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0名健康者进行HbAlc、FBG、2hPBG、C肽等水平检测,并采用欧米诺膏贴和神经肌电图检查,进行DPN的诊断、分类。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DPN组进一步分为运动纤维异常、感觉纤维异常、运动+感觉纤维异常3个亚组。结果①DPN组和NDP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l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FBG、2hPBG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C肽;糖化血红蛋白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0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起病缓慢、隐匿性强、症状逐渐加重、不易逆转的特点。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据统计其发病率高达60%~90%,其发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C肽(CP)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0名健康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空腹C肽(FCP)等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查,进行DPN的诊断、分类。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受检者,2型糖尿病患者男112例,女88例;年龄20~80(65.8±10.6)岁;病程(5.2±2.7)年。患者均符合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1]。参照陆再英等[2]《内科学》提出的DPN诊断标准,分为DPN组和NDPN组两组,其中DPN组86例,NDPN组114例。86例DPN患者据损伤的神经不同分为单纯运动纤维异常组(28例)、单纯感觉纤维异常组(22例)和运动+感觉纤维异常组(36例)三个亚组。

2.检测方法①肌电电生理检查: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腓总神经运动、腓深神经、腓浅神经以及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浅神经以及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胫神经的H反射。②生化指标检测:取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日立7020全自动分析仪、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法检测FBG、2hPBG;化学发光法检测FCP、餐后2hC肽(2hCP);离子层析法检测HbAlc。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果

1.各组HbAlc、FCP等生化指标比较DPN组和NDP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lc、FCP、2hCP、FBG、2hPBG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

2.DPN组内不同纤维异常者生化指标比较DPN组内不同纤维异常者和NDPN组比较,同时合并运动+感觉纤维异常者HbAlc明显升高而FCP、2hCP明显下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3.不同HbAlc控制程度与DPN病变关系HbAlc控制组DPN发生率较HbAlc未控制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171,P

讨论

参考文献

[1]钱荣立.美国糖尿病协会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2):129-13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2-916.

[4]KamiyaH,ZhangW,EkbergK,etal.Cpeptidereverseanociceptiveneuropathyintype1diabetes[J].Diabetes.2006,55(12):3581-3587.

[5]SimaAA,ZhangW,SugimotoK,etal.Cpepfidepreventsandimproveschronictype1diabeticpolyneuropathyintheBB/Worrat[J].Diabetdogia,2001,44(7):889-897.

关键词:韩国社会金融危机影响

在此次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风暴中,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而韩国却是亚洲受冲击最大的国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无一例外地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导致深刻的社会危机和重大的社会变革。本文主要分析这次危机对韩国社会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同为亚洲的经济危机灾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较之前有所增加。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全身而退,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打击。这就要求加强各国各地区间的合作。就韩国来说,与中、日的合作对其尽快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尤为重要。三国共同携手,在经济上密切合作,在整个东北亚的范围内,尽快实现自我恢复,今后将在世界经济秩序中成为重要枢纽。

与积极方面相比,负面的影响较多。首先,从收入、就业失业状况等方面来看,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这期间,韩国各个阶层里都出现了就业困难和失业严重的状况。三四十岁男性是家庭负担最重的一家之长,也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拿着稳定的月薪的人群,因此,这些人的就业情况关乎重大,但韩国统计厅的统计显示,经济危机下,就业困难十分突出。2009年3月,30岁到49岁男性就业人数为757.3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9万。三四十岁男性就业人数如此迅速减少是自1999年3月(减少11万)十年来的第一次。在这些人中,子女教育费用不菲的40多岁男性就业人数为383.3万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3万人。30多岁男性就业人数也减少了5.6万人。这些家长一旦失业,带来的将是整个家庭的困难。

