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起源于古代的货币经营业。
货币经营业主要从事与货币有关的业务,包括金属货币的鉴定和兑换、货币的保管和汇兑业务。当货币经营者手中大量货币聚集时就为发展货款业务提供了前提。随着货款业务的发展,保管业务也逐步改变成存款业务。当货币活动与信用活动结合时,货币经营业便开始向现代银行转变。
(二)现代银行的产生起因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尽管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银行,但货款对象主要为政府,且具有高利贷性质,不适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融通资金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1694年,英国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特征
(一)商业银行是具体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银行,它充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二)商业银行是创造派生存款和信用工具的银行,这种职能是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延伸。关于派生存款的创造机制将在“货币供给”中涉及。
(三)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媒介,通过信用创造功能直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影响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影响币值的稳定。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制
(一)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不设或不准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单一银行制以美国为代表。单一银行的优点曾得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它的局限性也突现出来,因此美国的银行组织结构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单一银行制的优点和缺点详见教材)
(二)分支行制:又称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多分支行的业务经营和内部事务管理统一按照总行的要求进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都采用这种制度。分支行制度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也有一些不利之处。(详见教材)
(三)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制,是由一个集团设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一家或一家以上银行的组织形式。银行持股公司有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两种类型。这种银行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主要是针对法律不允许开设分支行的规定的一种逃避策略。
四、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不仅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而且还经营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的金融业务,甚至进行非银行企业的股权投资。
(二)资本集中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购并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一些银行巨头的兼并,也促进了全能银行的发展。
(三)经营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的主要商业银行都以全球眼光来发展业务,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
(四)技术电子化:人类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入信息时代,银行业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开发出许多自动化服务项目,成为当前银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