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北京标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6773390549L
《GB/T4461-2020热双金属带材》是一项国家标准,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热双金属带材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由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金属或合金通过复合工艺制成的层状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变化时能够产生弯曲变形,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与保护装置中。
根据该标准,热双金属带材按照其组成成分的不同被分为多个牌号,并且对于每一种牌号的带材都明确了具体的化学成分范围。此外,还对带材的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物理性能(比如电阻率)及热电性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确保产品能够在预期的应用环境中稳定工作。
标准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各项性能测试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尺寸测量、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测试等,旨在为制造商提供一套统一的检测流程,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同时,也规定了抽样检查的原则与不合格品处理方式,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
书书书
犐犆犛77.140.99
犎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犜4461—2020
代替GB/T4461—2007
热双金属带材
犜犺犲狉犿狅狊狋犪狋犿犲狋犪犾狊狋狉犻狆
20200602发布2020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4461—2007《热双金属带材》,与GB/T4461—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7年版的第3章);
———增加了热双金属牌号的表示方法,以温曲率标称值代替比弯曲标称值进行牌号表示(见第4
章);
———修改了宽度允许偏差,宽度“>12~25”的允许偏差由“±0.20”更改为“±0.10”,宽度
“>25~50”的允许偏差由“±0.10”改为“±0.20”(见表1,2007年版的表1);
———修改了热双金属组元合金成分,并调整为附录A(见8.1.2和附录A,2007年版的7.1.2);
———修改了热敏性能指标,以温曲率为考核值,比弯曲为参考值(见8.3.1,2007年版的7.3.1);
———修改了5J39110、5J2780、5J2880以及同电阻率不同组元层的A、B系列材料的温曲率和比弯
曲标称值(见表4,2007年版的表5);
———增加了组元合金的电阻率数值(见附录B,2007年版的附录B);
———增加了5J2209、5J2270、5J2370、5J2815、5J3405、5J3708、5J3810、5J3812、5J3815、5J2820、
5J3840等11个热双金属牌号及其性能和热处理制度(见表C.1,2007年版的表A.1)。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佛山通宝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海盐中达金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
息标准研究院、宝钢特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志文、吴汉民、栾燕、李国烽、王心禾、沈忆、张云恒、田玉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4461—1984、GB/T4461—1992、GB/T4461—2007。
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双金属带材的牌号表示方法、订货内容、尺寸、外形、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
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制作温度控制、温度补偿和温度指示装置中热敏感元件用的热双金属带材(以下简称
带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986热双金属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GB/T6146精密电阻合金电阻率测试方法
GB/T8364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
YB/T5242精密合金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双金属狋犺犲狉犿狅狊狋犪狋犿犲狋犪犾
由两层或两层以上具有不同平均线热膨胀系数的金属或合金沿整个接触面牢固结合的用于热敏元
件的复合材料。
注: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1。
3.2
