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04.02
简谈金银铜铁律
文/赵敦华
今天讲金银铜铁律,是谈我对中国哲学的一些理解。金律、银律、铜律、铁律,不是讲金属的趣味化学,而是讲一种价值观。价值观是有普遍性的,我们把它叫作价值规则。我把这些规则概括为金规则、银规则、铜规则、铁规则。
这几个规则的区分跟西方哲学和宗教有关系,最早不是从中国哲学和文化里来的。西方伦理学最早有一个说法,叫金规则,这是伦理学的金规则。金规则虽然是西方人提出来的,但他们认为标准的表达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认为这是金规则。金规则最近在世界上得到普遍重视,背景是全球伦理运动。
“金银铜铁”律的文字表达是这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银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金律;“人之施己,反施于人”是铜律;“己所不欲,先施于人”是铁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你要别人帮助你,你就要帮助别人,你要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别人伤害你,那么你就不要伤害别人,你不想别人骗你,你也不要欺骗别人。铜律是,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如果别人伤害了你,那么你就要惩罚别人,如果别人对你有恩,那么你就要报答。铁律是“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关键在“先”,你不想别人伤害你,你就先去伤害别人,你不想别人欺骗你,你就先去骗别人。前面两个是道德的准则,铜律涉及到利害交换的,是非道德的规则。铁律是教人以不正当、反道德的方式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是一种反道德的价值观。这是我做的这么一个总结。
今天我主要就是从中国哲学儒家、墨家、法家这三家的角度,来谈谈他们对这四种价值观有什么论述。当然他们没有用这种术语,没有用“金银铜铁律”的术语,但他们的很多论述中包含了很多这样的思想。
首先,金规则和银规则的区别。据我所知,最早作出这个区分的人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理雅各。这个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中国的四书五经都翻译成英文了,名字就叫《中国经典》,他在翻译《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写了一个注释,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认为是金规则,其实这不是金规则,而是银规则。金规则是《福音书》里面耶稣讲的:“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他认为这才是金规则。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他的意思就是说,金规则只是在《圣经》里面有,儒家的经典里面只有银规则。言下之意就是说《圣经》比儒家的经典更高一筹。
对于这个区分,我认为是正确的。但他认为儒家经典里面只有银规则,而没有金规则,说明他对中国文化还是不太了解。《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忠”就是金规则,“恕”就是银规则。你要自己能够立,那么你就要也帮助别人立,你要自己达,也要帮助别人来达。这正是一个金规则的表达。冯友兰先生很明确地说:“忠”就是金规则,它提倡的是一种利他主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是一种道德的良心,相当于银规则。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论语》里除了“忠”、“恕”,金规则、银规则之外,还有铜规则。铜规则在《论语》里的概念是“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直”怎么解呢?朱子在《论语集注》里面写过这么一句话:“爱憎取舍,公而忘私,所谓直也。”我觉得朱子的这个解法呢,未免把这个“直”拔得太高了,朱子又讲了一句,我觉得很精当,在《中庸章句》里面,他讲君子治人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我看来,所谓“直”就是这个意思。在儒家的另外一本经典《礼记·表记》里,讲得就更清楚:“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德报德可以劝人为善,“以怨抱怨,则民有所惩”,就是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就要受到报复,就要惩罚你,使你能够戒恶。一个劝人为善,一个是惩人之恶,赏罚分明。所以“直”是一个公平的概念。
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它既有金律,也有银律和铜律。更重要的是,儒家不是抽象地谈价值规则,它是把它落实到人和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落实到政治管理的层面。以前我们都认为儒家讲“义利之辨”,好像儒家只讲义、不讲利,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义利之辨是在道德的领域,不能够牺牲公义去谋求私利。但是在公共政治的层面,儒家也还是讲利的,讲的是社会的共同的利益、整体的利益,这个时候就需要铜律。
现在我们再来看墨家。墨家是提倡兼爱的,墨家指责儒家,认为儒家讲的尊尊亲亲是偏爱。墨家主张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去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兄弟那样去爱别人的兄弟。孟子在反驳墨家的时候他就说墨家无父,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不就是无父吗?杨朱无君,因为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争论,墨家批评儒家的爱太偏私了,不是大爱,兼爱才是天下大爱。而儒家反驳兼爱是无父,把亲情变成社会所能共享的爱。墨家是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不是从亲情出发。墨家有一个推理,“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就是铜律:如果你爱人、利人,别人也会爱你、利你,如果你恶人、害人,别人也会恶你、害你。
秦代之后,君主就比较聪明了。比如汉代,汉元帝的时候,他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们汉家是王霸道杂之,是王道和霸道的混合。就是后世人们讲的:外儒内法,或者是阳儒阴法。在外表上是儒家,要谈仁义道德。内心是法家。阳儒阴法一直是汉代以来封建帝王的统治术。
为了要让铜律得到普遍承认,就要抵制、预防铁律。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按照“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规则去伤害别人。铁律不仅是存在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泛滥横行。要防止铁律横行,第一要有按照铜律建立起来的赏罚的机制;第二要提倡推广爱心,靠道德的金规则和银规则。我想,对于全球伦理运动来讲,铜律的机制和预防铁律,与推广金律、银律同等重要,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更加重要。在全球化的时代,怎么样消除冲突,特别是消除由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这是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