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周年,随着资金南北互通日益加强,南下资金不断增长。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离岸市场,龙头集中趋势明显,国际化程度高,以显著的长期投资价值受到全球投资人的青睐。
香港证券交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已有100多年历史。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香港股市始终踔厉奋发,展现出超强的韧性。
1891年,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
1891年2月3日,香港第一家正式证券交易市场成立,名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
1914年,交易所更名
1914年2月2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更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1921年,香港第二家证券交易所成立
香港第二家交易所“香港股份商会”于1921年注册成立。
1947年,两家交易所合并
1969年底,步入“四会时代”
60年代末期,香港实体经济发展逐渐提速,工业和商业部门资金需求不断扩张,企业上市诉求也日趋强烈。由于香港会的上市要求十分严苛,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企业仍无法正常上市,这种背景下新的交易所便应运而生。
1969年12月17日,李福兆以及当时财经界的名人成立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远东会”)正式营业,远东会的证券交投规模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便超过了老牌的证券交易所香港会。尽管远东会发展迅猛,但依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971年3月15日,由金银业贸易场理监事会倡议成立的“金银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金银会”)正式开业,成交额在华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也很快便超过香港会坐上香港的第二把交椅。
1973年,“四会鼎力”格局成立
1973年3月,“假股票事件”引爆港股泡沫
当假股票的新闻被媒体曝光之后,无论原公司自身的业绩表现究竟是好是坏,也无法抑制股民的怀疑和担心。很多人害怕自己手中持有的也是假股票,于是将股票一股脑卖出,落袋为安。
1974年香港政府相继颁布了《1974年证券条例》及《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试图能够挽回投资者信心,然而当年投资者信心已大受挫折,港股持续低迷。经历了石油危机冲击的香港股市直至1975年才开始企稳回升,整体估值也逐渐得到修复。
1976年,开启短暂复苏
随后伴随全球经济逐渐走出萧条,中国改革开放也助力香港经济回归正轨,香港经济与资本市场开始迅速壮大。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不断修订和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期间相继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197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提振市场。70年代后段,香港股市重回繁荣,恒指至1981年已回升至1820点,刷新历史新高。
198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充分暴露了香港证券市场四会并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种弊端,如四会竞争造成上市公司质量下降,四会各自独立运作造成交易效率降低,当局监管不易。市场投机成分过重等等。为加强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香港当局从1974年起提出四大交易所合并的设想。在加强市场监管和合并四所的压力下,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于1980年注册成立。
1984年,“红筹“概念兴起
1986,香港联合交易所开业
1986年4月2日,联交所开业,并开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
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位于交易广场的交易大堂于1986年10月6日正式启用,香港证券业迎来里程碑时刻。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一方面便于监管层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解决了前期四会并立时期的大量问题(如:因交易所相互竞争导致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转差、因交易方式不同导致的报价不统一等)。此后联交所交易自动化水平快速提升,用电脑交易替代了此前传统的报价方式,交易所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联交所成立后,伴随港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香港市场指数持续趋势上行,屡创新高,恒指一度在1987年10月逼近4000点历史高位。但成长的道路总是曲折的,随后,伴随美股“黑色星期一”的爆发,港股受到灾难性的波及,恒指在10月26日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达33.33%)。此后,香港股市较快回暖,体现韧性。
1993年,第一支H股诞生
1993年-1997年,港股迎“暖春”
1997年,香港回归,彰显“中国力量”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资企业在港股市场的影响逐渐增强。从数量占比看,H股逐渐在港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1997-2007年H股占比不断增加,中资股市值占比从不足10%提升至2007-2008年的50%以上。从成交金额占比看,H股与红筹股在港股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尤其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成交金额占比迅速提升,10年内成交占比从10%提升至60%,金融危机以来成交占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香港回归后,截止至2017年,H股和大红筹公司20年融资超4万亿港元,撑起港股半边天。
1997-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为928亿美元,是全球第三大,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1998年8月下旬,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对国际炒家予以反击,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证券市场经历磨砺,渐趋成熟。
2000年,“三所合并“港交所上市
2000年3月6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成立,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三家机构完成合并。
香港联合交易所与香港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后,于2000年3月6日与香港结算合并于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旗下。香港交易所于6月27日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上市,成为世界首批上市的证券交易所之一。
历经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拥有了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尤其是步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股已经成为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代表,但高度市场化的市场特征也为港股发展隐藏了诸多隐患。长期以来,港股的发行审核与监管全部由交易所统一负责,这便对交易所机构的自律程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监管缺失,很多情况还面临着部分违约引发的强制力缺乏等问题。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所带来的监管问题逐步凸显,因此香港政府自1997年曾开始尝试对发行与上市审核进行分离,然而由于历史传统的固化,尝试并不彻底,联交所对发行和上市的审核“垄断”依旧延续。