失业增多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了韩国国民的消费水平下降,人们的消费情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首先,经济危机爆发之初,各年龄层呈现出了不同的消费态度。亲身经历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代人和在不景气时没有挣过钱的一代人对待危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这一差异直接体现在了“消费差异”上。在经济陷入低迷之后,四、五十岁人群就开始减少开支,应对不明朗的未来。年轻人维持以往的消费水平,在信用卡消费上,这一点尤其明显,二三十岁人群成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

其次,各收入层次的人都开始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消费。

因为严重的失业,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稳定的收入,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恶化。这些结果的出现无疑反过来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即购买力下降,需求进一步减少,生产过剩问题进一步严重。同时,人们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偿还债务能力的下降,银行的坏账增加,金融衍生品种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金融危机导致韩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也导致国民归属感的弱化。同时,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年轻人迟婚迟育;家庭收入的减少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离婚事件开始增多。

离婚率居高不下是金融危机期间令人瞩目的一个社会现象。2008年9月、10月及2009年的2月和3月份韩国的离婚件数都较上月有所增多,其中2008年10月的离婚件数比9月大幅上升了43.2%。高离婚率意味着社会联结的最基本纽带出现问题,这是国民信任感、归属感的弱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团结。

此次经济危机虽然没有形成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分析结果显示,韩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是以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扩展。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首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在其任何发展阶段上,不论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还是全球垄断阶段都不能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其次,在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内,原来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东西南北矛盾。但主要的斗争矛头都指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在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的消长变化以及争夺世界市场、全球霸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并非常尖锐复杂。

全球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首先,全球生态危机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垄断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全球生态危机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的。全球垄断资本主义在不断强化资本对人的剥削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资本对自然的剥削。其次,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就必然不断向全球扩张,最大限度地掠夺全球资源,把污染环境的产业甚至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改善自身的生态环境。这种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资本主义;新变化

一、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再认识

(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充满着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一方面“过剩”的商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却买不起商品,过着贫困的生活。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而言,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具体表现为这两个矛盾的激化,从而直接引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金融管理的失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创造了资本的辉煌和神话,但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狂妄滥用资本法则和规律,肆意践踏和破坏人类社会的资信系统,破坏人类文明社会中复杂而且独有的信用平台,从而引发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制度金融监管的失败。

马克思曾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资本论》第三卷)就是说,批发商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在大量生产中,直接购买者除个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内,尽管再生产过程产生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资本论》第二卷)此种情况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给人们造成一个虚假繁荣的假象。而与此同时生产方面的不断扩大又是靠信用来实现。因此信用和产业资本本身一同在不断增大。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实行新自由经济政策,加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盛行,即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带动生产,从而使得企业摆脱经济危机,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幅增加,致使国家的通货膨胀加剧;与此同时,资本家为寻求投资,获得剩余价值,会大量积累资本;这两股资本积累面对实际生产的相对过剩就开始转向资本运作,从而摆脱实体经济,以钱生钱,即生产的过剩开始由实体经济向金融方面转移。

美国为了进一步刺激资本的繁荣,放弃对金融资本的监管,以“新自由经济”政策为指导,利用科学技术推动GDP高增长、低通胀发展10年,从而使资本市场过度繁荣。迅猛扩大的虚拟经济使经济泡沫超速膨胀,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使经济走出低谷,美联储从2001年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以大泡沫治疗小泡沫,使金融资产向房地产转移,直至次贷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截至2008年11月3日,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不复存在,华尔街经营模式被彻底改写,美国14家银行倒闭,世界各国联合救市,向市场注入更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一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每隔4~10年就会爆发一次金融危机,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以往的金融危机都有相似之处。

1.监管不力致使信贷条件宽松。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方针。2001年以后,美国央行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使得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而相应的贷款机构对未来市场预期一片乐观,预期未来市场会持续走高,并加大贷款力度,盲目扩大住房贷款业务。当然在市场繁荣时期,次级贷款也有很高的回报率,在满足优级及次优级抵押贷款的前提下,贷款机构也积极发放次级贷款。贷款机构不断降低贷款门坎,为了将次级抵押贷款出售给低收入者,不断创新次贷产品,降低贷款条件。实质上是贷款机构放松了风险监管,为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随着后来利率的不断攀升,低收入阶层无法承受还款压力,从而导致大量违约。长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助长了经济的泡沫。

