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暴涨,散户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老百姓对黄金的看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的传统观念,当今世界不太平,大户人家屯黄金。一种是年轻人逐... 

中国老百姓对黄金的看法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的传统观念,当今世界不太平,大户人家屯黄金。

一种是年轻人逐渐产生黄金“信仰”,不自觉地就在商场一楼的金店专柜前驻足,这只能说是“年龄到了”。

今天就跟大家展开聊一聊关于黄金投资的来龙去脉,以及现阶段的投资策略。

黄金之所以是“硬通货”,在于它兼具了商品、货币、避险三大属性。商品属性无需多言,我在这里只对货币属性和避险属性加以介绍。

现代人已经不会拿金子直接去超市结账了,那黄金的货币属性如何体现呢?答案是通过美元。

理解这一变化很重要,是理解黄金投资价值的前提。在1971年之前,黄金是一种货币,与纸币价值挂钩,价格相对稳定;在此之后,黄金是一种资产,与纸币价值脱钩,价格波动剧烈——当美元升值时,作为美元替代物的黄金就会相对贬值,此时理性投资者会抛售黄金、买入美元资产,反之亦然。

一句话概括,在当今美元信用体系下,“弱美元、强黄金,反之亦然”。请记住这一结论,后面做展望的时候还会用到。

美债收益率(代表美元价值)与黄金期货收盘价呈现此消彼长

看完上面这段,你可能会疑惑:“不对啊,口罩这几年美联储疯狂加息,美元越来越值钱,但同时黄金也在涨,这该如何解释?”

答案是因为黄金的避险属性超过了货币属性的影响。所谓“乱世买黄金”,当世界形势动荡或是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黄金往往逆势上扬。

比如,2007—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黄金价格从600多美元涨到1900多美元,投资回报率超过200%。再比如,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出现了经贸摩擦,俄乌、巴以接连爆发地域冲突,这时候黄金的避险功能又体现了。2018年底,黄金价格只有每盎司不到1200美元,到2024年3月底,已经突破了每盎司2300美元,接近翻倍,年化涨幅超过14%。

虽然“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名声在外,但全球主要的黄金持有者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包括美联储)。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黄金给本国货币的信用背书,二是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构建多元的世界货币体系(虽然美元独大的地位短期难以撼动,但各国谁也不愿一直被割韭菜)。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黄金即安全又危险。

另外,投资黄金还有一个隐藏好处:由于国际黄金价格是以美元计价的,而国内黄金价格是在跟踪国际金价的基础上,兑换成人民币计价,所以持有黄金相当于持有美元资产,这样就构成了币种组合投资,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比如,假设国际黄金美元价格不变,但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人民币黄金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总结一下,普通投资者投资黄金的适用场景是:在股债投资体系已经搭建好之后,将黄金作为对冲资产长期持有,但不适合做短期交易,更不适合allin。就好比你去金店,一般会把金首饰先买齐了,等“该有的都有了”,如果还有闲钱,再考虑是不是要买点金条。很少有人卖房卖地买金条,即便有,也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

以稳健派的全天候策略举例:

结果还是避险属性起了作用,核心原因是全球对美国的“信任危机”。这种“不信任”集中表现在,2023年以来各国央行,特别是新兴市场(土耳其、我国、埃及、中东、印度、中亚),购买黄金的规模较2019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耶伦最近访问中国,想必背负着兜售美国国债的使命。

一句话,新兴市场国家为了与美国制衡,去美元、买黄金,成为这轮黄金买买买的主力。投资者闻风跟进,跟在各国央行后面分一杯羹。

中长期(至少半年以上),黄金仍有上涨的理由:

新兴市场国家为了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还会继续抛售美元、购买黄金。

这一趋势不会因为美国总统换人或是某位政客访华而扭转,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了Tiktok禁令,以及越来越多的技术断供。

当美元走弱,黄金的货币属性就会凸显出来。根据前文解释,黄金与美元的价值是互补关系,所以机构投资者会继续押注降息刺激金价再度上涨。

2024是全球大选年,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改朝换代”之际黄金更受追捧。

根据美国《时代》杂志的统计,在2024年,全世界至少有65个国家(地区)将会先后举行选举,预计将影响全球超过40亿人(约占全球的49%),创近30年的全球选举高峰期。

