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白银,全名现货白银延期交收业务,是当下天交所、广交所、新华大宗、浙江长荣等大型贵金属平台旗下的主要产品之一,并深受广大投资者喜爱。现货白银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贵金属平台投资理财方式,投资者可利用世界白银价格的波动,对其进行买卖交易而获取差额利润。
现货白银,又称国际现货白银或者伦敦银,是一种是利用资金杠杆原理进行的一种合约式买卖。它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要求在交易成交后1~2个工作日内完成交割手续,但有些投资者并不在交易后进行白银的实际交割,而只是到期平仓以赚取差价利润。现货白银交易以美元为货币单位,以盎司为合约单位,价格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交易重量以1盎司为单位,即为1手,交易以100盎司或其倍数为交易单位,投资者可利用1盎司的价格购买100盎司的白银的交易权并利用这100盎司的白银的交易权进行买涨卖跌,赚取中间的差额利润。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当然,随着白银的用途越来越多的面向工业领域,其作为货币支付职能也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白银市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建国初期白银管理
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施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行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二、改革开放前(1955-1978年)的金银管理
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的收购政策,鼓励金银生产,保证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金银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办法》(试行),为金银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则,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金银管理规章。
三、改革开放后的金银管理
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管理方法和加强金银法制建设,促进金银管理由保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适应和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及人民生活对金银的需求。
1983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对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实施。
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
四、白银市场的全面放开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白银收购配售业务。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这一规定实施标志我国白银市场全面开放。2000年至今,我国白银产业快速发展,白银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我国正式宣布放开白银市场,我国白银工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并不为过。2003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4500吨,是1999年的3倍,白银消费量达到2000吨,较1999年增长60.7%。以华通铂银交易市场的成立,标志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白银曾经是国际上的通用货币,其储量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象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白银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储备职能日渐弱化。世界主要产银国有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这八大产银国近几年的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上。我国的白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银工业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白银原有的供应格局,白银市场的开放是我国成为世界白银需求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
二:现货白银、期货白银区别在哪里?
白银投资分为期货、现货和实物三种。
实物这个最容易理解了,就是买块真正白银的摆家里放着等升值,是长期投资的可选方案,不适合中短期投资,而且买卖比较麻烦。
三:美国经济数据与白银价格的关系
(2)工业生产指数。工业生产指数是相对指标,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衡量的基础是数量,而非金额。该指数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工业经济的景气状况和发展趋势。指数上扬,代表经济好转,利率可能会上调,对美元偏利好,对白银则是利空;
反之,对美元则是偏向利空,对白银则是利多。要注意的是,如果美国经济衰退,美元成为世界避险市场的时候,工业生产指数的上扬将会激发风险偏好情绪,使避险资金流出美元市场,从而利好白银;而该指数的下降将有可能助长避险资金流人美元市场,令白银承压。
(3)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八个范畴的状况。它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信号,这样会利多美元,利空白银;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预期联邦储备局可能会调低利率以剌激经济,这样会利空美元,利多白银;反之则利空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4)耐用品订单。耐用品订单代表未来一个月内对不易耗损的物品的订购数量,该数据反映了制造业活动情况。就定义而言,订单泛指有意购买而预期马上交运或者未来交运的商品交易。若该数据增长,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白银;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对美元利空,利多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6)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消费者物价指数一样,通常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所以美国生产指数上扬对美元来说大多偏向利多,利空白银;反之,利空美元,利多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7)零售销售指数。其实是零售销售数额的统计汇总,包括所有主要从事零售业务的商店以现金或信用形式销售的商品价值总额。服务业所发生的费用不包括在零售销售中。若零售额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好转,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利空白银;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利多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9)新屋开工及营建许可建筑类指标。住宅建设的变化将直接指向经济衰退或复苏。新屋开工与营建许可的增加,从理论上来说对于美元是利好因素,将推动美元走强,利空白银;而新屋开工与营建许可的下降或低于预期,将对美元形成压力,利多白银。
(10)每周申请失业金人数。每周申请失业金人数分为两类:首次申请和持续申请。除了每周数字外,还会公布四周的移动平均数,以减少数字的波动性。申请失业金人数变化是市场上最瞩目的经济指标之一。美国是个完全消费型的社会,消费欲是经济的最大动力所在,如果每周因失业而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增加,会严重抑制消费信心,相对美元是利空,利多白银。如果该项数据很低,说明劳动力市场改善,对经济的前景乐观,利于美元,利空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11)贸易账。贸易账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进口总额大于出口,便会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形;如果出口大于进口,便称为“贸易顺差”;如出口等于进口,就称为“贸易平衡”。如果一个国家经常出现贸易逆差现象,国民收人便会流出国外,使国家经济转弱。政府若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该国的货币贬值,因为币值下降,即变相把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提髙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国际贸易状况是影响外汇汇率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当外贸赤字扩大时,就会利空美元,令美元下跌,利多白银;反之,当出现外贸盈余时,则是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12)净资本流入。它是指减去了美国居民对国外证券的投资额后,境外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股票和其他证券而流人的净额。其被视为衡量资本流动状况的一个大致标志。资本净流入处于顺差(正数)状态,好于预期,说明美国外汇净流人,对美元是利好,利空白银;反之,处于逆差(负数)状态,说明美国外汇净流出,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13)设备使用率(也称产能利用率)。它是指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代表产能利用程度。当设备使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满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的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利空白银;反之,如果设备利用率在90%以下且维持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的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利多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
(14)新屋销售。它是指签订出售合约的房屋数量,由于购房者通常都是通过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形式认购房屋,因此对当前的抵押贷款利率比较敏感。房地产市场状况体现出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若强劲,则表明该国经济运行良好,因此,一般来说,新屋销售增加,理论上对美元是利好因素,将推动美元走强,利空白银;反之,如果销售数量下降或低于预期,将对美元形成压力,利多白银。
(15)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支出数占美国经济的2/3,对于美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师追踪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寻求预示将来的消费者支出情况的线索。每月公布两次消费者信心指数,一次是在月初,另一次是在月末。消费者信心指数稳步上扬,表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看好,消费支出有扩大的迹象,从而有利于经济走好,利多美元,利空白银;反之,则是利空美元,利多白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