此外,正常的经济应该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的相对平衡,而美国人消费观念超前,属于过度消费,无节制的消费甚至浪费,为资金链的断裂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压力。同时,世界市场上的通胀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波动和流动,使得大量热钱没有任何防备地到处流动,并大量涌入房地产业,使得房价泡沫越来越大,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其筹资成本,也推动了各国金融创新、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与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成为常态,这是金融资本全球化最不利的影响。而且,一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通过资本流动的变动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很容易通过日渐畅通的金融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同时,金融资本全球化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使汇率制度选择困难。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成为发展趋势,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金融动荡或者金融危机。另外,金融资本全球化加剧了一些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资金流动加快,流动性过剩日益突出,资产证券化趋势盲目扩张。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使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三、金融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带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体制危机开始出现,重创美式资本主义

新自由资本主义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惟一途径,可有效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因此,本轮金融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美国式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在今后10年里,新兴市场和中低收入的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改革本国的经济政策方针,完善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国内工业,不必特别注重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北欧模式、亚洲模式甚至新加坡模式等纷至沓来,将引发一场资本主义模式的新一轮竞争。

(二)政府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变化,经济体制调整力度加大

金融危机带来经济的萧条,因此各国政府开始重新重视和审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吸取教训。如巴西利用政府扶植的开发银行把信贷迅速地引向某些部门,作为其在危机推动下实行的初步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在国有银行领域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而西方各国都加强了政府在经济政策中的主导作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大规模的刺激消费和需求的政策,同时为了抑制经济的继续下滑,优先保护大公司和大企业。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始发国家,大量的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因此,在金融市场上,美国对大型金融机构紧急注资,购买大型银行的股票,同时财政部还公布新的金融救援计划,已修复金融体系,使信贷市场恢复信心。在消费品市场上,美国政府为了加强消费者的信心,刺激投资,实行了免费政策,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家庭进行减税支持,从而把更多的财富让渡于民,促进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政府支出上,美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出资鼓励消费者支出,降低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尽最大努力改善经济的低迷,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要求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独立承担全球发展责任。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并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还涉及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而美国一向喜欢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美国不再被看作是政策或意识形态的唯一标准。

例如,有条件的现金转移计划最初是在拉美制订并实施的。至于产业政策,30多年来西方在这一领域中所贡献的创新思维甚少。实践中很多的成功模式源于新兴市场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组织问题上,美国和欧洲的声音与思想的主导地位日益下降。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一直是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的重要提供国——的声音与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资本主义开始步入资本过剩时代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实质是由资本过剩带来的。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生产和消费,造成市场上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带动下实体经济发展迅速,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因此总是向利润率高的领域流动,因此这些实体经济可以引来大量的资本投资,这些投资者目的就是“以钱赚钱”。由于大量资本被投入到实体经济中,造成生产过剩,商品大量积压,不能及时收回资本,从而银行资金出现短缺,掀起挤兑风潮,先引发金融危机,资本家从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只好低价出售产品,甚至销毁产品,普遍的经济危机就到来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缓慢地对传统实体经济的投资会由于风险的扩大和利润的缩小作用减少,使得过剩资本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进入资本过剩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小荣,赵绪民.从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程恩富,杨斌.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0(11).

