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聚焦新基建:5G产业和新能源等领域成重点方向
我国目前的铜加工行业形成了由铜线材、铜板带材、铜管材、铜棒材和铜箔材为主要细分行业的产业格局。2013至2018年,我国铜加工材年产量稳步上升,2018年度我国铜加工材年产量达1,781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铜线材的产量占比最大,为44.6%,铜板带材、铜管材、铜棒材产量占比分别为19.9%、15.6%、13.7%,以上四种产品产量占比合计超过90%。
5G产业链带动铜箔需求高速增长
近年来铜箔需求快速提升
铜箔按应用分为标准铜箔和锂电铜箔。铜箔属于铜加工产业,按照制备工艺分为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根据中电协铜箔分会(CCFA)数据,2019年国内电解铜箔产能预计接近60万吨,而压延铜箔产能仅约1万吨,电解铜箔占据主要市场空间。按照下游应用领域划分为:标准铜箔,主要应用于覆铜板(CCL)铜箔和印刷电路板(PCB)铜箔;锂电铜箔,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主要载体。
2011-2018年全球电解铜箔产量CAGR为11.5%。随着电子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链快速发展,全球电解铜箔行业产能产量也实现较快发展。根据中电协铜箔分会数据,截至2018年,全球电解铜箔产能88万吨,产量从2011年的35万吨稳步上升至2018年的75万吨,期间CARG为11.5%,产能利用率也上升至85.2%。
2018-2025年全球电解铜箔市场规模CAGR为10.37%。根据PersistenceMarketResearch数据,2018年全球电解铜箔市场规模约80亿美元,至2025年将达到159亿美元,期间CAGR为10.37%。保持这一较快增速的主原因是5G产业链发展带动的PCB铜箔和新能源产业链带动的锂电铜箔需求量快速上升。分区域看,亚太地区占全球电解铜箔市场规模的89%,而PCB铜箔和锂电铜箔规模占比达到93%。预计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铜箔产业将会迎来更快的发展。
2013-2019年我国锂电铜箔和电子电路铜箔产量CAGR分别为43.8%/8.9%。根据中电协铜箔分会数据,截至2019年,预计中国电解铜箔产能59.3万吨,产量46.9万吨。其中,2019年锂电铜箔产能产量分别为27.4/17.8万吨,产能利用率65%,2013-2019年的CAGR分别为46%/43.8%,锂电铜箔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业链发展增速非常明显。2019年电子电路铜箔产能产量分别为31.9/29.1万吨,产能利用率91.4%,2013-2019年的CAGR分别为4.5%/8.9%,相较于锂电铜箔发展较平缓,预计随着5G产业建设的提速,预计未来几年需求带动产量将会明显提速。
5G基站的铜箔用在哪?
5G基站建设数量将超过4G基站建设数量。5G基站是5G网络的核心设备,主要提供无线覆盖,实现有线通信网络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主要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小的特点,同等信号覆盖区域所需的5G宏基站数量远多于4G宏基站数量,根据赛迪顾问数据,5G基站建设数量将是4G基站数量的1.1-1.5倍。而且,为满足精度要求,更多的微小基站也将投入建设。5G基站所需的PCB将带动高频高速覆铜板的使用量快速提升。
5G基站将带动PCB产业链原材料需求快速上升。PCB,是每个电子产品承载的系统合集,核心的基材是覆铜板,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铜箔、玻璃纤维及合成树脂。从成本来看,覆铜板占整个PCB制造的30%-40%左右,铜箔是制造覆铜板的最主要原材料,成本占覆铜板的30%(薄板)和50%(厚板)。下游应用比较广泛,其中通信、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三大领域占比合计60%,5G基站的建设加速将拉动PCB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5G时代加速高频高速PCB铜箔的国产替代。电子电路铜箔可分为常规铜箔和高性能铜箔。5G基站建设用高性能铜箔中的高频高速PCB铜箔,主要包括三类:硬板电解铜箔(反转铜箔RTF、超低轮廓铜箔HVLP)、软板压延铜箔(高频高速铜箔)。根据中电协铜箔分会数据,2018年国内高频高速PCB铜箔市场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欧日台等外资企业为主,占75%市场份额,而安徽铜冠等内资企业占比仅9%,多数仍需进口。按照内资企业2018年的PCB铜箔产量看,高性能铜箔1.38万吨,占比约10%,而高频高速PCB铜箔仅0.15万吨,预计5G快速发展将加速这部分铜箔国产替代。
5G基站用铜需求量测算
关键假设:1)根据赛迪顾问数据,5G基站建设数量将是4G基站数量的1.1-1.5倍;2)PCB价值要占5G基站的5%,而在4G基站中仅占比2%;3)此外,覆铜板、铜箔及含铜及损耗系数均作出如下假设。
预计5G基站将拉动全球/中国高频高速PCB铜箔量20.2/11.5万吨。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4G基站总数372万个,我们预计截至2019年底将达到400万个,按照5G基站建设数量是4G基站数量1.3倍计算,得到全球/中国的5G基站数量将达到910/520万个。按照上述假设计算,预计全球/中国的5G基站建设累计用高频高速PCB铜箔产值规模将分别达到165.6/94.6亿元,高频高速PCB铜箔量将分别为20.2/11.5万吨,对精炼铜的需求拉动累计分别为22.4/12.8万吨。
5G基站用高端PCB铜箔国产替代有望加速。2019年,国内电解铜箔新增产能12.9万吨,总产能将达59.3万吨。其中,PCB铜箔产能新增3.1万吨,总产能达33.3万吨;锂电池铜箔产能新增9.8万吨,总产能达26万吨。从新增项目看,5G建设用高频高速PCB铜箔产能增量并不显著,在5G基站建设期所需近百亿的市场规模带动下,国内产能产量建设、国产替代速度仍将有待提升。
