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替代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电动汽车已穿梭在大街小巷,燃料电池车还会远吗?其中,燃料电池是关键。然而燃料电池除了生产成本过高外,其能量转换效率受到阴极氧还原反应缓慢的制约。因此,研究并开发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提高电催化剂活性成为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寻找替代贵金属

其实,燃料电池不只在汽车工业的应用前景广阔,还可用在能源发电、家用电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作为一种可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零排放或低排放等优点,“有望成为人类社会清洁高效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刘庆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然而,目前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主要受限于电池阴极缓慢的氧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在燃料电池中,铂(Pt)是最优的阴极氧还原反应催化剂,但其储量少、价格昂贵,是导致燃料电池生产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而且铂作为催化剂的化学稳定性较弱,催化耐久性不足。因此,“急需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氧关联催化材料”。刘庆华说。

相比于铂,铁(Fe)、钴(Co)、镍(Ni)等3d过渡金属材料地球储量丰富,价格便宜,并且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潜力,研究人员一直梦想着激活这类3d过渡金属材料的活性,替代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

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这些过渡金属原子连接并改变它们的电子结构并激活活性。

刘庆华等科研人员注意到,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这类材料可以通过有机连接剂将金属原子整齐的排列起来。这样,“一是宏观上金属原子以单个原子的形式存在,极大地增大了金属原子的利用率;二是中间的有机连接剂可以为通过外力手段调控提供了可能”。刘庆华说。

借助同步辐射光源

据刘庆华介绍,由于电催化反应过程中,能有效参与反应的位于催化材料-电解质溶液的固—液反应界面上的活性位点不足,加上催化电极表面所吸附反应前驱物和反应中间产物的浓度极低,给实时探测带来很大的困难。

正是高亮度的先进同步辐射光源为研究这一亟待突破的电催化能量转化机制问题提供了契机。

为此,刘庆华团队基于合肥光源,建立并发展了适用于固-液相电催化反应过程原位探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技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

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光诱导晶格应变策略,将晶格应力引入到过渡金属基-金属有机框架(NiFe-MOF)化合物的晶格中,成功激活NiFe-MOF化合物金属节点的催化活性,实现其高质量活性、高稳定性的电驱动氧关联催化。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特任教授孙永福看来,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技术的完善,对其他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原位技术起到了指导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燃料电池的内在机制,发展有燃料电池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活性高出2~10倍

在此基础上,刘庆华团队再利用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技术,首次观察到在氧催化过程中,伴随着过渡金属基镍活性中心价态的升高,氧反应关键中间产物*OOH出现并与Ni4+高价活性中心直接成键,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了NiFe-MOF化合物催化材料高效的电催化反应机制。

刘庆华介绍,在氧催化反应中,NiFe-MOF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氧还原和氧析出活性,是以碳为基的铂催化剂(Pt/C)的2~10倍。

例如,将NiFe-MOF材料用在氧还原反应中,NiFe-MOF的催化质量活性每克金属高达500安,Pt/C的催化质量活性在相同条件下为每克金属260安,是Pt/C的近2倍。

接下来,再将NiFe-MOF材料用在氧还原的逆反应—氧氧化反应中,NiFe-MOF的催化质量活性更是每克金属高达2000安,而二氧化钌在相同条件下的催化质量活性每克金属仅为17安,高出2个数量级以上。

这意味在,“在相同的催化活性下,NiFe-MOF材料可以相比于贵金属催化剂用更少的量,极大地节约材料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刘庆华告诉记者。

此外,NiFe-MOF化合物催化材料在每平方厘米100~200毫安的高电流密度下连续进行200小时的电催化氧还原或析出氧反应,仍能维持~97%的初始催化活性,证实NiFe-MOF化合物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催化耐久性。

孙永福认为,NiFe-MOF化合物有望成为高效的工业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为发展贵金属催化替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途径。

