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理财促销中,黄金积存、实物黄金等一众贵金属产品备受广大投资者青睐。
不少投资者表示,活期存款利率跌破2%后,大额存单等“高息”存款产品也越来越难抢,基金、理财产品收益更是屡屡破净,黄金等贵金属产品不仅流动性好,且收益可观,起码能跑赢通胀,越来越成为避险资产配置的首选。
在此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发力贵金属业务布局,积极上线定制化实物黄金、贵金属积存等产品,不少银行甚至全面升级贵金属钱包业务体系,进行“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
黄金资产配置热情升高
经历新一轮存款降息后,个人投资者对贵金属尤其黄金的配置热情越来越高。
投资者刘先生也透露,这几个月金价一路上涨,周边朋友都在“买黄金”,从2月份开始自己也在银行开了一个贵金属账户,购买积存金产品,每个月发了工资后就用余钱买入一些。“起码比活期存款或理财产品收益会高一些;而且黄金产品流动性好,想卖就卖,是避险的最佳工具。”
据了解,黄金积存是银行为个人客户开立的二类账户,用于记录客户账户在一定时期内存入黄金数额的负债类业务;客户可通过该账户进行黄金资产的购买和赎回。
不过,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也强调,黄金积存业务更适合长期投资的需求,在金价震荡波动的当下,现货黄金或实物黄金则更受投资者欢迎一些。“客户在银行下单后,银行会通过特殊押运通道将产品邮寄给客户,最近成交率明显高了很多。”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实物黄金的营销力度,定制实物黄金产品密集上线。仅6月份以来,多家银行上线专属的金银条、金银币等实物贵金属产品。
广州投资者王先生表示,今年6月份又一波银行降息后,大额存单、定存等产品抢得更激烈了,我动作慢都没抢到,就配置了一些低风险的现货黄金等产品。“实际上黄金产品主要是避险的功能,尤其在银行购买的实物黄金没有加工费,保质保量,起码能跑赢通胀。”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还透露,整体来看,今年以来贵金属尤其黄金产品已经成为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主力。财信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近几年,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和市场的预期形成博弈,导致贵金属特别是黄金的价格波动剧烈,最近欧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又一次刺激了金价上涨。
警惕短期风险
冠通期货在《2023年半年报》中分析指出,目前全球去美元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世界各国央行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个月披露增持黄金储备。加息的尾声阶段将是黄金开启中长期战略涨势的开始,也是极佳的黄金资产配置窗口。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的黄金储备达2092.3吨,比4月末涨约15.86吨,自去年11月央行开启本轮增持黄金以来,7个月累计增持黄金144吨。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各国央行对于黄金的储备需求也在增加,这使得银行对黄金等贵金属产品的推广更具有市场前景。
不过,短期贵金属价格高位震荡加剧,也让投资黄金等贵金属资产的避险配置风险上升。
冠通期货报告显示,国际金价在2023年1月初至2月底已经完成一轮上涨和下跌;2月底触及阶段最低1804美元/盎司后,受乌克兰局势等因素刺激,金价5月初触及历史高点2079美元/盎司;之后受美联储加息和6月暂停加息影响一路下滑,6月23日触及1909美元/盎司的阶段低点。整体来看,金价上半年最大向上振幅为15.2%,5~6月最大向下振幅为8.17%。
黄金价格的高位波动,为黄金资产的配置也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和挑战。周茂华表示,目前黄金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影响黄金走势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从稳健投资角度,投资者需要把握积存的节奏。
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黄金价格相对偏高,不管是入手实物黄金还是配置积存等产品都处于高位。因此,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也需要更加审慎一些。
在此背景下,周茂华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调整并创新贵金属服务产品,更好满足投资者需求。
上述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个人投资者对贵金属投资需求的上升和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在不断提升对贵金属投资定性和量化评估能力、保护客户权益、减少投资风险等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银行在贵金属投资业务上重点是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性,不断创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和投资者特点。”上述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如上表述。
资深出版人、华文未来创始人余一途表示,面对贵金属市场的波动,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目前,银行贵金属投资业务布局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