嘉元科技:产品结构升级,盈利稳定增长
主营产品:嘉元科技成立于2001年内9月,2019年7月,公司登陆科创板。嘉元科技主要从事各类高性能电解铜箔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6μm及以下的极薄铜箔和7-8μm的超薄铜箔,主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础材料,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3C数码产品、储能系统、通讯设备、汽车电子等。同时,公司生产少量PCB用标准铜箔产品。
嘉元科技铜箔产品不断升级更新。嘉元科技设立初期,主要产品为18-35μm的单面毛铜箔,2018年公司已经实现了6μm极薄铜箔的高品质、规模化生产。2019年,公司6μm以下(5μm和4.5μm)的极薄铜箔的研发生产也已实现,显示出公司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雄厚的研发实力。
6μm极薄铜箔已成为公司核心产品,盈利能力高于传统产品。2018年以前,嘉元科技主要产品为7-8μm及8μm以上铜箔,2018年公司实现6μm铜箔高品质、规模化生产后,销售收入迅速增长,2018年,6μm铜箔销售收入占比达到19.64%,2019年一季度已经达到69.10%,6μm铜箔产品已成为公司核心产品。根据公司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铜箔总产量约1万吨,其中6μm占比已达到60%。6μm铜箔产品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铜箔产品,2019年一季度,公司6μm铜箔毛利率近40%,传统7-8μm和8μm以上产品毛利率则为25%左右。
6μm及以下铜箔产品占比提高,公司利润率水平显著抬升。2016-2018年,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定,销售毛利率稳定在27%左右,净利率稳定于15%水平。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大幅提高,毛利率提升至35%以上,净利率提升至约23%。根据公司不同类型铜箔产品的毛利率差异,预计2019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主要是高毛利的6μm铜箔产品占比提升所致。同时,凭借高毛利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利润率水平与同行可比公司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盈利能力领跑行业。
募资建设5000吨铜箔扩产项目,2020年公司铜箔项目产能有望达到2.1万吨。2019年7月,公司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净额15.1亿元。根据公司招股书,公司计划将3.72亿元募集资金用于“5000吨/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预计2020年底,三期5000吨产能将建成投产,届时公司产能将达到2.1万吨。
诺德股份:锂电铜箔规模扩张,业绩增量可期
主要产品:公司前身为1987年创办的长春热缩材料厂,2016年2月22日公司更名为“诺德股份”。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铜箔行业的先驱者之一,以锂电铜箔作为重要主营产品,在国内动力锂电铜箔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公司同时经营电线电缆及附件、贸易和融资租赁等业务。
锂电铜箔产品改造升级。公司2018年相继建成投产青海诺德1万吨和惠州联合3000吨改扩建生产线,名义产能达到43000吨,锂电铜箔产能占有效产能的80%。2018年已实现6μm锂电铜箔批量化生产,4μm超薄铜箔及微孔铜箔研制成功并实现了终端试用。
铜箔产品对营收和利润做出主要贡献。营业收入方面,公司以铜箔产品为核心,2018年营收占比达84%,电线电缆及附件和融资租赁业务分别为营收第二和第三大业务。毛利润方面,2016年公司调整业务组成,剥离亏损资产,增加铜箔行业投入。2018年铜箔行业毛利润占73%,融资租赁占比第二达21.72%。随超薄锂电铜箔扩大生产规模,其毛利润占比有望增长。
高端铜箔增产带动利润率提升。公司2016年起调整铜箔产品结构,增加锂电铜箔供应,减少标准铜箔产量。2018年公司毛利润率为26.44%,净利润率为5.42%。铜箔产品方面,公司2018年铜箔产品毛利率达29.67%,连续四年快速增长。随着未来6μ锂电铜箔产量占比增加和4μm超薄铜箔的批量生产,公司的利润率有望继续增长。
现阶段产能利用率低,未来有望大幅释放。受产品结构调整和改扩建影响,2016-2018年诺德股份铜箔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0%。随着高端锂电铜箔改扩建项目的完工,公司2018年的名义产能达到43000吨,产量为22915吨,产能利用率53%,未来产量提升空间大。
建设投资1.5亿元,铜箔产品总产能预计达到73000吨。2016年,诺德股份获得国开行专项基金首期1.4亿元投资,用于子公司青海诺德新材料40000吨锂电铜箔项目建设,同时对子公司惠州联合铜箔电子增资11363.7万元,进行2900吨/年的产能扩建。至2017年6月,惠州联合改扩建项目完成,产能增加至5000吨/年。至2018年6月,青海诺德项目一期完工,新增产能10000吨/年。未来仍有30000吨/年产能待建设,全部投产后公司总产能可达73000吨。
新能源等领域带动铜板带消费需求
新基建将拉动铜板带材需求大幅增长