组元层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犪犾犾狅狔
组成热双金属的各材料层的统称。根据材料层的特性和功能,分为主动层、被动层、中间层等。
[GB/T15014—2008,定义3.3.2]
3.2.1
主动层犪犮狋犻狏犲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狅犳狋犺犲狉犿狅狊狋犪狋犿犲狋犪犾
热双金属中具有较大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值的组元层。
注1:主动层又称为高膨胀层。热双金属受热发生弯曲变形时,主动层总处于凸面一侧。对主动层材料的基本要
求是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大,组织稳定,与其他组元层材料结合时可焊性好,弹性模量值与被动层接近等。
注2: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5。
3.2.2
被动层狆犪狊狊犻狏犲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狅犳狋犺犲狉犿狅狊狋犪狋犿犲狋犪犾
热双金属中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值比较小的组元层。
1
注1:被动层又称为低膨胀层。热双金属受热发生弯曲变形时,被动层总处于凹面一侧。对被动层材料的基本要
求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值要小且材料组织要稳定。
注2: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4。
3.3
比弯曲狊狆犲犮犻犳犻犮狋犺犲狉犿犪犾犱犲犳犾犲犮狋犻狅狀
犓
单位厚度的平直热双金属片,温度变化1℃时,沿纵向中心线所产生的曲率变化之半。
比弯曲犓的表达式为:
犓=1/2·δ/(狋2-狋1
)·
1/犚
式中:
犓———比弯曲,单位为每摄氏度(℃-1);
δ———热双金属片厚度,单位为毫米(mm);
狋1———热双金属片平直时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狋2———热双金属片弯曲时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犚———热双金属片弯曲时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
注: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7。
3.4
温曲率犳犾犲狓犻狏犻狋狔
犉
单位厚度的热双金属片,每变化单位温度时的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变化。
温曲率犉的表达式为:
犉=δ·(1/犚2-1/犚1)/(狋2-狋1)
犉———温曲率,单位为每摄氏度(℃-1);
狋1———热双金属片的初始测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狋2———热双金属片的终了测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犚1———热双金属片在初始测量温度时试样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
犚2———热双金属片在终了测量温度时试样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
注: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9。
3.5
弹性模量犲犾犪狊狋犻犮犿狅犱狌犾狌狊狅犳狋犺犲狉犿狅狊狋犪狋犿犲狋犪犾
犈
在热双金属弹性极限内,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之比。
热双金属弹性模量犈的计算式为:
犈=4犘犔3/Δ犳·犫·δ3
犈———热双金属弹性模量,单位为帕(Pa);
犘———负荷,单位为牛顿(N);
犔———试样测试长度,单位为毫米(mm);
2
Δ犳———挠度变量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犫———试样宽度,单位为毫米(mm);
δ
———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
注:改写GB/T15014—2008,定义3.3.12。
4牌号表示方法
热双金属牌号采用阿拉伯数字“5”、汉语拼音字母“J”(“精”字汉语拼音“jing”的首位字母)与温曲
率、电阻率数值相结合的方法表示。字母“J”后两位数字表示温曲率标称值的整数(单位为10-6/℃);
其后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电阻率标称值的整数(单位为
μΩ
·cm),不足两位用数字“0”补齐,“0”放在第
三位。其结构形式如下:
5订货内容
按本标准订货的合同或订单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标准编号;
b)产品名称;
c)牌号;
d)尺寸(见第6章);
e)重量;
f)标记(见第7章);
g)交货状态(见8.2);
h)热敏性能按温曲率及其精度级别(见8.3.1及表4);
i)结合强度试验(Ⅰ或Ⅱ)(见8.3.2);
j)特殊要求(如8.1.3,8.3.3)。
6尺寸和外形
6.1尺寸及允许偏差
带材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定尺供货应在合同中注明。
3
表1带材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厚度宽度长度b
公称尺寸允许偏差a公称尺寸允许偏差公称尺寸允许偏差
0.10~0.25±0.010
>0.25~0.50±0.015
>0.50~0.95±0.020
