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工资、发年终奖,会奖励自己买奢侈品包包、首饰,现在都是买黄金。黄金能打首饰、又保值增值,买了不亏。”消费者小张告诉时代财经,光黄金项链她就囤了5条。
今年以来,“黄金”成为社交媒体的关键词之一,多次冲上微博热搜,黄金消费也正在形成热潮。
4月26日,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消费金条及金币106.323吨,同比增长26.77%;黄金首饰消费183.922吨,同比下降3.00%。不过总体来看,黄金消费需求仍呈走高趋势,2024年一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308.905吨,同比增长5.94%。
这背后是年内涨幅惊人的金价。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以人民币计价的伦敦金现货(XAU)从年初的470.70元/克,涨至542.70元/克附近,涨幅高达15.30%。
多家银行推广黄金回收业务
不少消费者选择将手上的黄金高位变现,黄金回收也兴起一股热潮。作为回收渠道之一的银行,业务量也颇为可观。
时代财经注意到,近期有多家银行在官微推广其黄金回购业务,包括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扬州农商银行等。
银行黄金回收标准比较严格,对入手渠道、黄金成色都有要求。
据工商银行官微,其“非工行品牌金条工行收”的回购服务,限定范围包括14家商业银行和2家黄金企业。14家商业银行包括5家国有大行及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9家股份行;2家黄金企业暂为中国黄金、山东招金。
不过,银行并非消费者选择的主流黄金回收渠道。数名消费者告诉时代财经,银行回收黄金门槛较高,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品牌金饰店、专业的黄金回收平台如融通金、线下典当行等,也有消费者选择线上回收,这些渠道对黄金的品牌、是否是金饰,要求相对宽松。
相比于线上回收,线下流程相对简单。以黄金回收平台融通金为例,消费者携带身份证件、银行卡、黄金产品前往平台方,进行称重开单、检测黄金产品成色,最后扣除一定手续费、黄金(融金)损耗、价差,再确认结算即可。线上回收则在寄送黄金后,还需回收机构出具检测报告等步骤。
多类黄金骗局悄然滋生
黄金消费热下,骗局也在悄然滋生。
近期包括上海长宁、云南牟定、四川绵阳、浙江余姚、济南、天津等多个地方公安官微提示消费者警惕黄金骗局、黄金诈骗风险。这些骗局包括黄金期货投资诈骗、以假充真、抢购金条虚假发货、回收陷阱等。
据四川省公安厅近日侦破的一起投资黄金期货诈骗案,有市民9天内被骗130万元。
随着黄金行情走强,赵某的本金和盈利很快超过百万元,准备提现落袋为安,这时却被平台告知需要缴纳税费、风险保证金等。无奈之下,赵某分多次缴纳各种费用高达50万元,短短9天内共计投入130万,但仍无法提现。赵某发觉不对劲后报警,目前警方已帮助其追回部分资金,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辽宁省阜新县公安局近日也破获一起“假黄金”诈骗案,嫌疑人以金包银首饰冒充纯金首饰在信贷公司抵押骗钱,涉及金额高达40万元。
此外,警方也提醒,电商平台上存在卖家售卖假黄金,如黄金成分不纯,掺铼、注胶等,以及黄金饰品表皮为金、内里为银等情况,消费者需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