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完这份报告,认为HPDC基本上完成了去银化,非常期待能落地。当时曾有一个想法,如果能拿到HPDC的电池片,用光谱仪这么一打,或许就能确定栅线的主要金属成分。
到了12月,又发现了个不寻常的专利公布,申请号202110618125.0(CN115440832A)申请日期是2021.06.03(注意这个日期),这里不寻常,指的是这个专利不公布发明人。这个专利怎么实现也在上述的专栏里大概讲过,不赘述。
时光荏苒,A股好惨。
到了24年7月,HPBC2.0产线交流现场PPT有这么一页:
那么基本可以确定HPC电池的贱金属技术就是这个不公布发明人的溅射蒸镀镀膜技术。
不过HPC已经是中学错过的白月光了,对其贱金属技术的探究也就到此为止。
现在的路线HPBC有传言也应用了贱金属技术,至少能替代一半银浆。按原理,以上两项技术也能用在HPBC上,毕竟HPBC就是用复合钝化替代了隧穿氧化硅+多晶硅钝化层的TBC电池。
拆开一看
来看看重点的背面:
这就是“叉指状电极”。除了叉指状的排布方式和一般栅线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是规律分布的方块状和圆点状电极,以及两种粗细、色泽和印刷方式都迥异的主栅。
“在官网下载资料-宣传资料-组件-Hi-MOX6Max产品折页的第四页,有下图:
左边的TOPCON结构图示,黄框中是正背面的电极,都是银白色,可以推测属于同类银浆电极。右边的HPBC电池结构图示绿框框出的两类电极中,银灰色的电极应该和TOPCON图中的电极属于同类,而另一类淡黄色电极,不仅颜色不同,宽度也不同。改良铝浆专利文件中确实说明铝浆电极的宽度范围是“30-60μm”,显著宽于SMBB的银浆电极宽度(20+μm)。”
现在看到实物,确实发现有两种主栅。结合图示,我猜测比较宽,色泽偏白色的主栅是其中黄色的主栅(铝?),比较细,色泽偏银灰色主栅是图中银灰色的主栅。
现在拿到了实物电池,终于有条件验证一下之前的猜想——用光谱仪检测栅线,一方面可以验证这个检测法是否靠谱,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HPBC1.0是否应用了贱金属技术。
收到了电池片当天,我在背面选定了两块区域,联系检测机构安排了检测
(以下分别把1、2号窗口的栅线称为甲、乙栅线),安排如下:
先仔细看下这两种栅线的放大图。
(以下所有细节图片均由笔者TB购置的USB放大镜拍摄,条件所限无更专业工具)
1是从乙主栅延伸出来的辅栅,2是甲栅线主栅,3是联通2的方块电极,2和3明显是不同的材质,4是甲栅线2的辅栅。5同4,6是1和乙主栅联通处,能看出乙主栅和辅栅不是一种材质,7是乙栅线的方块电极。
从图可以看出,这些主栅辅栅电极,从质地应该可以分为3类:电极3、电极7和乙主栅都是银白色,应该是同样材质。甲主栅、甲辅栅和乙辅栅虽然都是银灰色,但细看,甲主栅辅栅偏银灰,乙辅栅偏银白。
周三,我收到了两个区域的检测结果。检测前预期中两个区域应该是一部分是铝电极,一部分是银电极。但现在发现结果有点不同。
这是1号窗口的检测结果,检测内容主要是甲主栅辅栅和乙辅栅(即1、2、4):
电池没有经过封装,难免有些污染,铁、锆、铌、钼、钯这些成分且不看。硅是硅片,1、2、4栅线的主要成分是95%的铝和5%的银。猜测银灰色的甲主栅(600μ)辅栅(100μ)比用了铝浆,银白色乙辅栅(30μ)用了银浆。
2号窗口检测的是方块电极7,结果如下:
几乎可以说是纯铝。2号窗口检测的是电极7,从质地看,电极3、7和乙主栅同样为纯白质地,从检测结果看99.7%是铝,但从质地看和浆料栅线区别很大,猜测是电镀。
两种主栅分别用了不同的贱金属技术,很可能正是专利铝浆和铝电镀。
下图是几处栅线的宽度测量。
这次检验,整体费用不高(检测60元,来回运费40元,放大镜60元),用的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度的检测工具,但基本上可以做个定性:
HPBC1.0背接触电池电极制备工艺中,大量的运用了贱金属铝来替代贵金属银。具体替代比例不好确定,但根据1号窗口的检测结果,拍脑袋推测一下铝的用量可能是银的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