>0.95~1.50±0.025
>1.50~3.00±0.030
≤12±0.08
>12~25±0.10
>25~50±0.20
>500~1.0
≥5000~10
a在厚度公差带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需方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允许按负偏差供货。
b长度尺寸允许偏差只适用于定尺供货。
6.2外形
6.2.1带材的组元层间应结合牢固,不应有分层、
边缘裂口。
6.2.2带材不应有严重扭曲。
6.2.3带材每米镰刀弯应不大于3mm。
6.2.4带材的纵向和横向曲率半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带材的纵向和横向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
钢带公称厚度
纵向曲率半径横向曲率半径
不小于
0.2~<0.4200150
≥0.4
250200
7标记
热双金属带材的被动层应有与牌号相对应的连续标记。如果有其他要求或不需要标记时应在合同
中注明。
8技术要求
8.1牌号、组元层及特性
8.1.1热双金属的牌号、组元层合金牌号及热双金属主要特性见表3。
8.1.2组元层合金的化学成分参见附录A,
膨胀系数及电阻率参见附录B。
8.1.3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可供应表3牌号以外的带材。
4
表3牌号、组元层及特性
序号新牌号旧牌号a
组元层合金牌号b
主动层中间层被动层
主要特性
15J391105J20110
Mn72Ni10Cu18
(Mn75Ni15Cu10)
—Ni36高敏感、高电阻、中低温用
25J281405J14140
—Ni36中敏感、高电阻、中低温用
35J281205J15120
—Ni45Cr6中敏感、高电阻、中低温用
45J27805J1480Ni22Cr3—Ni36中敏感、中电阻、中低温用
55J25805J1380Ni19Mn7—Ni34中敏感、中电阻、中低温用
65J28805J1580Ni20Mn6—Ni36中敏感、中电阻、中低温用
75J26135J1413Cu62Zn38—Ni36中敏感、低电阻、高导热
85J26165J1416Cu62Zn38—Ni36中敏感、低电阻、高导热
95J18175J1017Ni—Ni36中敏感、低电阻、中低温用
105J2270—Ni22Cr3—Ni42中敏感、中电阻、较高温用
115J2370—Ni20Mn6—Ni42中敏感、中电阻、较高温用
125J19705J1070Ni19Cr11—Ni42中敏感、中电阻、较高温用
135J13565J0756Ni22Cr3—Ni50低敏感、中电阻、高温用
145J26065J1306ANi20Mn6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155J25065J1306BNi22Cr3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165J27095J1309ANi20Mn6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175J26095J1309BNi22Cr3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185J27115J1411ANi20Mn6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195J26115J1411BNi22Cr3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05J2815—Ni20Mn6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15J28175J1417ANi20Mn6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25J26175J1417BNi22Cr3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35J25205J1320ANi20Mn6Ni(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45J23205J1320BNi22Cr3Ni(Cu)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55J26255J1325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65J24255J1325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75J26305J1430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85J25305J1430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295J27335J1433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05J25335J1433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5
表3(续)