[3]沈娟,何泽荣.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

[4][日]高田太久吉.武萌,张琼琼摘译.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J].国外理论动态,2010(7).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理论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很多经济学家也对积极危机的成因做了很多的探索,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主意经济理论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下面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里的关系,笔者认为,既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供给(生产)上,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地扩张能力,他说:“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从而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所以,马克思指出:在现代工业周期中,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

从消费(需求)上说,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危机的出现,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

对比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对经济过剩成因的分析有如下不足:

(1)其分析的经济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侵犯为前提。他们尽管承认市场缺陷,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与资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经济紧缩、危机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只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这一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点,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经济紧缩、危机与周期运行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

(2)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他们只是从“内生”的“纯经济子系统”中去分析引起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治理,忽视“外生”的政治、技术创新、人口、制度变革等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制约,在一些严格假设基础上,把经济周期的复杂成因简化为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等几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建议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尽管目前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宏观调控在这两种政治体制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顺畅,经济总体目标能否达到,宏观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形态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值得研究。

市场经济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运行的。自16世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任何国家的实践模式都是在国家干预中进行,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可能超出政府的控制。历史上各国先后实行过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后凯恩斯主义政策,都是政府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力度而已。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国家的操持,即使在崇尚自由放任的鼎盛阶段,主流经济学家也没有绝对排除国家必要的直接干预。斯密认为君主需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并且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同样穆勒也肯定了必要的国家干预,他认为国家干预是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不能排除政府的需要,市场经济如足球场,竞争的微观主体是足球队般的企业,宏观调控者是足球裁判般的国家政府。市场经济运行的态势优劣和成效高下,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艺术有直接关系。

国家除了提供宏观调控,同时还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地区层次发挥着重要影响。产业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项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地区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重点分析一个地区三大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重,以及进出口金额的比例。

二、现实的经济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将宏观调控政策迅速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后相机推出以四万亿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应用使中国经济率先扭转困局,走上复苏之路。

不可否认,本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动摇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部基础,显现了中国经济的痼疾。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利器,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很大冲击,使得出口急剧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变慢。目前,只有以本次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想,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现行中国经济的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依赖政府一家作出,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后,资源配置主要交由市场完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依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的市场化在更大程度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然带来边际效率的弱化。

其次,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曾经高达6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是不符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在世界共同面临困境时仍然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显然是靠不住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国际贸易明显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曾毅在1994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中就指出“中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口的数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00-2030年将是高速老龄化时期。2030-2050年将是高水平人口老化阶段,到2050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为3.3亿-4.7亿,是现在的5倍,其比例将在23%-27%。此外,高龄老人增长迅速,1997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8.8%,2050年将增加到20%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大幅提升国民储蓄水平并直接弱化劳动力低廉这个传统比较优势。

三、当前宏观调控的原则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调整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将其明确为保经济增长和保发展方式转变两个目标。为了保证这个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调控目标长短相结合的原则。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因素,这些变化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应该是有利的,同时外需不足,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重下行的风险,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有所调整,保增长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调控目标。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中长期看,这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从短期看,这些转变也会给保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压力,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对长期发展有利,还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根据目前的形势,宏观调控必然采用不对称发展原则,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应该是发展重点;从产业角度看,所有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都应该是发展重点。

第二,要坚持调控过程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近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迅速,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相当高的灵活性,以使得政策和经济现实保持一致;同时,重大政策的执行还要保持稳定性,要防止重大政策的大起大落。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是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都会使得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要坚持调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原则。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政府集权化的提高使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仅凭中央政府显然是不够的,还得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很大,中央政府很难作出能适应各个地区的通行的有效调控方案,地方政府可以在自身权力和财力允许的限度内努力促进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给予企业尽量多的支持。具体说来,地方政府能作出的调控主要涉及地方性扶持政策、地方性税收减免和地方性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辅助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四、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变动使得中国宏观调控面临许多新形势。结合以上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想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国内创新能力,是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前提。为此,应该继续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继续坚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科技领域的投资,增强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扩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应该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主力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分配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积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的思路。具体执行过程中,加快中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扩大中产阶级的两大法宝。城镇化是未来主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可以引爆巨大的消费需求,对内需能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大,受惠最小,中小企业是培育中产阶级的重要土壤,中小企业如果得不到发展,中产阶级比重就很难提高。

第三,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保障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目标必须要得到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国积极推进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本身就需要有公共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经济危机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成本远小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该充分把握本次机遇,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机遇,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目前,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在保障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体制重点在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完善财政支出领域集权和分权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从税种上进行规范,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权;同时赋予居民对地方政府预算更大的投票权,以地方居民满意度为标准,加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公共财政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晓莉.我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举措[J].现代经济,2009(3).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3、郑超愚.中国经济复苏与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政策[J].新金融,2009(5).

