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国际陆港与广州港双向开行的黔粤班列首发,标志着贵阳国际陆港正式开港运行,黔粤大通道的建立将给贵州贸易业态带来哪些变化?粤黔协作又将有哪些新的探索?动静记者专访了省商务厅厅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省投资促进局局长马雷。
开放通道让海风吹拂
“贵阳国际陆港,进一步开放了贵州门户,让海风吹拂进来,我们的优质商品更快速便捷地走向世界。”马雷告诉记者,通过贵阳国际陆港和广州港的合作,粤黔协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有更多人员来往交流,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迎来了新的合作机会。
马雷介绍,通过贵阳国际陆港和广州港、盐田港、湛江港等港口的协作,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到贵州,可以实现“一窗办理”海关、税务、银行、外综服务等,以及相应的仓储物流配套保障,在贵州“无水港”直接“出海”或“入关”,以最低的价格实现同样的效率。
马雷认为,国际陆港作为沿海港口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将进一步提升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带来贸易业态的升级。马雷说:“港口功能内移,将逐步形成涵盖国际贸易的一窗办理、一单直达、港口装卸、物流配送、商业保险等环节的大宗商品全产业链生态圈,迅速形成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临港经济圈,拉动区域外向经济增长。”
黔品出山高标准的双向互动
日前,贵州省商务厅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了《“贵品”入“圳品”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将构建协作互补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按“圳品”标准建设贵州基地,稳定扩大“贵品”销售,支撑“圳品”市场供应。
“这实现了从‘黔货出山’到‘黔品出山’的转变。”马雷表示,“圳品”和“贵品”的协同和粤黔两地大量的招商引资项目的涌现,充分例证了粤黔协作已经从单向对口帮扶走向了产业、商品、市场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马雷说:“在过去的合作中,我们尤其注重以标准化来推进贵州和深圳,以及和广东的商品流通,按照大湾区高标准去要求贵州企业的生产,让广东在商品生产流通、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倒逼贵州产品质量的提升。‘贵品’入‘圳品’,是高标准的双向互动,双方优势互补,建立健全共建共赢共享平台,共同提升品牌价值。”
招商引资共赢的经济纽带
抢抓粤黔协作新机遇,贵州加快推进投资洽谈成果化,近期签约投资项目267个,合同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涵盖了现代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等产业。
“招商引资一直是粤黔协作重要纽带,这些年来已经有近3000亿的资金从广东到位到了贵州。而我们每年派出的贵州驻粤招商队,到今年已经是第六批,派驻招商队员超过了1000人次。”马雷介绍,贵州驻粤招商队遍布广东全省,以深圳为中心,聚焦贵州有比较优势、产业特色、高增长点的领域,挖掘广东产业富矿,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贵州。