侵权行为,但现在通过打马赛克的行为,更加凸显了侵权者的主观故意,从而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惩罚。
05对于侵权的“钓鱼执法”
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即有高达610家律师事务所致力于品牌商权益维护工作,其中不乏在电商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GBC(GreerBurns&Crain)、SMG(STEPHENM.GAFFIGAN,P.A.)、KeithA.Vogt以及EpsteinDrangel等律师事务所。这些美国律师各自为不同的品牌提供代理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律师事务所采取不当手段,将矛头指向中国卖家。这种不当行为导致部分跨境电商卖家的账户资金被冻结、产品被下架、收到警告邮件,甚至销售权限被取消。在极端情况下,卖家甚至面临账号被封禁、货款无法追回、店铺被迫关闭的严重后果。近期,就有平台卖家反映遭到此类不当律师的起诉,账户资金被冻结,求助无门,损失惨重。
那么,这些所谓的“钓鱼执法”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是恶意将描述性词语注册为商标,随后通过查找卖家的平台资金账户,在电商平台上投诉其产品名称、描述等涉嫌侵权,从而迫使平台封禁账号、下架商品,并冻结账户资金。在处理过程中,这些律师往往采取拖延策略,迫使卖家为恢复账号运营和资金解冻而支付高额和解费用。
另一种更具技术含量和隐蔽性的手段是,律师通过检索卖家的商品,发现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然后主动与卖家接触,诱导其发送可能侵权的图片或交易产品。一旦获取到这些信息,律师便会立即向平台投诉卖家的产品或销售行为涉嫌侵权,从而再次导致账号被封禁、资金被冻结。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往往更高,因为律师能够收集到更充分的证据,对卖家造成的损失也更为严重。
这两种“钓鱼执法”行为虽然目的相同,但后一种方式因其隐蔽性和高效性,往往对卖家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呼吁广大跨境电商卖家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06未销售即侵权
关于侵权行为的判定,是否仅限于销售侵权产品?若未发生实际交易,亦未在平台上误导或混淆消费者,是否即不构成侵权?针对此问题,我们可结合一则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A公司与美国B公司曾就毛巾订单达成合作意向,但随后双方取消了该笔订单。在订单取消之际,B公司明确要求A公司不得对已生产的带有其刺绣商标的货物进行销售。然而,A公司在后续的询单过程中,仍向其他客户发送了包含B公司商标的产品照片,尽管此举并未促成任何实际交易。然而,此事被B公司得知后,B公司即以A公司侵犯其商标权为由,要求A公司进行赔偿。A公司则辩称,因未实际销售货物,故未侵犯B公司的商标权。
经过美国法院的审理,最终A公司败诉,并被判赔偿B公司一笔损失费用。由此可见,侵犯商标权的判定并非以实际销售行为为唯一标准,而是需综合考虑商标权的归属、商标使用的合法性以及是否可能对商标权人造成潜在侵害等因素。因此,即便未发生实际交易,亦不能排除侵权的可能性。
如何避免跨境电商业务侵权?
1提升对侵权行为的认识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任何可能涉及侵权行为的行为都应坚决避免。目前国内有关部门对电商平台在侵权行为上的监管力度不足,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仅在接到举报或发现后进行查处,且惩处措施往往只是简单的关店再开,这导致许多从国内电商平台转向跨境电商的企业和个人对侵权行为的认识仍然淡薄。他们仍然沿用国内老一套的盗图、仿冒等营销手段,甚至出现了在商品中夹杂返还现金夹页等违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只能是导致自身账户被封禁、资金被冻结,最终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坚决杜绝任何不合适、涉及侵权的行为,切勿明知故犯。
2熟悉侵权法律法规
其次,对当地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法规亦需有清晰的认识,确保在面对侵权投诉时能够心中有数,依据当地法律规定和要求,及时采取合法合规的自救措施进行抗辩。
在与多位律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许多跨境电商在遭遇侵权投诉时,由于对平台管理制度和当地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往往采取忽视或盲目操作的态度。这不仅可能导致损失惨重,更可能因不当操作将原本并非侵权或轻微侵权的行为升级为严重侵权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损失。
因此,跨境电商从业者应加强对当地侵权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或寻求当地及国内具备专业侵权案件处理经验的人员协助。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在面临侵权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有效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