关键词:哈耶克货币周期理论比较

哈耶克的货币周期理论简述

(一)“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国家化”

哈耶克的货币周期理论是早期的重要经济思想。受魏克塞尔和庞巴维克的影响,哈耶克的货币理论表现在“货币中性论”(Moneyneutrality)和“货币非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ofmoney)两个方面,是由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概念和价格体系作为一种信息传统网络的概念相结合组成的。在哈耶克看来,货币数量变动后,不管一般物价水平是否变化,只要各种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这种动态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货币非国有化是指各家银行发行有自己注册商标的货币。哈耶克认为:货币发行权如果由国家垄断,必然会造成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的最优数量是不可能事先确定的,惟有市场才能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滞胀的出现,哈耶克本人也放弃了通过高度政治化的货币机构来实现货币稳定性的提法。

(二)资本理论

哈耶克从自己的货币理论中推导出资本理论。他认为: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不是同一种东西的堆积,而是各种物品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网络,是相互补充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结构,生产过程应该被视为一个接一个的“阶段”,从最终消费层层递进,一直到更为遥远的阶段。非消费品的杂乱堆积,未必能够增加最终产出。每种资本投资如果要想能够提高最终消费品产出,就必须适应指向最终消费阶段的资本的完整结构。那些没有能够构成这样完整结构的投资,就是扭曲的投资,只能造成资本损失和运营亏损。价格的根本作用在于只有在它能够反映所涉及的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不断变动的)的相对稀缺程度的时候,资本结构才能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显示出那部分扭曲的投资。

(三)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是从某种均衡状态出发来分析经济周期。哈耶克均衡是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数量一定,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但这还只是停留在仅仅运用金融工具范畴,从而生产的纵向结构一定时,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同购买资本品的货币之间的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应之比。这个比例称作均衡比例。

哈耶克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消费过度并使生产资料的资本不足的周期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因素是促使生产结构失调的决定性原因。

以没有闲置的生产资源为前提,在经济扩张阶段,资本市场上对于投资资金的需求将超过储蓄,生产将利用银行膨胀的信用,扩大资本物的生产,这导致部分先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土地同劳动要素转用于资本物的生产,但是,当银行扩大的信贷经过生产者转手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按哈耶克的假定,人们将他们的消费恢复到正常比例,这就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要素又转用于生产消费品,一旦信用扩张被迫停止,危机就会爆发。这时或表现为高涨阶段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新建厂房),由于资本缺乏而萎缩或中止;或者表现为已生产出来的机器原材料等,由于其他资本家缺乏资本而销路不好,价格猛跌。哈耶克认为危机所引起的物价下跌会自动改变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一旦资本供应恢复同增加,经济也就自然地走向复苏,无须国家干预。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观点

(一)凯恩斯的观点

凯恩斯(1883-1946年)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承认经济危机存在,但却提出发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来自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一是人们不爱花钱的心理,造成对消费资料需求不足;二是资本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造成对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三是人们愿意手里保存现金以便使用灵活方便,造成利息率偏高。这些心理因素影响,引起需求不足,投资下降,生产缩减,失业增加,从而爆发经济危机。

凯恩斯认为,要解救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他还提出一套“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赤字财政政策;信用膨胀政策;对外经济扩张政策等。

(二)弗里德曼的观点

弗里德曼(1912-2006年)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将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货币政策才是一切经济政策的中心。

弗里德曼认为:根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控制货币增长的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要“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马克思关于货币周期的理论概要

(一)马克思对货币的论述

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时指出:“货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马克思考察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之后指出:“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个所有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要连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