铜板带材属于铜材中的重要高端品种。板带材下游以高端产业为主,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通讯设备、汽车、船舶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近年来现代通讯、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高端板带材的需求。在新基建提速背景下,我们预计5G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特高压等领域将会对铜板带消费量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铜板带材产销量稳步增长,但高端产品仍大部分依赖进口。2014至2018年,全国铜合金板带材产销量不断增加,由2014年的300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356万吨。但总体而言,行业大而不强。随着电力、电子、通讯、汽车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高精度铜板带材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但由于综合技术工艺水平上的不足,产品尚难以达到真正高精度铜材的质量要求。目前我国铜加工行业的现状是普通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连接器制造转移拉动高强高导板带材
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处于连接器产业链的上游,是核心的功能部件。接插件作为电连接器的核心部件,是组成桥梁的基石。而90%以上的接插件基体是铜合金带材。连接器对于铜合金材料的技术要求严格,需求量大。铜基合金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和电力行业的电接触元件,随着连接器在电子元件业中所占份额的上升,其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对铜合金技术影响也必然加深。连接器工业也会为铜合金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市场前景。
作为信号流通的桥梁,连接器应用领域广泛。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中主要用以实现电线、电缆、印刷电路板和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进而起到传输能量和交换信息的作用,可以增强电路设计和组装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连接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囊括所有需要电信号、光信号传输和交互的场景,其中占比最高的前五个领域为汽车(26.3%)、通信(22.0%)、消费电子(13.5%)、工业(12.3%)、轨道交通(7.0%)。
连接器制造市场向国内转移,中国已成为最大的连接器市场。根据Bishop&Associate的统计,2018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达667亿美元,较2017年提升了11%,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全球连接器的生产重心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而向中国大陆转移,且连接器作为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元器件,受益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扩大,中国连接器制造整体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连接器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到2018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由108.33亿美元增长到2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56%,显著高于全球同期4.8%的增速。2018年,中国占据了全球连接器31.4%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
新能源板块成拉动铜板带材消费主力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发展空间巨大,增大铜板带需求量。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中长期成长趋势明确。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汽车组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574万辆,2019-2025年CAGR为29.6%。受益于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规划、政府补助以及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EVCIPA数据,我们预计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700万个,2019-2025年CAGR为33.3%。我们预计未来五年,铜板带材的需求量将会明显加速。
预计2020年新能源板块耗铜18万吨,2025年耗铜超60万吨,五年CAGR为27.8%。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汽车组的预测,结合单车用铜量测算,我们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用铜量17万吨,同比增长36.7%。此外,基于我们对充电桩的数量预测和单桩耗铜量数据,预计2020年充电桩用铜量0.67万吨,同比增长53.5%。长周期看,我们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用铜量将达到61万吨,五年CAGR为27.8%,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将成为铜消费量的重要增长点。
预计变压器带用铜量将保持稳定增长