315J27355J1435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25J25355J1435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35J27405J1440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45J26405J1440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55J28455J1445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65J26455J1445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75J28505J1450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85J26505J1450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395J28555J1455ANi20Mn6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温低用
405J26555J1455BNi22Cr3NiNi36中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15J2209—Ni20Mn6CuNi42中敏感、电阻系列、较高温用
425J3405—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35J3708—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45J3810—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55J3812—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65J3815—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75J3820—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85J3840—Mn72Ni10Cu18CuNi36高敏感、电阻系列、中低温用
495J20755J1075Ni16Cr11—Ni20Co26Cr8中敏感、耐蚀、高强度
505J20855J1085Mn15Ni10Cr—Ni36Nb中敏感、耐蚀、高强度
a后缀字母A、B分别表示被动层相同、主动层不同但温曲率和电阻率整数值相同的两种热双金属牌号。
b允许采用括号内的合金。
8.2交货状态
带材一般以冷轧状态成卷或直条交货。具体交货状态应在合同中注明。
8.3性能
8.3.1带材试样经热处理后的温曲率应符合表4的规定,
推荐的热处理制度参见附录C。温曲率允许
偏差级别(Ⅰ或Ⅱ)应在合同中注明。
8.3.2带材的电阻率和结合强度应符合表4中的规定。结合强度试验(Ⅰ或Ⅱ)
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选择一种。
8.3.3根据需方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可测量带材试样经热处理后的弹性模量,
其弹性模量值应符合
表4的规定。
8.3.4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可供应表4规定性能以外的带材。
6
表4带材的温曲率、电阻率、弹性模量和结合强度
序
号
新牌号旧牌号a
热敏性能
温曲率犉
标称值
(20℃~
130℃)
b
10-6/℃
允许偏差
Ⅰ级Ⅱ级
电阻率ρ
(20℃±
5℃)
·cm
允许
偏差
弹性模量
犈(20℃±
MPa
结合强度试验
ⅠⅡ
反复
弯断
扭转
弯曲
参考值
比弯曲犓
线性温
度范围
℃
允许使
用温度
范围
密度
g/cm3
15J391105J2011039.1
25J281405J1414028.0
35J281205J1512028.5
45J27805J148027.0
55J25805J138025.2
65J28805J158028.5
75J26135J141326.8
85J26165J141626.9
95J18175J101718.8
105J2270—21.6
115J2370—22.9
125J19705J107019.6
135J13565J075613.1
145J26065J1306A26.9
155J25065J1306B25.6
165J27095J1309A27.0
175J26095J1309B26.3
185J27115J1411A27.6
195J26115J1411B26.0
±5%±7%
±8%±10%
113
140
125
80.0
78.0
13.0
16.0
17.0
70.0
56.0
6.0
9.0
11.0
±5%
±10%
113000
122000
147000
98000
152000
反复弯曲
至断裂,
断口处不
应有分层
现象
结合部位
不应有分
层现象
不少于三
次,结合
部位不应
有分层
20.8-20~150-70~2007.7
14.5-20~150-70~2007.5
15.3-20~200-70~2507.6
14.3-20~180-70~3508.2
13.8-50~100-70~3508.1
15.1-20~180-70~3508.1
14.6-20~180-70~2508.3
14.3-20~180-70~2508.3
10.0-20~180-70~4008.4
11.4+90~320-70~5408.1
11.7-20~380-20~4508.1
10.8-20~350-70~5008
7.00~400-70~5008.2
14.3-20~150-70~2008.3
13.6-20~150-70~2008.3
14.3-20~150-70~2008.2
13.9-20~150-70~2008.2
14.6-20~150-70~2008.2
13.8-20~150-70~2008.2
7
表4(续)
205J2815—28.1
215J28175J1417A28.2
225J26175J1417B26.6
235J25205J1320A25.1
c
245J23205J1320B23.6
255J26255J1325A26.1
265J24255J1325B24.7
275J26305J1430A26.8
285J25305J1430B25.4
295J27335J1433A27.0
