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提供了世界上大约17%的电能。一些国家或地区对核电的依赖要比其他发电方式更高。例如,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数据,在法国,大约75%的电是由核电站生产的。在美国,核电站共提供了大约15%的电能,但各州利用核电的情况并不统一。全世界共有超过400座核电站,而其中有超过100座在美国。
座落于北卡罗莱纳州罗利市的
铀是地球上一种相当普通的元素,在地球形成时就存在于这个行星中了。铀原本是在恒星中形成的。年老的恒星爆炸,其尘埃聚集起来形成了地球。铀-238(U-238)有一个非常长的半衰期(大于45亿年),因此现在它们仍然大量存在。铀-238占地球上所有铀的99%,铀-235约占0.7%。铀-234是由铀-238衰变形成的,它更加稀少。(铀-238经过很多阶段的阿尔法和贝塔衰变才能转变为稳定的铅同位素,而铀-234是这条反应链上的一环。)
核裂变
下面的动画演示了一个中子从上部接近铀-235的原子核。一旦原子核捕捉到中子,它马上分解为两个轻一些的原子,同时释放出两个或三个新的中子(中子的个数取决于铀-235原子分解的方式)。两个新的原子释放出伽马射线并稳定到新的状态。有三件事情让这个诱发裂变过程变得有趣:
为使铀-235的这些特性得到发挥,铀样品必须得到浓缩,这样它就含有2-3%或者更高浓度的铀-235。3%的浓度足够用于核电站。武器中的铀含有90%或更多的铀-235。
核电站内部
建造一个核反应堆需要浓度低一些的铀。通常,铀被制作成直径相当于10美分硬币左右,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燃料元件。燃料元件被安装到长燃料棒中,燃料棒被进一步组装成燃料组件。燃料组件通常被浸泡在压力容器中。容器中的水起冷却作用。为使反应堆工作,浸泡在水中的燃料组件必须处于稍微超临界的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其他设备,铀最终将会过热并熔化。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由吸收中子的材料制成的控制棒通过升降装置插入到燃料组件中。操作员通过升降控制棒来控制核反应的程度。当操作员希望铀堆芯产生更多的热量时,可将控制棒从铀燃料组件中升起。要使热量减少,则降低控制棒以插入到铀燃料组件中。在发生事故或者更换燃料时,控制棒还能被完全插入铀燃料组件中以关闭核反应堆。
铀燃料组件是一个能够产生极高能量的热源。它对水进行加热并将其转化为蒸汽。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而汽轮机则带动发电机来发电。在某些反应堆中,反应堆产生的蒸汽通过二级中介热交换装置将另一个回路的水加热为蒸汽来转动汽轮机。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放射性的水或者水蒸汽不会接触到汽轮机。同样,在某些反应堆中,与反应堆堆芯接触的冷却流体是气体(如二氧化碳)或者液态金属(如钠或钾),这种类型的反应堆允许堆芯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
如果除去核反应堆,核电站和火电站除了生成蒸汽的热源不同外差异很少。
反应堆的压力容器通常被放置在一个用作辐射防护的混凝土衬里内。这个衬里被安装在一个更大的钢制密闭容器中。这个容器中有反应堆堆芯以及供工作人员维护反应堆的硬件设施(吊车等)。该容器的作用是防止放射性气体或液体泄漏。
最后,这个密闭容器被外部的混凝土建筑保护,它的强度能够承受喷气式飞机的撞击。这些二级密闭结构对防范如在三里岛事故中那样的辐射或放射性蒸汽的泄漏是必要的。前苏联的核电站中由于没有二级密闭结构,最终导致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铀-235并不是核电站中唯一可用的燃料。核电站的另一种燃料是钚-239。钚-239可以使用中子轰击铀-238得到——这就是核反应堆中时时刻刻发生着的事。
亚临界、临界和超临界状态
铀-235原子分裂时会(根据分裂方式的不同)释放出两个或三个中子。如果附近没有铀-235原子,那么这些中子将会以中子射线的方式飞走。如果铀-235原子是一块铀的一部分——那么附近就有其他铀原子——于是将会发生下面三种情况:
燃料中铀-235的含量(浓缩水平)和燃料块的形状决定了铀的临界状况。可以想象,如果燃料是细薄的片状,那么多数自由中子将会飞出去而不是撞击其他的铀-235原子。球形是最佳的形状。以球形聚集在一起以实现临界反应的铀-235的量大约为0.9公斤。这个量因此被称为临界质量。钚-239的临界质量大约是283克。
可能出现的问题
核能发电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非常清洁。与火电站相比,核电站从环保角度来讲简直就是做到了极致。火电站向大气中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比核电站还多,同时它还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碳、硫和其他元素,非常不幸的是,核电站的运行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以上这些问题使得在美国建设新核电站的尝试偏离了正常轨道。因为社会似乎普遍认为建设核电站风险超过了回报。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但建造这种反应堆实际上已为期不远。目前,核聚变反应堆正处于试验阶段,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多个实验室都开展了这项研究。
