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既高贵又廉价,极具魅力威力,像魔咒一样诱惑着老练的政治家和投资者。
顶尖的天才投资者也难免在其面前折损羽翼。亨特兄弟对白银的痴迷最终变成了一场灾难。“奥马哈先知”巴菲特对白银的执着却没有获得与他一贯的名声相匹配的盈利水平。
那么,白银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
21读书
编辑丨黎雨桐;实习生思纯
长期以来,政治家和商界领袖、理想主义者和恶棍都认为白银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罗伯特席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题记
01
1998年1月14日(星期三),也就是亨特兄弟白银案开始审理近10年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加强了对白银期货市场的监控,原因是有几个市场参与者被指控操纵价格”。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1997年11月和12月期间,白银的价格上涨了近30%,升至每盎司近6美元,创下八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说:“当不寻常的事件或活动发生时,如我们最近在白银市场所见之事,委员会将加大监控力度。”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有人操纵白银市场。与1979年和1980年不同的是,当年的投资者通过投资黄金和白银来抵御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而1997年下半年白银价格上涨近30%时,全球局势稳定,黄金价格甚至下跌了逾13%。这使得操纵市场成为白银价格复苏的首要嫌疑对象。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大宗商品风险分析主管迪萨·梅塔表示,“人们必须以怀疑的态度对待公然试图将大宗商品价格推高的企图”。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
“纽约商品交易所诸仓库的白银库存降至……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还有传言称“大批白银已经被转移到美国之外”,听起来好像亨特兄弟东山再起。
纽约律师克里斯托弗·洛维尔提起诉讼,指控旅行者保险公司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门菲布罗(原恩格尔哈德工业公司的飞利浦兄弟分公司)将白银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仓库转移到英格兰和其他“未经报告的黑洞地点”,从而重振了白银曾经辉煌的名声。
英国《卫报》则以“繁荣的白银市场受到‘操纵’”为题的一篇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该报道援引一位伦敦黄金市场交易员的话说:
02
时年68岁、满头白发的巴菲特,是20世纪下半叶最成功的美国投资家。
巴菲特在新闻稿中表示,他已经完成了积累白银的工作:“伯克希尔公司目前没有购买或出售白银的计划。”
白银原本不属于沃伦·巴菲特的投资范围。他领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有30多年,他为自己挑选公司的独特眼光感到自豪。这些公司“正常、拥有卓越的经济价值,而且由杰出的人经营”。
与黄金相比,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给白银判了“缓刑”,因为白银是贵重金属和工业金属的结合体,是数百万人的财富宝库,并在摄影和电子领域用途广泛。在巴菲特早期的职业生涯中,白银令他大为受益。
巴菲特对白银的承诺:
“30年前(指1967年),我购买了白银,因为我预料到它会去货币化……而且,自此我遵循金属的基本原理,但并不拥有它。”
巴菲特的回报始于1997年7月25日(星期五)。当时,白银的价格为每盎司4.33美元,他自豪地报告称,到1997年年底,“头寸将产生9740万美元的税前收益”。20他解释了投资白银(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组合的2%)的理由:“查理和我的结论是,要在供需之间建立平衡,就需要更高的白银价格。”
巴菲特之所以喜欢白银,是因为行业的年消费量超过了矿业产量,同样的基本面也吸引了亨特兄弟购买白银,而不是黄金。但巴菲特很快就与倒下的亿万富翁亨特兄弟拉开了距离:“通货膨胀预期……在我们对白银价值的估算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收购交易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告诉读者,“自1980年亨特兄弟被指控试图垄断白银市场以来,巴菲特积累了最大规模的白银头寸”。
《纽约时报》则对此做了区分:
“当亨特兄弟积累他们的头寸时,他们和许多投资者都认为,不可能遏制肆虐的通货膨胀……现在,相反的共识占了上风,通货膨胀被认定是不足为虑的,并有可能继续保持下去。”
但《纽约时报》随后将沃伦·巴菲特描绘成一个类似于邦克·亨特的人,因为报道从技术上观察到,“白银最近出现了‘现货溢价’交易”。
“现货溢价”意味着立即交货的白银的售价高于未来交货的白银,这对于一种需要存储成本的贵金属来说是非同寻常的。
