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市面上价值最高,最受追捧的贵金属,肯定要数金和银了。
因为性质稳定,颜色贵气,价格合理,所以金饰和银饰深受喜爱。而仅此于金、银的铜,在首饰市场上一直没什么声音,难道是因为不值钱吗?
其实铜本身是有价值的,不然也不会在华夏文明的早期就被当做权力的象征,但铜器和铜饰品的价值之所以会浮动,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变迁。
因为古时候大部分的货币是铜钱,而封建统治者牢牢把握着金和银的储蓄,不轻易流入市场,这样的话即便遇到天灾人祸、地主的土地兼并等等,也可以保证金和银的市值,而铜钱就会贬值。
这种旧社会的反动伎俩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出现,因为金和银的价格都很透明,只要有足够货币,任何人都可以购买。
但是,铜这个金属却在封建社会孽毒的作用之下,变得无人问津,甚至在民间出现了“铜有毒,不能戴”、“戴铜不吉利”等等迷信落后的无稽之谈。
作为一种储藏量比较大的金属,铜矿的产出是很稳定的,其中好看的铜完全可以当首饰来用。
紫铜本质上是红铜,质地比较软,早期华夏先民在发现和使用紫铜的时候,都是把铜和其他金属混合,以增加它的硬度,也就是红铜与金属并用。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红铜开始作为饰品是开始于商朝时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红铜与金属混合铸造的酒杯、摆件,说明红铜还是适宜做饰品的,但作为首饰的话却比较少见。
黄铜是铜及锌的合金,也是最适合做首饰的铜,它因颜色灿黄而得名。
黄铜的铜含量较高,能经得起熔炼和打磨,很多乐器都是黄铜制作成的,比如铜锣、小号、铜管乐器等等。
中国人的黄铜铸造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比如先秦时代的南方百越民族,就是以黄铜作为货币。
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经济发达,货币汇率稳定,市井文化空前繁荣,黄铜摆件在士大夫阶层蔚然成风。
另外,黄铜作为嘉靖通宝的原材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通到世界各地,俨然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相当于今天的美元。
以至于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缺乏科学认知,黄铜会被时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物,并被广泛应用于士大夫阶层、商贾工匠的家居摆设当中。
青铜是铜制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是红铜加入锡、铅或铝的铜合金,古时青铜器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命名为青铜。
作为首饰来说的话,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并将游牧民族的服装镶嵌以青铜和各类饰品。
但其实早在夏朝和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就已经到达了巅峰期,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是权力的象征。这一时期,又被称作青铜时代。
甚至不仅在中原文化圈,当时的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也产生了自己的青铜铸造理念。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证实了先秦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拥有了发达的青铜文明。
青铜在当代主要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质地良好、耐磨且质地稳定的青铜材料,会被制作成摆件。
白铜其实就是常说藏银,又称铜镍合金,是以镍为主要元素的铜镍锌合金,颜色为银白色,具有银色的外观但不包含银的元素。
白铜最早产于云南的古堂琅县。后来伴随着茶马古道的贸易,流通到中亚地区的大夏王国,并被用作铸造钱币和工艺品。所以,白铜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古代中国和西域的经济交流产物。
由于白铜的强度坚硬和可塑性高、抗腐蚀性较好、不易生锈等性质,在当代主要做装饰品还是挺多的。
铜饰品在当下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材料是黄铜。但是长久以来关于黄铜都有一个误区:黄铜有“毒”。
其实这是个误传,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为了制造以黄铜为主原料的子弹壳,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铅元素,这确实是对健康有些影响的。
但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黄铜首饰的加工过程中已经不会再有铅元素含在其中,因为这样徒增成本,也没什么用,所以大可不必担心“黄铜有毒”这个伪命题。
不过,黄铜毕竟是合金铜,里面掺杂了其它元素,所以也有很多缺陷。
另一大劣势在于:黄铜如果贴身佩戴的话,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皮肤过敏。因为黄铜里面的镀、铬、镍等元素在汗液的腐蚀下会刺激到皮肤毛囊,进而有一定概率形成红疹等过敏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还是不要贴身佩戴黄铜比较好。
所以,铜饰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接受这种缺憾,宝姐建议,还是安安心心佩戴金和银吧。
金是大自然界最稳定的元素之一,所以它的价值在和平年代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从佩戴角度来说,金的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不易变黑。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金的市价稳定,是投资和储蓄的稳定方式之一。
许多人选择黄铜首饰也是因为它看起来和金比较像,又具备高性价比。
银的性质稳定,与其他化学元素之间的活跃度很低,不易被腐蚀。尽管银制品会有氧化变黑的缺憾,但也并不影响它在首饰市场上的稳定价值。
银饰品分为纯银、苗银、泰银、素银等等,不同的银做成的饰品不尽相同,宝迷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