电力用铜板带主要集中在变压器带方面,呈现增长趋势。变压器广泛应用于电力输电过程的变电站中,尤其是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站等配电变压器是非常关键的器件。此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上升,也能带动电力变压器需求量的快速提升。受国家政策推动,变压器带产量近年来年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期间CAGR为4.2%。变压器用铜量因型号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耗铜量一般都在10吨/台以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变压器带的铜消费量将稳定提升至60万吨以上。
国内高端铜合金材料龙头企业。公司致力于高性能、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棒材、线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30多个行业,为现代工业提供优质的工业粮食。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7亿元,同比+5.3%;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11.4%。产品主要分为铜合金材料、精密细丝和光伏组件三大类。其中,铜合金材料:1)2016-2018年营收占比均处74%左右;2)2018年毛利占比76%,2019年H1占比61%,主要是公司精密细丝业务发展;3)铜合金产品的毛利率从2015年11.1%逐年上升至2019H1的15.7%。
公司板材产能持续增加,高端产品产能占比增大。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板材产能有望突破8.8万吨。公司5万吨特殊合金带材项目正处建设阶段,项目完成后公司的高端带材产能预计进一步增加。2018年中期投产的1.8万吨高端板带材已经在2019年放量,我们该项目预计有望在2020年完全达产,用于满足5G通讯设备、电子和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新材料需求。
高端板带业务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不断改善公司产品结构。自2015年高端板带材开始逐渐放量后,公司板带业务毛利与毛利率水平同步上升。2017-2019Q2,公司棒、线、板带材毛利率均上升3-4个百分点。公司板带高端产品单价明显高于普通产品,且高端产品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普通产品价格趋于平稳,价差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同时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也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32.6%上升至2019H1的48.2%。
楚江新材:扩产夯实铜合金龙头地位,高端化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铜合金加工龙头,碳纤维预制件行业领军。公司专注于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业务涵盖先进基础材料和军工新材料两大板块,包括精密铜带、铜导体材料、铜合金线材、精密特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等。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0.3亿元,同比+29.9%;归母净利润4.7亿元,同比+13.8%。
公司深耕铜合金加工领域多年,多项细分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2000-2019年,公司铜基材料销售规模保持高增长态势,复合年增长率达28%,2019年铜基材料销量规模预计达46.0万吨,创历史新高。铜板带方面:公司2019年铜板带产量19.5万吨,稳居国内第一,并向全球第一迈进。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综合排名,公司位于中国铜板带材“十强企业”第一名;铜线材方面:2019年公司铜线材产能达4万吨,规模位居国内第一;铜导体方面:2019年公司收购拥有13万吨铜导体产能的鑫海高导,加速铜导体材料布局,优化公司自有生产线,并凭借鑫海高导原有渠道,有望进一步提升铜杆材料市场占有率。
产能扩张项目陆续落地,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2020年1月20日,公司18.3亿元可转债募投项目预案通过证监会审核,募资计划用于铜材料产能扩张。项目包括8万吨高精铜板带产能,26万吨高品质铜杆产能,4万吨高端细线产能以及2万吨高精密铜合金线产能,合计扩充产能40万吨。此外,公司2017年通过定向增发募投的7.5万吨高精铜板带产能于2019年年底开始投放,12万吨铜导体材料产能预计将于2020-2021年间陆续投放;随着可转债项目2022年底陆续落地,预期未来公司产能会有大幅增长,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在扩产项目陆续放量后,所有铜合金的总产能可由2019年的64.5万吨上升至2022年的101.5万吨,增长率达57.4%。
风险因素
新冠疫情防控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增速持续走弱,新基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下游消费复苏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3月4日,中央工作会议重申要加快5G网络、特高压及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逆周期加码,预计未来3-5年,新基建在总基建中的占比有望提升至15-20%。拆分发现,5G产业链对高端PCB铜箔需求有明显的拉动,行业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新能源、通讯等领域成长趋势明确,国内高端铜板带材有望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