回顾过去,巴菲特声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意避免购买超过可供交割的金额”,但同期的白银现货交易溢价却表明了相反的情况。巴菲特持有旅行者保险公司的大量股份,并利用其大宗商品交易子公司菲布罗在伦敦囤积了大量白银,搬空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仓库,加剧了人们认为的短缺状况。
《卫报》解释道:
“白银被送往伦敦,正是因为巴菲特的命令。一旦到达伦敦,白银就消失在秘密的面纱之下了。因为,伦敦并没有公布其金库中白银的数量。”瑞士曾是亨特兄弟所持白银的避风港。
1998年2月3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的新闻稿,几乎在调查开始之前就结束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调查。这证明了巴菲特诚实正直的名声,以及对操纵行为定义的含糊其词。该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从未点名提及沃伦·巴菲特,而是像气象局那样总结了这一次的热带扰动事件:“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白银价格从每盎司4美元飙升至每盎司7美元以上。最令人担忧的是在伦敦持有相当大头寸的人对白银的需求……随后,由于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供应,价格下跌,价差放宽。”
纽约律师克里斯托弗·洛弗尔曾起诉菲布罗实施了操纵行为,但他在场外加入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阵营,并撤回了申诉。
操纵的主观性质是操纵者扭曲价格的意图,这减轻了巴菲特的压力。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的律师丹尼斯·A.克莱纳,当年曾负责起诉亨特兄弟。
丹尼斯·A.克莱纳说:“根据法律很难确定操纵行为,因为人们购买大量商品期货合约或大量实物商品的理由非常正当。”
巴菲特的囤积挤压了白银市场,但要证明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操纵,还需要一位读心者来做证。陪审团判定亨特兄弟有罪,是因为他们与其他交易员合谋,违反了反托拉斯法,而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手法则厌恶串通。
03
巴菲特的成功来自他是一个反向投资者,在所有人都在抛售的时候买入。正如他在1997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中所解释的那样:
“你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获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共识……悲观情绪最终将价格压低至真正有吸引力的水平。”
巴菲特对白银的投资符合这一特征。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未披露其白银每盎司的平均成本,但1997年报告的9740万美元税前利润,使得该公司可购买1.112亿盎司白银。其余的1850万盎司白银,估价为5.05美元。
巴菲特买了便宜货,付了现金,这样他就可以永久持有,就像他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一样。但是他变得不耐烦了,并且因此责备自己:“我很早就买入,也很早就卖出了。”巴菲特错过了将很快挑战亨特时代创下的每盎司白银50美元的爆炸性增长纪录。
赠书福利
白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像星星和条纹与美国不可分割一样,白银一直是美国货币体系的一部分。美国货币经济史的重大动荡,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70年代大通胀、2008年次贷危机,都少不了白银的身影。
要深刻认识美国的经济金融动荡,首先要清晰认识白银的作用,给与白银合适的角色地位。白银与美国政局乃至世界格局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在政治家眼中别具魅力。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和实施新政、肯尼迪遇刺、日本全面侵华、伊朗伊斯兰革命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与亲银势力、国际银价都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白银是一种魔咒,像海妖塞壬一样诱惑着老练的投资者。顶尖的天才投资者也难免在其面前折损羽翼。亨特兄弟对白银的痴迷最终变成了一场灾难。“奥马哈先知”巴菲特对白银的执着却没有获得与他一贯的名声相匹配的盈利水平。
这就是白银的故事,讲述了从美国建国以来,白色金属如何搅动美国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进而影响世界秩序的故事。要理解白银对政治家的吸引力,以及白银对投机者和阴谋家而言的脆弱性,人们需要有历史的视角。
《银的故事:白色金属如何塑造美国和现代世界》
作者:[美]威廉·L.西尔伯
译者:刘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1君
小伙伴们,你们有投资过白银吗?关于作者讨论的白银故事,你怎么看?来留言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