(二)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经济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每过一定时期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足引起的相对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首先,哈耶克与马克思都是对人类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大而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对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理解和均衡状态下研究货币的作用,有类似的共同点。对经济的研究采取极其严密而科学的态度方面也很相像。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他们的思想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其次,从两位作者的活动年代来看,马克思主要的研究活动在19世纪中后期,哈耶克主要在20世纪。应该说,哈耶克的思想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第四,在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上,哈耶克主张坚定不移地完全信任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而马克思主张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承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马克思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显然,哈耶克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政治的干扰,试图用纯经济的视角研究经济,但是,他所研究的出发点是经济的均衡状态,而所谓的“均衡状态”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统治世界的“理想状态”;是极少数人靠过去的掠夺成果任意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状态”;是假定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永恒的非人道的“一相情愿”。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史库森把西方经济学界对市场经济的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传统的经济学;第二层次,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凯恩思主义经济学;第三层次,对市场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市场―以弗里得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主张经济萧条时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让经济走出低谷。第四层次,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用―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从形式逻辑的观点看,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我们如实地观察的理论体系,理解其中的辩证逻辑思维,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肯定的理解中,同时指出它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而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向。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的理解。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信仰”,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大量的篇幅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也是为了让刚刚发展资本主义的德国借鉴英国的经验,“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哈耶克主张的“货币非国家化”实际上是让极少数金融寡头控制货币这种特殊商品进而骑在世界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均衡状态”永恒。这种状态对于特权既得利益集团来说是再美好不过了。就像当今部分世界金融资本控制世界一样。然而,到今天的人类历史发展证明,资本主义并非永恒,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马克思是运用辩证逻辑思维阐述了它的货币周期理论在内的经济思想,就像我们在《资本论》中看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英国的工厂法的积极的一面给予肯定的同时,通过《资本论》全篇,阐述了资本主义终将走过其历史过程的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把握经济理论,就要完整准确地学习和理解的经济理论,要以为指导。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经济的内在矛盾;但是,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更为复杂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世界的历史还是在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范围内发展变化。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顾锦屏,周亮勋,吴惕安,杨启.马克思的伟大一生[M].北京出版社,1983

3.宋鸿兵.货币战争[M].中信出版社,2007

关键词:虚拟资本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信用制度

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2信用断裂成为推动危机爆发的最后一股力量

信用是虚拟资本形成和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一旦信用链断裂,就会爆发危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1]。美联储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恢复产生明显的作用,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资金条件。美国意识到经济可能出现过热的情况,连续17次升息,“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的价格会随着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们的价格还会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这种缺乏使证券所有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这种证券,以便获得货币”[1]。个人所背负的债务迅速在增加,无力偿还现象严重,同时,那些将资本投入到金融领域的企业发现其持有的次贷比例相当巨大。

3结论与建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关键词]黄金经济预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引言

一、黄金的属性和意义

黄金在自然界可以以单质形态存在,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便于长期保存,极其稀有且十分珍贵,其开采成本非常高。由于黄金具有的这些特殊自然属性,被人类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流通货币功能。黄金成为人类的物质财富,成为人类储藏财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表明“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就充分肯定了黄金的货币功能。

二、黄金在金融货币体系演变历史中的地位

黄金在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皇权贵族垄断时期。该阶段黄金极其稀有且为贵族专有,一般平民很难拥有,因此黄金几乎不能自由交易。

第二阶段,金本位制时期。该阶段黄金即货币,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具有支付功能。

第三阶段,金砖本位制时期。该阶段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

第四阶段,金汇兑本位制时期。该阶段国内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

第五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且黄金实行固定价格制,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发生关系,黄金成为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

第六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该阶段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

第七阶段,黄金的非货币化时期。牙买加体系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主要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金融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