投资金条不是指市场中常见的纪念金条、贺岁金条等,更不是黄金首饰,后者往往比金价贵100元/克,作为投资工具我们要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缺点:买卖手续费较高,相加可达6~10%,如果租用银行保险箱还有额外成本。优点:黄金在手,心里踏实,情绪价值是无价的。

投资者买卖的依然是黄金,但是不必进行实物黄金的提取、交割,只是在纸面上交易黄金。

优点:交易成本低,管理费每年费率0.5%,托管费每年费率0.1%,加起来每年0.6%。

THE END
1.领略黄金的独特魅力金矿效益差,高端消费品需求下跌,个人投资黄金也面临购买、储存、投保、变现等实际困难。一句话,不论是在黄金流动性层面,还是在实物层面,黄金都得“流动起来”才能破局,唯有“流动起来”才能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 闪亮登场并一炮打响 作为GLD的创始人,曾任的世界黄金协会首席执行官的詹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U3NDQ2MA==&mid=2651315284&idx=1&sn=3f3a2a25fa08c0b769be22ffffd81047&chksm=bca9a55e0d5a81dceb2a185726d97bcc53c2f8824ddba8373024cf83b5ccf0a584b6aa9673c5&scene=27
2.为什么古代都用黄金作为货币呢为什么古代都用黄金作为货币呢 古代都用黄金作为货币是因为黄金拥有稳定性好、易携带性高,数量稀少,不易被腐蚀等优势,相比其他物质有很大的优势。黄金(Gold)是化学元素金(化学元素符号Au)的单质形式,是一种软的,金黄色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http://m.qicaisi.com/bk-1358302.shtml
3.坤鹏论:以史为鉴深度回顾1929年那场浩劫般的全球经济危机曾经,英磅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伦敦银行系统也是全球资金运转中心,一场战争后,全变了,美国成了全世界的债主,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约有欧洲债券130多亿美元。 随着一战一起消亡的还是通行了约100年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整个世界只有美国还能维持金本位,尽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金子都跑到人家美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765642776&efid=SM5rpnM9IbMJziOGJcENqg
4.中国古代王朝是怎样储备黄金的?所谓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而稀缺珍贵的黄金因其自身价值而形成实物货币,无须通过任何鉴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黄金、白银等实物货币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如钞票这样的信用货币。所谓信用货币,简而言之,只是一种依法规定,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几乎都http://www.northnews.cn/p/1358468.html
5.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货币崛起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本书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让你知道金融演化进程背后发生的事情。 在书中,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https://doc.mbalib.com/view/9f055fa3c31a72b90d3233ec440aebdc.html
6.[商模02]商业模式(二)(1)理念一:公司产品化——把企业当作产品来经营 把公司当作产品捆绑到行业链条上,与其他公司的产品一起,借力推广顺势销售,获得最大的效益。 案例:“好分数”系统提供商:另辟新径,对各方都有一定的好处。 (2)理念二:货币贸易化——把货币当作商品来使用,使其使用效率最高 https://www.jianshu.com/p/95d2e1768b1d
7.秦汉时期黄金货币的辉煌与没落黄金是天然的货币材料,黄金天然的货币属性必然自发地发挥货币职能作用,秦汉时期的黄金货币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封建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范围内充当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马克思有一名著名的论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金银比其它任何金属更适合充当货币材料。http://wuhan.pbc.gov.cn/wuhan/123537/123545/125031/2416554/index.html
8.国际黄金为什么是国际通用货币3?、全球认可度?:黄金是一种全球性的稀有贵金属,可以在世界各国换成当地国家的货币,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黄金的价值都被广泛认可。这种无国界性使得黄金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交易媒介?。 4?、历史和文化认可?:黄金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充当货币的角色,成为衡量其他商品经济价值的一个恒定物。黄金的这种历史https://m.cngold.org/home/zs8624430.html
9.为什么选黄金做货币?人类对黄金的态度挺诡异的:化学上讲,这货没什么意思,几乎不跟其他任何元素发生反应,然而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118种元素当中,唯有金子被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挑中作为货币流通。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选锇、铬,或氦气呢?没准可以选? 简单的排除法 我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但我问的地方绝对是最适合的。我现在http://www.mmic.net.cn/news/634/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