实际上,燃料电池要满足工业上实际应用的需要,需用5000小时以上的寿命和更大的工作电流密度。

“通过这些测试结果进行反馈,指导优化材料合成条件,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我们的材料性能和工作稳定性。”刘庆华说。

THE END
1.为什么贵金属的催化活性那么好?一般情况下,贵金属ru,rh,pt,pd原子中这部分d电子所占比的比例都在0.4以上,是过度金属中最高的,https://wenda.guidechem.com/question/detail45303.html
2.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质及简单的活性组成目前,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究重点在于铂、钯、金等单组分贵金属的改性和双组分贵金属的设计合成;对载体的研究主要涉及酸性、孔结构以及载体与金属的强相互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贵金属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 贵金属催化剂活性元素组分 贵金属催化剂通常以Pt、Pd、Au等金属作为活性组分,其中对Pt、Pd的研究起步较早,https://www.uivchem.com/news/1933.html
3.一种微波辅助高效制备高性能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的方法及1.本发明属于非贵金属复合催化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功能化的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微波辅助高效制备高性能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复合材料、功能化的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应用。 https://www.xjishu.com/zhuanli/41/202110769149.html
4.关于贵金属表面测试催化活性的氢吸附脱附的计算电化学贵金属催化剂的氢吸附脱附的计算,我们实验室先是通过CV曲线,根据氢吸附脱附的面积来计算活性面积,取https://muchong.com/t-8229298-1
5.炭负载单原子分散催化剂的通用规模化制备策略,适用多种贵金属!与其他通过金属有机前体与载体表面的反应制备单原子催化活性位点的策略不同,该工作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贵金属NPs原子分散方法。一定的高温、CO和CH3I混合气、载体含氧基团的存在共同作用对贵金属NPs的单原子分散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通用方法不仅适用于大多数贵金属,而且易于大规模生产,有望推动各种低成本、高性能新http://www.nanoer.net/showinfo-32-13244.html
6.Carbontech2021在这里,看见碳时代!参考议题:生物质基活性炭吸附材料研究与展望 蒋剑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拟) 酚醛树脂微球的分子尺度设计及光催化生产双氧水 刘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新型催化炭材料技术支撑的贵金属减量化与替代 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1468.html
7.科学网—苏州大学路建美教授团队:铂钯双金属纳米颗粒锚定在均匀在众多类型的催化剂中,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在低浓度VOCs的低温催化燃烧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性能。众多研究表明,双贵金属比单一贵金属展现出更强的活性。此外,与无孔催化剂相比,具有介孔结构的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加优异的VOCs扩散性能。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路建美教授团队通过简单、环保的方法合成了均匀介孔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673-1330423.html
8.非贵金属(Mn,Co,Fe)配合物催化醇类脱氢偶联/缩合反应研究进展借氢策略反应是指用金属催化剂将相对惰性的有机分子(如伯醇或胺)催化脱氢, 并形成高活性的金属氢化物催化剂中间体, 其后脱氢产物进一步偶联形成中间体, 随后金属氢化物催化剂再利用前面释放的氢分子将中间体还原的反应.如:醇与胺发生N-烷基化反应, 用于构建C—N键; 醇与酮或者与活性相对较低的酯、酰胺等发生α-https://www.jmcchina.org/html/2018/5/20180510.htm
9.贵金属催化剂,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1.高催化活性:贵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贵金属能够提供有效的化学键割裂和形成,加速反应速率。 2.良好的选择性: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即能够选择性地促进目标反应,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这是由于贵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点和调控性能,http://kelihuoxingtan.com/knowledge/446.html
10.电催化最新章节孙世刚著具有sp轨道的金属(包括第一和第二副族,以及第三、第四主族,如汞、镉、铅和锡等)催化活性较低,但是它们对氢的过电位高,因此在有机物质电还原时也常常用到。 对于同一类反应体系,不同过渡金属电催化剂能引起吸附自由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反应速度。电极材料的电子性质强烈地影响着电极表面与反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555331/8.html?showDownload=1+m.zhangy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