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世人固有观念里,黄金是绝对价值的代名词。但是,老方却认为,未来的黄金将会一文不值!为什么这么说呢?视频很长,耐心看完会,必然会颠覆你的认知。
首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黄金,由于黄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小且黄金稳定极强的特点。在生产加工能力孱弱的古代社会,由于他储量较大、易加工,与其它的常见金属比较起来,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古代社会贵金属货币中的顶级材料。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那这真的是么?我们以史为鉴。老方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整个古代社会,黄金虽然长期作为顶级的贵金属货币材料,但是金币却从未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而是作为一种信用储备凭证存在。我国古代的流通货币始终都是铜币,辅之以大额交易时的少量银锭,黄金仅能在顶层权贵之间象征性的使用,要知道在当时平民持有黄金是一种重大的违法行为。在欧洲古代,局面也大体类似。
另一方面,从兑换比例来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金、银、铜之间长期缺乏权威的兑换比例。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一两黄金兑换多少白银,完全是处于随机状态。不过好在当时持有黄金的是各国的权贵,所以相互之间进行黄金交易,总是能够依靠各自的实力,谈出一个相对合理并能为双方接受的价格。以至于作为古代社会的平民百姓,试图通过持有黄金起到保值理财作用的,那都是神经病一样的存在。从这个逻辑上看,在古代社会,黄金并不具备一般意义的保值属性。
再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伟大的牛顿创建了金本位制度,大英帝国承担起了黄金的稳定兑换者角色。从这个时刻开始,黄金才具备了相对稳定且真实的购买力。后来1931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好在到1944年,美国接过了英国的大旗,这一直持续到1971年,为其它国家ZF提供了稳定的兑换。虽然在此期间老百姓无法直接兑换,但是官方稳定的兑换价格可以持续给老百姓提供想象空间,让他们以为黄金仍具备真实的购买力。黄金可稳定兑换累计持续了254年,这已经足够给全世界的人民洗脑了,足以让人们深信,黄金具备极其稳定的购买力了。
要知道平民百姓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根本就一无所知。对于黄金高度依赖ZF提供的信用担保才能具备真实的流通能力这个事实,他们完全理解不来。他们以为黄金天生就具备强大的购买力,他们深信只要持有黄金,就能充分的保值。然而事实上,近二十年来国际黄金的最大买家,也算是唯一稳定的买家,就是中国,其次,是需求起伏极大的印度。至于欧美各国,无论是ZF还是民间,对黄金都毫无兴趣。
再看一下各国的数据啊,美国ZF的黄金储备从1980年代开始就稳定在8100吨,一直到今天都没变过,德国的则长期维持在3400吨,日本是760吨左右。无论每年新增的黄金供应有多少,人家根本就不屑于再增加一丁点的黄金储备。唯有我们,对于增加黄金储备充满了兴趣,1999年我国黄金储备为359吨,到2022年底已经上升至2010.53吨。
2022年全世界生产了3628吨黄金,累计消费了3013吨,其中中国消化了824.9吨,占比达到了惊人的27.38%。而跟另一个是处于全民愚昧状态的印度则消费了774吨黄金,占比25.69%。中印两国消费占到了全球黄金市场的一半以上。中国2022年消费的824.9吨黄金,其中有5成给老百姓做了首饰,3成被中国的金融机构拿来作为了所谓的黄金储备,至于工业生产的,仅仅消耗了88.48吨,占比少得可怜。要知道现在老百姓拿来作为金首饰乃至直接购买的金条,是很难变现的,银行方面直接就会以无法鉴定为由拒绝接受。如果一定要变现,基本上就只能以打折的价格卖给典当行之类。而我们金融机构手里存有的那些以千吨为单位的所谓黄金储备,在危机到来时,老方不知道它们打算怎么变现。卖给老美?黄金兑换承诺早已取消了,人家现在根本就不要。卖给本国老百姓?危机到来时,人人都是黄金的卖家,那么到底谁才是这个最终买家呢?
老方很明确的跟你们讲,已经没有这个买家了。想想看吧,一样人们以为是货币的东西,必须要有买家存在,才能拥有流通价值。黄金曾经拥有英国和美国,这两个终极买家提供的流通价值,而现在它没有了终极买家,也就谈不上价值了,也就仅仅是个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