305J25335J1433B25.9
315J27355J1435A27.5
325J25355J1435B25.9
335J27405J1440A27.5
345J26405J1440B26.5
355J28455J1445A28.0
365J26455J1445B26.6
375J28505J1450A28.0
385J26505J1450B26.6
15.0
20.0
25.0
30.0
33.0
35.0
40.0
41.6
45.0
50.0
±8%
±7%
15.0-20~150-70~2608.2
15.0-20~150-70~2008.2
14.1-20~150-70~2008.2
13.3-20~150-70~2008.2
12.5-20~150-70~2008.2
13.1-20~150-70~2008.2
14.2-20~150-70~2008.2
13.7-20~150-70~2008.2
14.0-20~150-70~2008.2
14.8-20~150-70~2008.2
8
395J28555J1455A28.0
405J26555J1455B26.6
415J2209—21.8
425J3405—33.9
435J3708—37.3
445J3810—37.8
455J3812—38.0
465J3815—38.3
475J3820—38.7
485J3840—38.7
495J20755J107520.2
505J20855J108519.7
55.0
5.0
8.3
10.0
11.6
20.8
75.0
86.0
166000
160000
层、裂纹
次,不应
有分层、
裂纹现象
11.5-20~380-20~3808.3
17.9-20~200-70~2608.1
19.7-20~200-70~2608.0
20.0-20~200-70~2607.9
20.1-20~200-70~2607.8
20.3-20~200-70~2607.8
20.5-20~200-70~2607.7
10.8-20~200-70~2008.0
10.7-20~200-20~4008.0
b也可选用其他温度范围,其温曲率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c中间层采用Cu时,其温曲率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9
8.4表面质量
带材表面应光滑,不准许有裂纹、气泡、剥落、锈斑、严重划伤和有害的斑点,毛刺应不超过厚度允许
偏差之半。
9试验方法
9.1尺寸、外形
带材的尺寸、外形用能满足精度要求的量具检查。
9.2温曲率
温曲率试验和试样制备按GB/T8364的规定进行,试样的热处理制度参见附录C。
9.3电阻率
电阻率试验按GB/T6146的规定进行,试样尺寸见表6。亦可采用精度不低于0.05级的电桥或精
度不低于0.03级的电位差计测量。
9.4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试验和试样制备按GB/T5986的规定进行,试样尺寸见表6。试样的热处理制度参见附
录C。
9.5结合强度
9.5.1试验方法Ⅰ
试验方法Ⅰ为反复弯断试验(见图1),试样尺寸见表6。反复弯曲至断裂,目视观察其结合部位
状态。
9.5.2试验方法Ⅱ
9.5.2.1扭转
试样尺寸见表6。扭转试验时用夹具将试样在距两端约为5mm处夹紧,以试样不松动为宜。公
称厚度小于1mm的试样,其扭转次数为:两夹具之间的距离(即扭转间距)除以15mm所得的整数值;
公称厚度不小于1mm的试样,其扭转次数为:两夹具之间的距离(即扭转间距)除以30mm所得的整
数值。按所得的次数扭转,然后再按同样的次数反向扭转(扭转360°)为一次,目视观察结合部位的
9.5.2.2反复弯曲
试样尺寸见表6。反复弯曲试验示意图见图1。用半径等于表5规定的与试样厚度相对应的狉1圆
弧形金属夹具将试样夹紧。将试样向一方弯曲90°(称为第一次弯曲),随后再使试样复原(称为第二次
弯曲)。以同样方式将试样反向弯曲90°(称为第三次弯曲),随后再使试样复原(称为第四次弯曲),用
目视观察结合部位状态。
9.5.2.3弯曲
试样尺寸见表6。弯曲试验是用半径等于表5中的规定的与试样厚度相对应的狉2圆弧形金属夹
01
具将试样夹紧,将试样向一方弯曲90°,然后将试样向外移动约10mm,将试样反向弯曲90°,用目视观
察此时试样弯曲处的状态。
说明:
犃———拔杆;
犛———试样;
狋———试样厚度;
犺———拔杆距离;
狉———弯曲圆弧半径(反复弯断、反复弯曲试验为狉1,弯曲试验为狉2)。
图1反复弯断、反复弯曲、弯曲试验示意图
表5弯曲圆弧半径单位为毫米
试样厚度狋
弯曲圆弧半径狉
狉1狉2
拔杆距离犺
≤0.31.0±0.1
0.5±0.125
>0.3~0.52.5±0.1
1.2±0.130
>0.5~1.05.0±0.1
2.5±0.135
>1.0~1.57.5±0.2
4.0±0.240
>1.5~3.010.0±0.2
5.0±0.250
9.6表面质量
带材的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查。
9.7试样尺寸
试验用试样尺寸见表6。
11
表6试样尺寸单位为毫米
试验项目
试样尺寸
厚度测试长度总长度宽度
电阻率ρ带材厚度≥100≥150≥5
反复弯断带材厚度15010
扭转带材厚度1002
反复弯曲带材厚度1505
弯曲带材厚度1505
10检验规则
10.1检查和验收
带材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由供方质量监督部门进行。
10.2组批规则
带材应按批提交检验与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尺寸和同一交货状态的热双金属
带材组成。
10.3取样数量及取样部位
带材的检验项目的取样数量和取样部位见表7。
表7带材的检验项目、取样数量和取样部位
序号检验项目取样数量取样部位试验方法
1尺寸和外形逐卷(或张)在成品取样见9.1
2温曲率2个/批
不同卷(或张)带材,公称厚度小于0.6mm的带材,在半
成品上取样;公称厚度不小于0.6mm的带材,在带材上
取样
