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晶体,金黄色,含杂质银、铂时颜色变浅,含铜时颜色变深,含Pb(Bi、Ti)0.01%变脆。
比重19.3硬度低、延展性好(1g黄金—34020米丝)
熔点1064℃挥发性好
二、化学性质
相对稳定,不与氧作用
抗腐蚀性强,不与盐酸、硝酸、硫酸起作用,但与混合酸、.氯水、溴化氢、碘化钾或酒精的碘溶液、盐酸性氧化铁溶液、有氧或氧化剂的氯化物溶液起作用。
三、矿物学性质
主要为自然金,也与银、铜、铅及铋、锑、硫、硒一天然化合物存在。
金是亲硫、亲铁元素,在原生条件下,常与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等硫化物共生,另外,石英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金矿物的粒度在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中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矿床的不同矿石类型,粒度差异很大。大的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俗称狗头金。一般0.005~0.2mm,也有部分0.0~0.02微米,俗称显微金。
颗粒金可用重选法和混汞法回收(跳汰、摇床、溜槽)汞板、混汞筒)细粒金可用浮选法得到精矿在氰化的方法处理
很细、难选矿金直接金泥氰化。
如果矿石中含锑、砷、碳等有害元素,一般先进行焙烧处理,再氰化。
氰化法提金基础知识
一、理论
金、银、铜等金属能够溶解于氰化物的水溶液,湿度、空气存在对溶解速度有明显影响。
方程式:
4Au+8NaCN+O2+2H2O==4NaAu(CN)2+4NaOH
实验:(CN-)/(O2)=4.6~7.4,Au溶解速度最快要提高金的氰化浸出速度,需控制游离氰浓度和溶解氧浓度。
二、氰化钠
特点:溶金能力强,价格便宜,稳定性好,使用方便。
物理性质:固体,白色立方结晶颗粒或粉末,溶于水、液氨;其水溶液发生水解而呈碱性反应。
潮湿空气中潮解能放出氨气
NaCN+H2O+1/2O2==NaHCO3+NH3↑
剧毒:接触皮肤或伤口、或吸入微量既可中毒死亡(0.5毫克)
遇酸分解产生剧毒的HCN气体(0.02微克)
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钾)混合能发生爆炸。
三、氰化过程中氰化物的消耗
1、自动分解:生成碳酸、甲酸和氨
2、水解:生成HCN气体损失在空气中
H2O+NaCN=HCN+NaOH
水解产生的HCN的量与碱度高低有关,PH值≥12稳定;导
致PH值下降的物质有空气中的C02,补给水中的酸、Mg2+Al3+,矿石中的各种矿物质或硫化矿氧化的产物
3、形成硫代氰酸盐
与铁、铜、砷、等硫化矿物结合成CNS—络合物。
四、保护碱
为了保持氰化物溶液的稳定性,减少氰化物的化学损失,在氰化物溶液中必须加入适当数字的碱,使其维持一定的碱度,称为保护碱。同时,可以中和溶液中的C02和硫化矿氧化后产生的酸。
碱度过高,降低金的溶解速度,增加置换锌的消耗。
考虑到药剂的经济性,多采用石灰作保护碱,同时助于矿浆中细粒矿物中细粒矿物和矿泥的絮凝。
生产实践中,PH=11~12,即控制游离CaO浓度1-3/万。
五、影响金浸出的因素
1、氰化物及氧浓度
金的溶解速度取决于、02的扩散速度,即Au粒表层需有一定比例的CN—、0-2
在压力、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固定不变的。
实践中,游离[CN—]低时,利于Au、Ag的溶解,同时非贵金属的溶解速度和数量将会降低,从而减少药剂消耗。
2、温度
80℃,Au溶解速度最高
保护碱、氧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升高温度,增加氰化物的水解
实践中,15℃~20℃最佳。
3、金粒大小和形状
粗粒金>70μm,不适于氰化物,宜用重选、混汞法回收,以免在氰化中,粗粒金溶解缓慢,浸出不完全损失于氰渣中。另外闭路磨矿系统中,粗粒金易在循环物料中富集和镶嵌在磨矿机衬板和介质上,氰化物加到磨机中,有效地加速粗粒金的浸出。
细粒金1~70μm,宜用氰化法处理
磨矿细度越细,金粒暴露越完全,浸出速度越快。根据金的实际浸出效果与磨矿费用、药剂消耗、洗涤过滤等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磨矿细度。
4、矿浆黏度
直接影响CN—、0-2扩散速度,决定条件:温度、矿浆浓度、含泥量
6、杂质离子
(1)增速效应:适量:Pb、Hg、Bi、Ta促进金的溶解和扩散。
(2)阻滞效应:
①磁黄铁矿、砷黄铁矿、辉铋矿等在碱性氰化液中分解,消耗
大量的溶解痒
②金属矿物溶解,与CN—结合,形成硫代氰酸盐及络合物。
③在金属面形成薄膜:硫化物、过氧化钙、不溶性Pb(CN)2
、浮选药剂等。
六、氰化工艺流程图
金粉铸锭
各工序主要控制任务(侧重点)
一、加矿工段
1、配矿
正常生产情况下,自产、外购精矿及在后院处理外购块矿各按1/3量配入流程,使品位、粒度、精矿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给磨矿细度、浸出加药、贵液置换、氰渣外排等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