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经过协商,建议在法国卡达拉什建立一座名为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的核聚变反应堆,旨在研究通过持续核聚变反应来发电的可行性。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关于核聚变的知识,并了解ITER反应堆的工作方式。
核聚变物理学:反应
核聚变反应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大多数都涉及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氘-氚反应——一个氘原子和一个氚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氦4原子和一个中子。其中大部分能量以高能中子的形式释放。从概念上讲,利用反应堆中的核聚变十分容易。但为了让这一反应以可控、无害的方式进行,科学家们历经周折。为了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先看一下发生核聚变的必要条件。
发生核聚变的条件
当氢原子聚合时,它们的原子核必须结合在一起。然而,由于每个原子核中的质子都带有相同的电荷(正电),因而会互相排斥。如果您曾试着将两块磁铁放在一起并感到它们互相推开,则意味着您已亲身体验了这一原理。
若要实现核聚变,需要创造一些特殊的条件来克服这种排斥力。下面是发生核聚变的一些必要条件:
借助目前的技术,我们只能实现发生氘-氚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氘-氘聚变需要的温度更高,这种温度有可能在将来实现。基本上,利用氘氘聚变会更加方便,因为从海水中提取氘比从锂中提取氚要更加容易。另外,氘不具有放射性,而且氘氘反应可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聚变反应堆:磁约束有两种方法可实现发生氢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
我们首先探讨磁约束。其工作原理如下:
加速器释放出微波、带电粒子束和中性粒子束,用于加热氢气的气流。在高温下,氢气从气态变为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受到超导磁体的挤压,进而发生聚变。在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时,最有效的磁体形状是面包圈形(即环形)。
等离子体环形室
采用这种形状的反应堆称为Tokamak。ITERTokamak是一个独立式反应堆,其部件都装在不同的盒子中。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插入和拔出这些盒子,而不必拆开整个反应堆。该Tokamak的等离子体环形室将采用2米的内半径和6.2米的外半径。
ITERTokamak反应堆的主要组件包括:
ITERTokamak
起初,ITERTokamak将测试建造持续核聚变反应堆的可行性,其最终将变为一座测试核聚变发电厂。
核聚变反应堆:惯性约束
在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设施(NIF)中,科学家们正在试验用激光束来诱发聚变。在NIF设备中,192条激光束将聚焦于一个直径为10米的靶室上的一点,这个靶室称为黑体辐射空腔。根据科学和工程百科全书,黑体辐射空腔是指“腔壁与腔内的辐射能量达到平衡的腔”。
惯性约束核聚变过程
在靶室内部的焦点上,将有一个豌豆大小的氘-氚粒状物,其外侧包有一个小型塑料圆筒。激光的能量(180万焦)将加热圆筒,并生成X射线。在高温和辐射的作用下,粒状物将转化为等离子体,且压力不断升高,直至发生聚变。核聚变反应寿命很短,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一秒,但它释放的能量是引发核聚变所需能量的50到100倍。在这种类型的反应堆中,需要相继点燃多个目标,才能产生持续的热量。据科学家估计,每个目标的成本可控制在0.25美元左右,从而大大降低了核电厂的成本。
与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类似,惯性约束核聚变中的能量也将被转移至热交换器生成蒸气,进而通过蒸气来发电。
核聚变的应用核聚变的主要应用是发电,它可为后代提供安全、清洁的能源,与目前的核裂变反应堆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目前,NASA正在研制一种小型的核聚变反应堆,用于为深空火箭提供动力。核聚变推进器具有无限的燃料供应(氢),其效率更高,可令火箭飞得更快。
2005年4月,冷核聚变取得巨大进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利用热电晶体引发了核聚变。他们将晶体放入盛有氢的小型容器中,并对晶体加热,进而形成一个电场。接下来,他们将一根金属线插入容器来吸收电荷。聚焦的电场对带正电荷的氢原子核产生极强的排斥力,这使得原子核快速挣离金属线,并发生相互碰撞,其力度足以实现聚合。这一反应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的。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冷温度的产物:真正的冷核聚变(csmonit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