见9.2
3电阻率2个/批不同卷(或张)带材见9.3
4弹性模量2个/批
平行轧制方向的任意部位取样,不同卷(或张)带材,公
称厚度小于0.6mm的带材,在半成品上取样;公称厚度
不小于0.6mm的带材,在带材或半成品上取样
见9.4
结合
强度Ⅰ
强度Ⅱ
反复弯断
2个/批
6个/批
在带材平行轧制方向的任意部位取样,不同卷(或张)
带材
见9.5
6表面质量逐卷(或张)在成品取样见9.6
21
10.4复验和判定规则
10.4.1温曲率、电阻率、弹性模量和结合强度检验结果不合格时,
允许从同一批带材中再取双倍数量
的试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验,复验结果若有一个试样不合格时,则该批带材判为不合格。
10.4.2尺寸、外形和表面质量不合格时,则按卷(或逐张)判为不合格。允许供方对不合格带材逐卷
(或逐张)修理,合格者交货。
11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带材的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应符合YB/T5242的有关规定。
31
附录犃
(资料性附录)
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化学成分
表A.1给出了的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化学成分。
表犃.1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化学成分
序号合金牌号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CMnSiPSCrNiCuZnCoFe其他
1Mn75Ni15Cu10≤0.05余量≤0.50≤0.030≤0.020—14.0~16.09.0~11.0——≤0.80—
2Mn72Ni10Cu18≤0.05余量≤0.50≤0.020≤0.030≤0.258.0~11.017.0~19.0——≤0.80—
3Ni20Mn6≤0.055.5~6.5≤0.30≤0.020≤0.020—19.0~21.0———余量—
4Ni22Cr30.25~0.35≤0.60≤0.30≤0.025≤0.0252.0~4.021.0~23.0———余量—
5Ni22Cr3L≤0.15≤0.60≤0.30≤0.025≤0.0252.0~4.021.0~23.0———余量—
6Ni19Cr11≤0.08≤0.60≤0.40≤0.020≤0.02010.0~12.018.0~20.0———余量—
7Ni19Mn7≤0.056.5~8.0≤0.30≤0.020≤0.020—18.0~20.0———余量—
8Cu62Zn38————≤0.010——60.5~63.5余量—≤0.15—
9Mn15Ni10Cr10≤0.0614.5~17.5≤0.40≤0.020≤0.0209.0~14.09.0~12.0———余量—
10Ni16Cr11≤0.05——≤0.020≤0.02010.0~12.015.0~17.0———余量—
11Ni20Co26Cr8≤0.05——≤0.020≤0.0207.0~9.019.0~21.0——25.0~27.0余量—
12Ni45Cr6≤0.050.30~0.600.15~0.30≤0.020≤0.0205.5~6.544.0~46.0———余量—
13Ni50≤0.05≤0.60≤0.30≤0.020≤0.020≤0.549.0~51.0——≤0.50余量—
41
表犃.1(续)
14Ni42≤0.05≤0.60≤0.30≤0.020≤0.020≤0.541.0~43.0——≤0.50余量—
15Ni36≤0.05≤0.60≤0.30≤0.020≤0.020≤0.535.0~37.0——≤0.50余量—
16Ni34≤0.05≤0.60≤0.30≤0.020≤0.020≤0.533.5~35.0——≤0.50余量—
17Ni36Nb4≤0.06≤0.50≤0.40≤0.020≤0.0200.6~1.234.0~40.00.7~1.3—1.5~2.1余量
Nb:3.0~6.0
Mo:0.4~0.9
Al:≤0.40
18Ni≤0.15——≤0.015——≥99.3≤0.15——≤0.15—
19Cu———≤0.010≤0.040——≥99.9≤0.005—≤0.005—
51
附录犅
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和电阻率
表B.1给出了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和电阻率。
表犅.1热双金属组元合金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和电阻率
平均线热膨胀系数
25℃~100℃25℃~200℃
电阻率
1Mn72Ni10Cu18≥25.2≥26.2165~178
2Mn75Ni15Cu10≥25.2≥26.2160~180
3Ni20Mn6≥18.0≥19.074.0~82.0
4Ni22Cr3≥17.8≥18.874.0~82.0
5Ni22Cr3L≥17.8≥18.874.0~82.0
6Ni19Cr11≥15.4≥17.073.0~83.0
7Ni19Mn7≥17.2≥18.076.0~82.0
8Cu62Zn38≥18.0≥18.56.8~7.4
9Mn15Ni10Cr10≥15.0≥15.575.0~95.0
10Ni16Cr11———
11Ni20Co26Cr8———
12Ni45Cr6≥14.0≥14.588.0~97.0
13Ni50≤10.8≤10.839.0~43.0
14Ni42≤6.0≤5.859.0~67.0
15Ni36≤1.9≤2.777.0~84.0
16Ni34≤3.0≤5.677.0~86.0
17Ni36Nb4≤6.0≤6.080.0~90.0
18Ni12.7~13.812.9~14.08.1~8.8
19Cu16.5~17.916.8~18.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