纵观以上七个阶段来看,黄金先从奢侈品转变成流通货币,然后从流通货币转变成非流通货币,最后从非流通货币转变成金融投资物品。

三、黄金在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时的表现

第一,世界黄金开始公开计价。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布雷顿森林条约,规定黄金直接和美元挂钩,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正式开始黄金的公开计价。

第二,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其彻底崩溃,黄金第一次作为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的指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黄金储备骤减,美元信用大大下降,而同期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为了避险美元危机和财富保值需求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这是黄金第一次作为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或纸币贬值的指标。

第三,黄金非货币化时期的价格表现及其职能变化。

1976年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议》,其中的一条就是黄金非货币化。此外,IMF所持有的黄金逐步加以处理,其中1/6(2500万盎司)按市价出售,另外1/6按官价由原缴纳的各会员国买回,其余部分约1亿盎司,根据总投票权的85%作出的决定处理,向市场出售或由各会员国购回。至此,黄金价格真正进入市场价格,而不是单一的官方价格,这也是黄金真正退出了货币的职能,成为金融投资品。

第四,经济周期中黄金的价格表现及其货币属性的回归。

四、黄金如何作为经济预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指向标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体经济发展

从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经济遇到困境,主要是没有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没有自主的品牌产品,更没有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模式。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支撑的智慧产业,是为企业搞原创、做品牌的幕后英雄。所以,这场经济危机让文化创意产业面临了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推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商业模式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新更酷更时尚的消费模式

三、文化产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历史使命

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有二:一是为文化消费服务,二是为生产服务。为终端的文化消费服务,大家都注意到了,现在发展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这些。而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属性,在我国一直都被忽略。其实,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比文化产业为消费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宽阔的市场,也是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