2003年,港股施行双重存档制度,注册制与核准制并行
为了解决审核监管日益暴露的问题并加强对证券发行环节的监管,香港于2003年通过《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守则》,由此确立“双重存档”的上市制度。“双重存档”即任何申请将证券在港交所发行上市的发行人需要将上市申请呈交给交易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进行双重审核。
股票发行制度主要分为三种:注册制、核准制和审批制,其中注册制与核准制是当前全球主流的两种制度。
1、核准制代表——中国A股(除科创板)。
核准制重视证监会对发行方各方面能力的审查,上市要求非常严格。发行股票一般首先由证券发行人提出申请,接着由保荐机构向中国证监会推荐,证监会进行初审后交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最终经由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发行。这一制度不无优点:首先,相比于我国过去实行的审批制,核准制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无疑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其次,由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理论上而言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更为有利。然而,核准制比起注册制审核效率仍然更为低下,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2、注册制代表——美股市场。
注册制追求高度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美股市场要求发行方“全面披露”,但并不审查招股文件的注册内容,这样审核制度尽量压缩了政府在监管中的角色作用,凸显了市场化和自由化。但注册制目前仍大多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此类制度对市场成熟度和市场自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成为首家在联交所上市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选择香港为其唯一上市地点进行首次公开招股,集资超过710亿元,成为当年全球集资最大的首次公开招股,凸显了香港市场的深度。
2006年,推出牛熊证&工商银同步发行A+H股
200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指定信息披露网站
2008年2月4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披露易网站,该网站是以电子方式披露发行人咨询的一站式平台及发行人文件的中央存档库,投资大众透过披露易网站可方便及时获取发行人的讯息。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共465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37%,市值约61,610亿港元,占总市值约60%。自1993年至2008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资金逾12万亿港元。
2009年,港交所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荣登全球第一
香港交易所提供免费实时基本市场行情,透过制定网站免费提供香港证券市场的基本实时报价,这一年,港交所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荣登全球第一,这其中,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功不可没。
2010,港交所首位内地背景的行政总裁任职
2011年,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成立
2011年10月,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会议上宣布成立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通过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更多投资者可涉足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的金砖五国新兴经济体,利于真正释放金砖国家的集体潜力。
2011年,携手中关村
香港交易所正式与中关村签署协议推动企业海外上市,作为策略备忘录。
2012年,港交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
2012年6月15日,港交所以13.88亿英镑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同年11月29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已批准香港交易所取得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控制权。通过此次收购,香港交易所增强了发展多元资产类别业务的能力,也加快了向商品、货币及定息产品的等新业务拓展的步伐。
2014年,推出沪港通
沪港通于11月17日正式开通。作为互联互通机制的首班车,沪港通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尝试,同时也是香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海和香港两地的投资者首次可以直接通过当地券商和交易所买卖对方市场上的股票。两地互联互通时代开启。
2016年,深港通落地
深港通于2016年12月5日开通,两地的资金往来规模也越发庞大,沪港通中北上净持有规模由2014年的120.8亿元到现在的4171.5亿元,日均净流入3.7亿元,南下净持有由21.3亿港元到现在的6882.5亿港元,香港日均净流入6.2亿港元;深港通中北上净持有由2016年的26.7亿元到现在的3304.7亿元,内地日均净流入5.1亿元,南下净持有由8.8亿港元到现在的2451.0亿港元,香港日均净流入3.8亿港元
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深港通的开通标志着内地和香港两地的二级证券市场首次完成互联互通。
2017年,债券通启动
债券通7月3日启动,为中国内地债市发展带来重大突破。债券通是香港交易所互联互通市场机制的一部分,让国际投资者可以透过香港,便捷高效地联入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
债券通,是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包括“北向通”和“南向通”。
2017年,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亮相&证券界聚首告别场内交易
香港交易所在其筹备中的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QME)举办LME亚洲年会前海分论坛,首次向业界人士及媒体介绍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将充分借鉴香港交易所及其集团成员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经验,建设一个真正服务内地实体经济的大宗商品交易与服务平台。
香港交易所连同1,400名出市代表和嘉宾出席在交易大堂及展览馆举办的证券从业员聚会,为香港场内交易时代划上句号。交易大堂于1986年开始运作,1993年电子交易系统推出,1996年场外证券交易时代开始。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交易所参与者选择在办公室内进行证券买卖,场内交易日渐减少。交易大堂及展览馆重新装修后将命名为香港金融大会堂,继续担当香港金融市场的地标。
2018年,港交所发布IPO新规,拥抱中概股回归
同年4月26日,香港交易所董事会宣布委任史美伦为董事会主席,她将成为港交所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
2021年,港交所换帅
1月,戴志坚接替李小加出任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同年5月,欧冠升接替戴志坚出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
2022年,首批ETF互联互通开市
7月4日,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首日北向资金买入沪深股通ETF共1.475亿元人民币(约1.72亿港元);南向ETF通的买入金额为8413万港元。
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