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不同文化公认的永恒与生命的象征。
自古以来,黄金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金属之王”的称号,
黄金的蕴藏量与开采量,
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财富与强盛。
世界上黄金储备排名第一的美国,
黄金储备高达8000多吨,
就我国而言,根据央行在官网发布的数据,
截至2019年7月末,
我国黄金储备为6226万盎司(约1765吨),
中国是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曾开采出多少黄金?
从《世界历代黄金产量统计表》的研究报告,
我们可以得知,
在夏商时期,中国的黄金产量约为20吨。
中国黄金协会,
曾考证过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黄金产量,
综合各种材料,可以简略地估算出,
截止到清代的黄金产量情况,
(清代部分年代的记录缺失)。
◎中国古代采金量(柱状图)及中国秦代至清代金矿分布图,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8月。
拜金,从何时开始?
与数量庞大的铜、玉、骨器相比,
商周时期的贵族,
对黄金制品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兴趣,
至多只是用极薄的金叶、金箔,
配饰棺椁、车马和日用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境内多金矿的楚国,
率先把黄金铸成固定形态,
用于礼聘、赏赐和大宗交易,
黄金的地位也因与财富挂钩而大大提升,
金带钩、金剑具、金制车马器等大量涌现。
甚至在战国初年,
曾国国君乙和越国一个相当于卿大夫的巫祝,
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
不约而同地选择以黄金器皿陪葬,
然而,即便如此,
先秦时期,
黄金的价值仍局限于王权和财富意义。
◎最早的金制器皿玉耳金舟。
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初期墓出土的这件玉耳金舟,从外形上看,似为带有礼制性质的饮酒用具。(
公元前219年
痴迷于不死之术的秦始皇,
派徐福入东海寻找返老还童的灵方,
自此之后,一股封禅求仙的热潮。
在秦汉王朝弥散开来,
世人“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
“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士李少君登场了。
此人原是深泽侯赵将夕家中主管方药的舍人,
自称70岁,身怀不死之术,
能用丹药使人返老还童,
凭着这一看家本领在京城骗了不少钱财,
就连汉武帝也对他尊崇有加。
汉武帝听信李少君的进言,
以为“吃金用金,长生不老”,并下令炼金,
自此之后,以黄金为饮食器的风尚,
便在宫禁之内大行其道,
中原地区黄金容器制造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从王公贵族独享的奢侈品,
到金门绣户案头枕边的嫁妆摆件,
人们竭尽巧思,用迥然各异的形式,
探索黄金的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
古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变迁,
以及国人对黄金用途的探索。
◎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
这件1958年在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它由直径仅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均匀,薄如蝉翼。后山攀附的两条蟠龙,呈二龙戏珠状。尤为精绝的是,龙身采用掐丝、垒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塑造成型,如果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甚至能清晰地数出8400片龙鳞。
黄金,贵金属,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金属都很容易被氧化,
但在金属家族中有一个显赫的家族,
它们在自然界中可以稳定地以“单质”状态存在,
这便是“贵金属”,
即金、银和6种铂族金属。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是最先被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
到今天,只要你手里有真黄金,
就可以全世界通行无阻,
它的货币地位比美元还要稳固,
黄金也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资产,
所有国家的人们对黄金的贵重价值都有共识。
黄金,产量稀少,
性质稳定,大多数氧化剂奈何不了它,
熔点高达1063℃,不易烧熔,
由于各种优良特性,
黄金在历史上总有充当货币的职能,
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金”字也因此成为财富的象征。
但若是给“金”加上有轻薄、微小之义的“戋”,
就成了汉字里的“钱”——
我国古代主要指,
发行量大、面值小的货币“铜钱”。
◎西汉金饼。
每枚重量247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史书上西汉“多金”的记载——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为何黄金如此耀眼?
黄金一词的梵文是“Jvalita”,
它是由“Jval”(意为“闪光”)引申而来,
可以想象当人类的祖先,
在岩石或是河床中,
首次发现那金光闪闪的硬块时,
他们是何等的惊奇,
太阳的可见光波中以黄绿的成分最多,
人对黄绿色也最敏感,
另外黄金是由金属晶体构成,
规则的原子排布,
使得它表面对光的反射也相当规则,
综合的效果便是金光耀眼的感觉了。
江西矿冶博物馆所藏金块。
来自地核的宝藏,
黄金在成为贵金属之前,
它首先是一块石头,
大约在26亿年前,
地核中的金元素慢慢到达地幔,
再由火山喷发等形式来到地壳,
这些最初的金矿源,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活化、迁移、富集,
才形成原生金矿,
自然金在地层中,
以脉金、砂金和块金三种面貌出现。
脉金又称“原生金”,是岩脉中的金片或金粒,
靠地球内部的岩浆、热液活动聚集在一起,
块金和砂金则是外力造就的“再生金”,
含有少量金元素的岩石在地表逐渐风化,
碎屑裹挟在泥沙中被水流带走,
密度高的金粒在平坦低洼的地方,
一点点沉积、富集起来,
年深日久就形成了砂金矿。
至于块金,便是大名鼎鼎的“狗头金”,
是金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颗粒结合的块状物,
块金的重量从十几克到几十、上百公斤不等,
四川西部的金沙江,
因这段江的砂中含金而得名,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四川时写的《浪淘沙》。
就描绘了当地人砂里淘金的场面,
金之所以能像淘米一样淘出来,
是由于金的比重大,
1立方米的水,只重1吨,
等体积的石英砂,重2.65吨,
而金却重达19.3吨,
金和砂的比重如此悬殊。
人们才可以在河流中用淘沙盘淘金,
那些比重轻的矿物碎片随淘洗的流水漂走,
比重大的金子则留在淘沙盘的底部。
◎皖南、赣东北所在的江南丘陵,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富集地带。唐宋时期,这一带的金银铜矿进入大规模开采时期,文献多有采矿冶金记录。不过,矿床废弃后留下的矿洞,千百年来很少有人问津。图为一口椭圆形采金竖井,口径近1米,深十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