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银行陆续发布公告表示,未来将会对三类账户进行管控,必要时会“注销”,即便是卡里依然存有余额也是一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和笔者来一探究竟吧。
在“断卡”行动持续开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强度正在不断加大。主要包括:一是长期不动个人银行账户;二是同一客户名下的超量账户等;三是国家发行的特别账户。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就在五月初中国工商银行就发布了公告,该行早在2021年就开启了长期不动用个人银行账户的清理工作,分批实施长期不动户账户管控,并将其账户功能调整为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
该行首批和第二批清理条件(已结束):截止2021年6月30日,该行规定的是对持续3年或3年以上一直未发生交易行为的,并且银行卡内余额为零、一直没有签订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等有关协议的都包含在内的用户账号进行清理。
而第三批清理条件(自2022年1月11日起)则改为了:截至2022年1月10日,连续3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务必是活期银行账户剩余余额小于10元人民币的。
说到这就更要提一下,该银行第一批和第二批清理对象并不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分别是基金领域、理财领域和贵金属领域,这一类账户都可以正常使用无需清理。还有社保卡,军人专用卡、公积金联名卡等都不包括在内。第三批清理则不包含军人保障卡、武警军人保障卡。
而中信银行的清理工作既涉及长期不动的个人银行账户,又涉及超量账户。根据中信银行发布的公告可以了解,该银行对用户银行账户余额小于10元人民币的,并且截止到当年10月底,账户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没有发生交易行为的账户均进行清理。
此外,如果通过系统查询出该行用户在中信银行拥有一百个或一百个以上的账户时,通过技术手段核对每个账户交易情况,如果是未激活的,用户账户也将被限制交易。
还有一种是国家发行的特别账户,此类账户主要是领取国家发放的补助金之类的补贴。通常是国家指定,必须用于接收补贴,不可用另作它用。
事实上,银行清理账户现象持续已久,早在2016年央行明确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账户后,包括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就先后开展了清理工作。
其实银行清理账户是常规现象,一方面符合当前的监管导向,可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持卡人而言,过多未使用的银行卡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而且存在信息泄露或者被盗刷的风险。
关于清理个人存量异常账户的原因,根据这几家银行的公告中不难看出,几乎都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国家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为政策更好的落实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也是全社会所希望看到的。
对常年涉足信用卡市场的专家就曾表示:“清理异常账户对于各大银行来说不仅可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则是为银行“减负”,从源头上降低电信诈骗风险,因为银行卡可以说是电信诈骗的终极工具。”
国务院曾在2020年10月10日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要“断”的就是两类卡,即手机卡和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