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改变功能、结构、模式和形态。因为过去那些传统的功能、结构、模式和形态已经过时、成为历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要想你的产品有市场,就要创造需求、迎和需求、满足需求。而这些本身就需要创意,需要创意人的智慧,需要创意人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拿出新的创意,创造新的模式,生产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THE END
1.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购买不含有黄金的非传统材料制成的装饰品在探讨珠宝中是否必须包含黄金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珠宝”这个词的含义。珠宝通常指的是由珍贵金属和有价值的石头或玻璃制成的装饰品,如戒指、项链、耳环等。然而,随着现代材料科学和设计技术的进步,不同类型的金属如白银、铂等,以及其他非传统材料,如陶瓷、塑https://www.82617yrt.cn/zhu-bao/457867.html
2.黄金是一种一般等价物。黄金是一种一般等价物。 参考答案:对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量化信噪比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A律非均匀量化可以提高语音大信号的输出信号量化信噪比; B. 采用均匀量化时,单音信号输出的量化信噪比会较均匀分布的信号降低; C. 在相同输出信息速率条件下,DM系统较与PCM系统的量化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667d0df1c421450e97d5d72ecdf72e0b
3.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考试刷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f496183d2a2b407199aaaee3166a392b.html
4.为什么黄金会成为一般等价物在一个自然交换经济里面,黄金的确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对于这么一个经济结构来说,付出这么大的能量来开发这些永远不能变成满足人类需要产品的流通手段的确是一种浪费、一种历史的局限。所以说我们现在离开了黄金一样活得好好的,事实也证明中央银行不需要依靠黄金或者和黄金挂钩的外汇作为基础来发行央行票据。。 但至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440339/?cid=173509838
5.什么导致黄金价格的涨跌?所以人们选择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并没有发现比黄金更合适的“一般等价物”。历经岁月沉淀、时光冲涮,人们愈发坚定相信并进而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黄金是有价值的。 ①作为“一般等价物”,黄金有替代物吗? 白银:白银同样是天然货币,历史证明白银和黄金是可以共同发挥货币作用https://www.jianshu.com/p/6b828d093aae
6.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题目】 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题目】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29314726.html
7.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句话为什么不对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黄金作为一种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ccc123b2b441d3837f5252e98f9d5d7.html
8.黄金作为货币()①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黄金作为货币( ) ①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全品作业本答案 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答案 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答案 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 仁爱英语同步练习册答案 一课一练创新练习答案 时代新课程答案 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能力培养与测试http://www.1010jiajiao.com/timu3_id_3752774/
9.想知道黄金有收藏价值吗黄金是一般等价物,本身没有升值的属性,黄金的属性是保值。再简单一点说,如果1克黄金能买100斤大米,https://www.to8to.com/ask/k5236109.html
10.科学网—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此,黄金本身并不能具有天然的保值功能,黄金作为财富的载体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有四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作为一般等价物,流通手段是货币职能的核心。货币(一般等价物)是人类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5119-698211.html
11.乔新生:黄金仍然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最后手段中国是黄金主要生产国,但是,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储存在美国600吨黄金,通过各种手段运出,确保中国在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会因为中美关系恶化而遭受重大损失。 从长远来看,数字货币的发行,有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货币的价值形态,使黄金作为特殊货币的功能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219&id=154241
12.四个九的黄金是什么标识,四个九的黄金是纯金吗?我国向来是黄金的消费大国,我们不仅喜欢黄金作为珠宝首饰的贵气,像结婚都必备三金五金,黄金还是几千年文明观念传下来的有货币角色的硬通货。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四个九的黄金是什么标识,不清楚四个九的黄金是纯金吗,这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全球几乎所有文明都喜欢并认可黄金,并赋予其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存在。 https://www.crd.cn/huangjin/39752.html
13.为什么美元股票跌了黄金就涨呢美元贬值黄金为什么就升值黄金作为一个避险工具,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 另一个原因,当美元的贬值,引起大家对美元的不信任,资金就会流向更保险的地方,也就是黄金。 六、美元贬值黄金为什么就升值 根据通货膨胀原理,美元贬值,说明美元印刷量增大,但是黄金是一般等价物,价值是固定的,一次1克黄金就需要更多的美元购买,接着再来看https://www.360doc.cn/article/80169106_1108054084.html
14.突破2500美元/盎司黄金后市还能涨?同时,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强化了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独特地位。二是美国物价指数低于预期,周二晚公布的美国7月PPI和周三晚公布的美国7月CPI数据均低于预期,并创出新低,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强化,有可能在9月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或者小概率在8月临时降息一次,因此美元大跌、黄金上涨。周五晚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确定将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8183158637197.html
15.金本位是什么意思正点财经从金币本位制发展到金块本位制,直至金汇兑本位制。金币由直接流通发展到由纸币替代流通,金本位制变得残缺不全,正反映了黄金充当一般等价物由盛转衰的过程。 作为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有:①黄金量的增减对货币供给有自动调节作用。当流通中货币过多时,它会自动地退出流通形成储藏,当流通中http://www.zdcj.net/other-13668.html
16.比特币可以取代黄金吗?哪个更稳定保值?黄金是一般等价物,是硬通货。所有货币都是以黄金为基础的,所以每个囯家除了发行货币,还都要注意黄金储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多了就不值钱了,对比参照物也是黄金。可以理解为黄金已经不是保值的问题了,而是黄金根本就是价值的一般参照物。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https://weibo.com/p/2313474540035075801408/wenda_home
17.天检说法黄金“劫”“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当面对巨额的黄金,就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来的?当通过对暗号、不当面核对等方式交接巨额黄金时,就应当引起怀疑,是不是来源不正?当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依旧严峻,把赃款洗白洗干净无疑是犯罪分子的终极目的,常见的手段有转账、取https://www.hubpd.com/detail/index.html?contentId=1152921504609343101
18.黄金知识问答1下列对于黄金自然属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导电性好 B.熔点低 C.传热性好 D.抗腐蚀性好 *12. 黄金常被运用于工业和高科技领域,这体现了黄金的哪种属性( ) A.商品属性 B.货币属性 C.金融属性 D.自然属性 *13. 黄金的非货币化是指( ) A.黄金充当一般等价物 https://www.wjx.cn/jq/4347687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